劉恆不僅是一位賢帝,還是一位能帝。劉恆的賢能不在於他的文韜武略,而在於他的因時制宜。漢朝建立初期,可謂百廢待興,《漢書·食貨志》記載:“漢興,接秦之弊,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連年的戰亂使得社會動盪不安,百姓民不聊生,漢朝雖然結束了戰亂,但經濟的發展依舊非常滯緩。
劉恆繼位以後,他所要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安定社會,發展經濟,而劉恆給出的答案就是繼續推行“無為而治”的思想。秦朝時奉行法家思想,嚴苛的法律雖然取得一定效果,但最終還是導致秦朝覆滅,漢朝時吸取秦朝滅亡教訓,改革治國思想,篤信“黃老之學”,採取“無為而治”的統治思想。所謂無為而治,即是“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澹然無治也而無不治也”。(《原道》)無為而治並非真的是官府不作為,它強調的是避免苛政擾民,減輕賦稅,休養生息,這種思想起源很早,比如《淮南子·覽冥》中說道“除苛削之法,去煩苛之事”,《淮南子·齊俗》中亦說道“上無苛令,官無煩治”。
朝廷頒佈的政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體恤百姓,自然就可以安定社會,促進經濟的發展。而劉恆最大的貢獻就是繼續推行“無為而治”的統治思想,併為它營造良好的政治環境。漢文帝倡導節儉,他穿衣簡樸,並命令宮中不準奢侈,在漢文帝的身體力行下,貴族們也不敢再鋪張浪費、奢侈無度了。不僅如此,漢文帝還廣開言路,虛懷納諫,任用賢良聽取大臣意見,廢除黥,劓、刖三種肉刑,改為笞刑代替。
漢文帝是文景之治的開創者,不過他在任期間並非沒有問題。在經濟上,由於朝廷“無為而治”的統治思想,地方豪強不斷膨脹,大肆兼併土地,逼迫大量百姓成為流民,社會貧富差距懸殊;在軍事上,由於“無為政治”,諸侯成為割據勢力,對中央產生巨大威脅。而這些問題,就是擺在漢景帝面前的大山。
漢景帝與他父親一樣,是一位賢帝,他不僅繼承了父親的一系列舉措,還對它進行了改革。漢文帝與民休養生息,經濟因此迅速發展,漢朝國力逐漸強大起來,但百姓卻未從中獲利。《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志上》中記載:“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勤苦如此,尚覆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漢景帝針對這一情況,下詔繼續減輕賦稅,並開始抑制豪強,緩和社會矛盾。
而對於諸侯叛亂,漢景帝則要比他的父親態度更加堅定,他聽從晁錯建議,削弱諸侯力量,並平定七王之亂。不過可惜的是,因為漢景帝中間的妥協,晁錯成為犧牲品。晁錯的犧牲不是無意義的,他的舉措付諸實踐,並取得巨大效果,將諸侯王的割據問題徹底解決。
除此以外,漢景帝還將漢文帝的一些“表面工程”進行了改革,比如減輕笞刑。漢文帝時廢除肉刑以笞刑代替是漢朝刑法的重大進步,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意義不大,因為漢文帝時代的笞刑非常殘酷,班固就在《漢書•刑法志》中寫道:“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人。斬右止者又當死。斬左止者笞五百,當劓者笞三百, 率多死。”漢景帝於是下詔說:“加笞與重罪無異,幸而不死,不可為人。” 之後漢景帝不斷減輕笞數,這才使得廢除肉刑有了實際意義。
漢景帝后期時,漢朝國力鼎盛,《漢書·食貨志》記載:“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這段描述可能有誇大的成分,但不可否認的是,漢文帝與漢景帝父子二人,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不可多得的賢帝,正是他們,開創了文景之治,為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堅實的基礎,讓漢朝走向大漢盛世。
參考資料:
《漢書》 班固
《原道》 韓愈
《淮南子》
劉恆不僅是一位賢帝,還是一位能帝。劉恆的賢能不在於他的文韜武略,而在於他的因時制宜。漢朝建立初期,可謂百廢待興,《漢書·食貨志》記載:“漢興,接秦之弊,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連年的戰亂使得社會動盪不安,百姓民不聊生,漢朝雖然結束了戰亂,但經濟的發展依舊非常滯緩。
劉恆繼位以後,他所要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安定社會,發展經濟,而劉恆給出的答案就是繼續推行“無為而治”的思想。秦朝時奉行法家思想,嚴苛的法律雖然取得一定效果,但最終還是導致秦朝覆滅,漢朝時吸取秦朝滅亡教訓,改革治國思想,篤信“黃老之學”,採取“無為而治”的統治思想。所謂無為而治,即是“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澹然無治也而無不治也”。(《原道》)無為而治並非真的是官府不作為,它強調的是避免苛政擾民,減輕賦稅,休養生息,這種思想起源很早,比如《淮南子·覽冥》中說道“除苛削之法,去煩苛之事”,《淮南子·齊俗》中亦說道“上無苛令,官無煩治”。
朝廷頒佈的政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體恤百姓,自然就可以安定社會,促進經濟的發展。而劉恆最大的貢獻就是繼續推行“無為而治”的統治思想,併為它營造良好的政治環境。漢文帝倡導節儉,他穿衣簡樸,並命令宮中不準奢侈,在漢文帝的身體力行下,貴族們也不敢再鋪張浪費、奢侈無度了。不僅如此,漢文帝還廣開言路,虛懷納諫,任用賢良聽取大臣意見,廢除黥,劓、刖三種肉刑,改為笞刑代替。
漢文帝是文景之治的開創者,不過他在任期間並非沒有問題。在經濟上,由於朝廷“無為而治”的統治思想,地方豪強不斷膨脹,大肆兼併土地,逼迫大量百姓成為流民,社會貧富差距懸殊;在軍事上,由於“無為政治”,諸侯成為割據勢力,對中央產生巨大威脅。而這些問題,就是擺在漢景帝面前的大山。
漢景帝與他父親一樣,是一位賢帝,他不僅繼承了父親的一系列舉措,還對它進行了改革。漢文帝與民休養生息,經濟因此迅速發展,漢朝國力逐漸強大起來,但百姓卻未從中獲利。《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志上》中記載:“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勤苦如此,尚覆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漢景帝針對這一情況,下詔繼續減輕賦稅,並開始抑制豪強,緩和社會矛盾。
而對於諸侯叛亂,漢景帝則要比他的父親態度更加堅定,他聽從晁錯建議,削弱諸侯力量,並平定七王之亂。不過可惜的是,因為漢景帝中間的妥協,晁錯成為犧牲品。晁錯的犧牲不是無意義的,他的舉措付諸實踐,並取得巨大效果,將諸侯王的割據問題徹底解決。
除此以外,漢景帝還將漢文帝的一些“表面工程”進行了改革,比如減輕笞刑。漢文帝時廢除肉刑以笞刑代替是漢朝刑法的重大進步,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意義不大,因為漢文帝時代的笞刑非常殘酷,班固就在《漢書•刑法志》中寫道:“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人。斬右止者又當死。斬左止者笞五百,當劓者笞三百, 率多死。”漢景帝於是下詔說:“加笞與重罪無異,幸而不死,不可為人。” 之後漢景帝不斷減輕笞數,這才使得廢除肉刑有了實際意義。
漢景帝后期時,漢朝國力鼎盛,《漢書·食貨志》記載:“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這段描述可能有誇大的成分,但不可否認的是,漢文帝與漢景帝父子二人,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不可多得的賢帝,正是他們,開創了文景之治,為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堅實的基礎,讓漢朝走向大漢盛世。
參考資料:
《漢書》 班固
《原道》 韓愈
《淮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