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一應

    我是一應,第一時間迴應。

    海水中,鹽的成分複雜,並不是只有我們日常所說的氯化鈉,還有氯化鎂,氯化鈣,碳酸鈣等很多其它成分溶解在海水中。不同的化學成分品嚐起來口味不同,所以平時我們覺得海水又苦又鹹,一般不會直接喝海水或吃海水曬的鹽。

    但是,流落到荒島情況就不一樣了,很多條件是沒得選了,如果想要大量補充鹽分,可以少量的食用海水曬乾的鹽。其它獲取鹽分的途徑,可以透過捕魚抓蟹等方式獲得,那些生物體內就含有大量的鹽分。

    總之,流落荒島,想辦法存活下來才是最關鍵的。

  • 2 # 獨釣寒江雪18456234

    這個問題首先不是討論鹽的成分的問題,海里的鹽還有一些其它的可溶性雜質,肯定是苦鹹苦鹹的,但首先這題目是在荒島上,這是一個生存問題,如果不吃就死的話,那肯定是要吃的,就像在沙漠裡,沒有水,沒有辦法的時候尿也得喝,就是這麼簡單。同樣的情況,如果沒有火,那麼生魚會吃嗎,不吃就得餓死,所以說在那種情況下,沒法談食品安全和飲食衛生。

  • 3 # RHJ5169553714

    海水曬的鹽是可以食用的。海水經過日曬後達到25度左右結晶(成鹽。用於食用和工業用)鹽收完後的苦水、及結晶體(不能食用)

  • 4 # 王大金444

    礦物質含量比較高,不是營養高!但,雜質也比較高!最好別吃!長時間食用,說不定以後得什麼病!看看海邊把,有人吁吁,還有人便便,各種雜物退潮後,隨處可見!雖說大海有自潔系統,可是……畢竟有人便便啊!!市面出售的海水鹽,並不是海水直接曬乾結晶出的鹽,而是經過過濾和消毒等多重工序最終出產的結晶鹽。此種鹽成本並不比普通食鹽高,但出售價格卻比普通食鹽高!只是商家謀取更高利潤的一種手段!礦物質成分或許會比普通食鹽高一些,但差別不會太大!雖然我不知道其中具體的化學成分,但個人覺得還是少吃為妙!還是那句話,畢竟有人便便啊!!!

  • 5 # 話食科普

    如果在荒島,用海水曬乾產生的鹽,一般是不能直接食用的,因為曬乾的鹽是粗鹽,裡面含有比較多的雜質,而且直接曬乾的鹽裡面沒有加“碘”,再者,直接曬乾的鹽沒有脫去鎂離子、鈣離子等雜質,吃了會使人拉肚子。但如果沒有選擇,就只能吃了。

    目前有三種較為主流的海水製鹽技術:熱泵壓縮法、電滲析法以及鹽田日曬法。

    傳統曬鹽工藝主要工序是:壓灘、提滷、打花、抽水、收鹽,一直延續至今,此法生產週期為9日,俗稱“九步法”灘曬。鹽田日曬法相對於熱泵壓縮法與電滲析法的主要缺點在於:土地利用率低,在土地資源尤為緊缺的東部沿海該問題尤為突出,而且這種方法的氣候性、季節性較強,多適用於北方乾燥多晴地區,對於南方潮溼多雨地區長週期的日灘曬受天氣影響較大;自動化程度低,鹽田日曬法中的壓灘、提滷、打花、抽水步驟均需人工完成,導致人工成本上升;從業人員老齡化嚴重,且相關專業素質差;鹽品質量低,多為二級鹽(工業用鹽),需進一步精製後方可成為食用鹽,這導致利潤空間被擠壓。一般地,工業上用海水曬鹽或用井水、鹽湖水煮鹽,使食鹽晶體析出,但是這樣製得的食鹽含有較多的雜質,叫做粗鹽。粗鹽經溶解、沉澱、過濾、蒸發,可製得精鹽[1]。

    現代食鹽的製造是使用“真空製鹽”技術,就是將純淨的鹽水注入蒸發罐,利用高溫蒸汽,透過熱交換的方式給鹽水加熱,使鹽水中的水份蒸發掉,這樣就能形成鹽的結晶。後來,又運用了液體在低氣壓條件下沸點會降低的原理,採用降低蒸發罐中的氣壓的方法,降低熱能的消耗,使鹽儘快結晶出來,這就是“真空製鹽”技術。

    製鹽是連續生產的,剛生產出來的鹽是還是鹽漿,這時候要用離心膠水的方法甩去多餘的鹽水,返回到蒸發罐中回收利用。脫水後的鹽還是溼鹽,要用乾熱的壓縮空氣吹乾。如果是用來食用的,還得有一個關鍵的工序——“加碘”。因為人如果缺碘就會患上“碘缺乏症”大脖子病,可能會造成智力損害,對加碘後的食鹽還要經過包裝,運輸,然後才能走進千家萬戶,走進人們的生活。

    總的來說,如果已經在荒島上了,並沒有這些工藝可以加工粗鹽,那重點已經不是能不能吃的問題了。人不能沒有鹽,因為人體需要補充電解質,不得已情況下,直接曬乾的粗鹽也得吃。

    參考文獻

    [1]曹英貴. 海水曬鹽生產中鹽田工藝探究[J]. 化工管理, 2014(18):183.

  • 6 # 美人如蓮賞之勿擾

    看了不少回答都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左顧言他。

    如果在荒島利用熱帶植物例如藤蔓的莖幹進行過濾幾次熬幹就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美俄地緣政治矛盾的焦點在歐洲和中東,而不是白令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