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i決明子
-
2 # 明離子
漢語言是一種不斷擴充發展的文字,而對於“狗”的詞語也是非常多,但奇怪的是,關於忠誠可愛的狗狗們的詞語卻多是褒義,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狗是最早被訓化,陪伴人類的牲畜。可以說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
英語中,狗多為褒義詞,比如“像狗一般的忠誠(as faithful as a dog)”來形容一個人的忠誠。
lucky dog被用來形容幸運的人。
但歐洲對狗的貶低之義也有,比如《聖經》裡就將狗描寫成不愛乾淨而又墮落的動物。
但總的來說,歐美對狗的詞彙還是以讚美為主。
但漢語中的情況就不一樣了,似乎幾乎所有與狗有關的詞語都是貶義,如“蛙鳴狗吠”,形容文筆拙劣,雞鳴狗盜,比喻技能卑微,聲色犬馬,比喻奢侈享樂等等。
春秋之前,“犬”與“狗”不是同義詞,犬是指的狗子們,而“狗”也泛指未成年的小野獸。
《爾雅·釋獸》:
“熊虎醜,其子狗。”
可見野獸的幼崽都可以叫“狗”,後來才將其特化為:“豿”(幼熊、幼虎)、“駒”(幼馬)等。
但,戰國之後,狗開始替代了犬,成了人們稱呼犬類的名字。
起初“狗”並不是用於貶義, 就如今天一般說到狗,人們往往會把狗子們與忠誠、老實、溫順、體貼等詞彙聯絡起來一樣。在古代文獻裡留下的也都是褒義的記載。
《呂氏春秋》就說:
“齊有好獵者,終日不得獸,入則愧其友,推其所以不得獸者,狗惡故也……有良狗則數得獸矣”。
對獵狗的作用大加讚賞。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臨刑前慨嘆出那句名言:
“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韓信臨刑前以“狗”自喻,已經有了對自己“良狗”身份的哀嘆,也隱隱開始有了貶義。
而《荀子·榮辱》中則對狗有著鮮明的貶義色彩:
“人也,憂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則是人也,而曾狗彘不若也。”
已經將狗看做劣等。
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風氣的蔓延,狗的貶義詞在漢語的成長擴充套件中愈演愈烈,以至於狗的褒義詞漸漸淡出漢語,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究其原因,也許和狗子在人們的生活中的作用下降有關,例如從前人們靠狗打獵維持生計,但漸漸狗僅僅只剩下看家護院的作用,地位下降,也就讓人們只看到狗子們的“愚忠”。
隨著改革開放,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西方文化讓狗子們在漢語中的詞彙有了很大改善,比如“單身貴族”們稱自己為“單身狗”,說明狗在漢語中的語意已經向好的方面發展了。
回覆列表
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有褒有貶,喜歡狗的人說它忠義,不喜歡狗的人罵它搖尾乞憐。
一、狗不嫌家貧,對主人赤膽忠心
在古代,狗很早就被人類馴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功勞很大,有“守門使”的美譽,看護家門、狩獵等,都少不了狗的一份功勞。
狗的叫聲“汪汪”與“旺旺”諧音,也被看作是吉祥寓意的象徵。
狗通人性,對主人赤膽忠心,放哨站崗,可謂人類最佳的朋友。“犬不擇家貧,子不嫌母醜”說的就是狗的忠義。讚揚狗的成語主要有“義犬救主”“犬馬之誠”等。
二、狗搖尾乞憐,延伸出負面詞彙
狗有個特徵就是沒事喜歡搖尾巴。“士可殺不可辱”古代人最看重氣節,就認為狗是在搖尾巴博取憐愛,由此延伸出一系列的和狗有關的負面詞彙,比如“狼心狗肺”“蠅營狗苟”“雞鳴狗盜”“狗嘴裡吐不出象牙來”“狗咬叫花子——欺負窮人”等,於是狗在某種意義上就成了趨炎附勢的形象代表。
三、新時代,狗成了新潮語言符號
在新時代,狗也逐漸從看門狩獵向寵物網紅過度,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依然沒有降低。
如今,網路用語中狗的影子無處不在。雖然有些是嘲諷的,畢竟從農耕社會傳下來的一系列關於狗的負面詞彙還在,所以,對於狗,也不可避免地繼續嘲諷。
但也有些是萌萌的網路俚語,具有濃重的詼諧調侃之意,比如單身狗、加班狗、累成狗、考研狗等,一般指對現狀不滿意的吐槽,都會加一個“狗”字。
所以說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有褒有貶,並不是現在才被貶被嘲諷。千百年來,其實狗們也一直很懵逼:我本身何錯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