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棍哥觀史

    于謙拯救大明王朝於危難之際是因為他在危難之際做了兩件大事。一是面對土木堡戰役朱祁鎮被俘虜後立朱祁鈺為新君;二是組織了十分慘烈的北京保衛戰。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在我們看來,于謙敢於做這種抉擇的時候也確實是將個人安危拋擲腦後了,或者說于謙是隻在乎國家存亡,而不在乎個人生死的,正像他的詩裡所云“粉身碎骨全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

    土木堡戰役失敗後,朱祁鎮是派人從懷來衛回朝送了他的手書的,皇帝手書就是聖旨,手書中也很明確的要求宮中多帶錢財前去贖回他自己的。當時的瓦剌勢力清楚自己是沒有實力再入主中原的,此時的大明是相當強盛的,也先也只是想拿朱祁鎮換一點好處,畢竟大太監王振這位“二貨”率領的二十五萬明軍已經被也先殲滅,對於瓦剌來說過上幾年太平富裕的日子才是目的,如果明朝朝廷願意給夠價碼,皇帝回朝問題不大。

    此時皇太后孫氏召集百官議政,並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下昭立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為太子,在這種重要關頭,諸多文武大臣建議遷都南京,但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以朱棣皇陵在此,是祖孫不拔之業為由,力主與瓦剌決戰,死守北京,在此人心動亂之際,于謙認為朱祁鈺監國不足以穩定人心,於是聯合主戰的百官請求孫皇太后立朱祁鈺繼位為帝,朱祁鈺繼位後朝政方趨於穩定。

    與此同時,于謙火速徵調河南、山東及南北直隸各衛所部隊、運河沿岸的運糧官京赴京守衛。並動員全城百姓自備車輛前往通州運糧,以解除京城軍民用糧的後顧之憂。在京城九門放置炮架,設定路障,在城垣入口處設定門扉、柵欄以阻擊敵軍入城。短時間內將京城的佈防工作做到極致。

    正統十四年十月初一,也先脅明英宗朱祁鎮為人質,兵分三路嚮明朝進攻,初九,也先率主力抵達紫荊關,破關後由白羊口挺近京師。十月十三日,也先率軍親自攻打北京德勝門,于謙令將士死守,也先久攻不下轉而調轉兵鋒直指西直門,此處雙方陷入焦灼,于謙令將士出城主動殺敵,又關閉城門,欲做破釜沉舟之勢,有後退者皆射殺,也先部隊亦未佔到便宜,又轉向彰義門攻擊,久攻不下,被迫退軍,明朝最終贏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後來,也先手中的朱祁鎮也無任何用處,也先便放回了這位大明的太上皇。太上皇回朝後被軟禁六年,後發動“奪門之變”,重新當回了皇帝,這一變就是于謙命運的轉折點,雖然朱祁鎮知道這位大臣是迫於無奈,為了江山社稷而推舉了朱祁鈺,但還是將這位拯救大明王朝的功臣以“謀立外藩”的莫須有罪名處死。

    于謙在立朱祁鈺時由兵部侍郎提為兵部尚書,又由兵部尚書堤為內閣首輔以組織北京保衛戰,這位“救時宰相”雖被朱祁鎮處死,但其忠烈的功績也被後世傳頌敬仰。

  • 2 # 歷史誇誇談

    土木堡兵敗之後,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滅,許多大臣被殺,皇帝被俘。朝廷上下一片恐慌,新任代理皇帝朱祁鈺主持召開朝廷會議,是主戰還是主逃。有個叫徐埕的人跳出來建議南遷,許多大臣也害怕,主逃派紛紛支援。這是有一個人一聲怒吼:“建議南遷之人,該殺!”這個人就是于謙,時任兵部侍郎,這時吏部尚書王直和重臣商輅公開站出來支援于謙。就這樣,于謙成了主戰派的代表人物,代理兵部尚書,並且承擔了北京保衛戰的任務。于謙接受使命後,召開軍事會議,到北京城牆視察,發現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土木堡之後消耗了幾乎全部主力,軍心渙散。于謙研究之後,奉命徵調部隊前來守衛京城,總共十萬餘人,但大多是預備役和後勤部隊。于謙再次下令,大明帝國內可調可用的所有軍隊全部集結,終於集結了二十二萬人馬。正統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瓦剌大軍兵臨城下,于謙下令誓死保衛京城九門,每一個門都安排守將守衛,而且下了第一道死命令,“大軍全部開出九門之外,列陣迎敵”,隨後第二道死命令,“錦衣衛巡查城內,但凡查到有盔甲軍士不出城作戰者,格殺勿論!”此二道命令一下,所有人臉色煞白,抱著必死的決心!于謙雖說是一介書生,但深知兵法,排兵佈陣十分有一套,幾番圈套之後,經過浴血奮戰,也先部隊節節敗退,于謙也最終守下來了,功成名就,名垂青史!如果不是于謙當時不站出來,同意南遷,那麼大明王朝的半壁江山都落入瓦剌之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樹施牛糞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