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鏡頭裡面鄉村
-
2 # 四季影像
現在,流行的說法是:前期拍攝只完成了一半創作,而照片的後期就是作品的另一半創作。
實際,我並不完全認可這種創作方式。
我承認,現代科技軟體的發展,對於拍攝作品的後期創作,越來越重要,創新手段越來越多,看上去“無所不能”,使創作更多的變成在“辦公室裡完成的任務”,從而失去的拍攝的本質意義。
我認為,拍攝作品最基本的就是要尊重客觀事實,後期只能是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加以適當強化,攝影作品想要表達內容;如果,後期創新過度,就會便宜拍攝的本來願望。
技術的發展,只能服務於人本身,而不能成為技術力量的奴隸,一切都考技術去實現,是不現實,也是脫離實際需要,知會出現“假、大、空”現象的泛濫。
最後,強調一點,本人不反對任何的攝影作品後期創作,反對是“過度”依靠後期創作。
-
3 # 王赫同學要起飛
其實,攝影表達的是我們每個人對影象的感知、認知、幻想,每個人都有想象的能力。後期只是把前期拍攝不到的元素透過現在科技手法表達,例如你腦海裡有一副微信登入介面那個畫面,很美,你想表達。然後,你不可能運個人去月亮上站著然後拍攝這副畫面吧?後期合成不合成不重要!重要的是,腦海裡有沒有需要你透過各種手段達成的畫面!
-
4 # 擷影記薛勇
我以為:任何藝術門類都以其自身的特點而存留於世。攝影的特點在於,藉助於器材記錄自然社會和人類社會瞬間發生的現實影像。
企圖在後期搞移花接木式的摳圖,或者將並非一時一地的圖片素材重新合成一幅畫面,都是背離了攝影的基本特徵。從歷史上看,郎靜山的所謂“畫意攝影”便是典型的買櫝還珠,他是一個手藝人而不是攝影家;同是拍大風光的亞當斯雖然也在暗室裡進行“區域曝光”,對同一畫面上的區域性增強或減弱,卻不違背攝影的基本特徵,是藝術創作的需要。我們可以想象,當時亞當斯對所記錄的影像一定是敬畏而虔誠的;而郎靜山卻是隨意宰割自然的影像,根據一己的情趣和傳統山水畫的構圖,製造一幅取悅世人的畫面,有譁眾取寵的成份在裡邊。二者誰是大師,誰為匠人,高下立判。
所以,我還是贊成根據創作意圖,對同一圖片作些適當的調整,而不贊成類似於摳圖、合成等有違攝影基本特徵的所謂“再創作”。
-
5 # 紅塵映像
謝邀,一般對影像有要求的攝影比賽會有這樣的規定:“謝絕提供電腦創意和改變原始影像的作品,不得對照片進行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加工”。這兩句話說了兩個問題:一是不能改變原始影像;二是要符合自然規律。這兩點也是紀實攝影和新聞攝影的主要要求,攝影既然是記錄,就應該反應真實的生活,比如現在改革開放40週年的作品總不能拿老照片PS一番就是去了意義。那麼還有一些攝影比賽是允許創意修改的。這類照片具有很鮮明的藝術特色,也漸漸被光大攝影愛好者接受。至於在平時生活中,有些是可以改變的,比如天氣不好,雲不好,我換一個看起來更舒服。為了美嘛,無可厚非。現在軟體太豐富了,有些手機就可以搞定。比如原圖是這樣的,雲質感很差,咋整,換一個。
用手機軟體換一個,找到一張雲好的圖片摳出來換上不錯吧~另外一個換的比較多的就是月亮,月亮相對於環境光線,要想月亮清晰需要增加很多曝光量,另外一般都非常小,所以要完成一幅月照當空的圖片還是得把用長焦鏡頭拍攝的月亮摳出來按上~有沒有感覺,現在如果不會後期,在朋友圈很難站住腳了,因為人們的欣賞水平提高了!趕緊跟上形式吧,別總用“老方式”玩攝影,如果成為創意高手,還可以透過製作廣告掙錢,多好~
-
6 # 洛華文軒轅
這個主要看有無可修的價值,有的圖片平淡無奇,修了也不會多出彩,有些照片確意境悠遠,讓人印象深刻,的確值得用心去後期,但看用在什麼地方,婚紗寫真類摳圖都是沒問題的,但紀實類不需如此。
回覆列表
我們要分清攝影后期。當我們拿起相機時無論是數碼還是膠片都要構圖,對焦、曝光、快門、考慮光線,只不過區別在膠圈與儲存卡不同。膠片沖洗是暗室完成,數碼是電腦處理比暗室輕鬆方便經濟。膠片是在溼環境中洗印,用各種化學配方水糟裡,同時控制好溫度在微弱紅燈下完成,用疊片相加區域性減少光度時間等方法洗出你喜歡圖片。這些方法與電腦處理沒有很大差距,如是客觀記錄取證就不應該移花接木改變客觀事實!是藝術就是人創作化審美,就可以使用你所學知識與審美,表達你內容對世界美追求或者悲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