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532147702961

      《登泰山記》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間創作的泰山題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觀賞日出的經過,描寫了泰山的雄奇形勢,並考察糾正了泰山記載的錯誤,文字簡潔生動,寫景尤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藝術特點

      緊扣題目,結構嚴謹。作者從始至終緊扣“登”這個“目”,本文開始介紹泰山的山水形勢,為“登”字作鋪墊,寥寥幾十字收筆。作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其共同特點,。但用這個標準來衡量本文卻發現,本文的“形散”是有限度的,無非在取材上較為自由罷了。而本文所取材料一沒有離開泰山,二沒有離開“登”山,故取材上的散是有限度的。

      語言精簡,用詞生動。這篇文章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卻充分表現出雪後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從京師到泰安,只用“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幾個動詞用得很好——“乘風雪”的“乘”字,從人身不由己,只能隨風雪而行的動作裡,渲染了風狂雪緊的隆冬景象和風雪的巨大威力。“自”、“歷”、“穿”、“越”、“至”幾個動詞蟬聯而下,既吻合描寫物件,又充分表現了旅途的艱苦,活畫出了作者風塵僕僕的神態,寫出了他急於登泰山的濃厚遊興,一字一圖,字精意工,並照應了第一段的古長城。又如寫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不僅簡潔,而且生動形象。最後一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最能體現這個特點,七句話就描繪了七個畫面,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蓋的景色描寫出來了。

      修辭巧妙,手法得當。這篇文章有多處使用比喻和擬人手法,各具特點。比如“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揹負著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又如“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雲霧好像飄帶一般。“半山居霧”,不僅把動態的物寫成靜態,設喻新奇。再如“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態卻是相同的,所謂“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南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動。

      本文描寫景物多是直接描寫,但也有采用側面烘托的辦法。例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餘”暗暗點出,然後借山頂俯視所見“半山居霧”和在日觀亭時“足下皆雲漫”的圖景從側面加以烘托。又如寫雪,除“冰雪”“雪與人膝齊”等正面描寫外,又以“明燭天南”“白若”“絳皓駁色”等作側面烘托,給人以想像,又生動有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燉雞湯怎麼燉湯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