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京老味道

    在很多老北京人的記憶中,直到上世紀80年代,還能看到挑著擔子的漢子走街串巷在賣燙麵餃,擔子的一邊是千層箱,漢子邊包邊蒸邊賣,速度飛快,擀皮包餡非常利落。但是利潤低、上手難,加上城市的不斷髮展,衚衕的不斷被改造,房租和人力成本的增加,使得這些手藝漸漸失傳了。

    同樣命運的還有甑兒糕、硬麵餑餑、酥刀肉、羊霜腸、耷雲豆、青醬肉、炸肉火燒、打面倉、果子乾、油酥火燒等許多仍被記得或不再被記得的北京小吃。即使現在還存在的小吃因為不能使用明火等各種因素,味道也大如從前!

  • 2 # 陽澄湖大閘蟹養蟹世家

    小時候 蘇州的小巷弄堂裡 到處都有 香味撲鼻 令人垂涎欲滴 熱氣騰騰的油條 蘿蔔絲餅 海棠糕……好懷念

  • 3 # 曉剛海參

    現在的青島基本棚戶區都拆遷了,小衚衕美食 好多去了新的地方,很難找到了,只有深深留在記憶裡了…

    青島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的小吃有海菜涼粉,青島大包,湛山大包,滄口鍋貼,餡餅粥的餡餅,西鎮老甜沫,洮南路羊肉湯,鄭莊脂渣,流亭豬蹄,王姐烤肉,老馬家糖球,鄒家扒雞 ,但還有更印象深刻的:在小衚衕喝上兩罐頭瓶子裝的扎啤,要上幾串烤肉,還有鐵板魷魚,那味道,深深烙在心裡,不過現在在全國也只有青島用塑膠袋裝啤酒了吧。

  • 4 # 謝君憲

    消失的小吃很多。這個問題很大,有民俗,有文化,有傳統技藝,有非遺等方面的問題。

    1.我小時候鎮上有家賣“魚兒涼粉”的,後天鄉里的讀書出去了,出去打工又進了城,有的爺爺,兒子,孫子都就進城了,我們村原來109個人,現在20 個人都沒,鎮上沒有了人,賣“魚兒涼粉”的就自然沒有顧客停下了,就沒有了。

    2.92年我們這個城市的成市人口好像是30萬左右,現在是170萬左右。原來城市的老人走了,新市民多了,原來的民俗也在新時代發生了變化,傳統小吃沒有傳承下來。

    3.原來的老街老店在新城市建設中,沒有了,手藝人也就沒有了。

    4.近年來,政府部門在積極推進“非遺”的申報,認定等,在積極恢復傳統的,有文化代表的地標小吃等,有的還建設了“非遺園”,這個對保護傳承特色小吃和技藝,對民俗,對傳統文化

    都是有好處的。

    5.我們城市的:碗豆油幹,牛肉焦餅,豬油發糕,花士林蒸餃,燒麥等等小吃都沒有了。

    6.所謂“一城一味一故鄉”,一個城市還是要有自己城市的記憶,小吃也該有。

  • 5 # 尋味者之旅

    炎炎夏日

    回味美食

    分享那時的記憶……

    大家好,我是紅廚美食,分享美味的時間又到了!

    記得多年前剛來到上海工作時,是居住在石庫門房子裡,在小區的入口有一個巷子,巷子兩邊有許多阿婆賣各種小吃,做法有很多種,油炸的、清蒸的、涼拌的等等,特別是早上,走在巷子裡真是香氣撲鼻,當然禁不住美味的誘惑,會買一些邊走邊吃。

    如今隨著城市的發展,許多老房子巳經拆遷了,巷子裡的美味大多數都很難見到了。

    ~~[油墩子]~~

    那時吃的油墩子是用白蘿蔔絲餡,記得賣油墩子的阿婆用麵粉加水和成麵糊,加些味道在裡面,切好白蘿蔔絲,用鹽醃製一下,擠幹水份,放進麵糊裡,加些五香粉攪拌均勻,然後把麵糊放在抹了油的模具上,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色,吃起來香脆無比,回味無窮,而現在很難找到了。

    ~~[紫菜小餛飩]~~

    那時的小餛飩餡特別少,賣小餛飩的阿姨包餛飩用一隻手,包得很快,用一個定製的推車,放上幾個瓷煲,然後用木材加熱,用紫菜加水調湯,放些豬油和蔥花,那味道就是不一樣,也許是用木材加熱的緣故吧,現在都用燃氣、液化氣,做出來味道當然就不同了,紫菜的營養也很豐富,小餛飩皮很薄,很快就煮熟了,趁熱吃更美味。

    ~~[三絲拌麵]~~

    夏天的時候,巷子裡有一家賣拌麵的生意特別好,她家的拌麵用的是本地切面,先準備好茭白絲、肉絲、青椒絲,放入鍋中炒一下,做澆頭冷卻,有時候會阿婆放綠豆芽;

    把花生醬、芝麻醬分別調汁;本地面會粗一點,先把面蒸一會,然後再煮熟沖涼,撈起來瀝水,放入盤中澆入冷卻的三絲,拌點花生醬或者芝麻醬,那味道更好吃,記得那時每次都會點一大盆吃個精光,在夏天還是吃拌麵清涼。

    當然,還有許多其它美味小吃如今在飯店都很難找到了,作為一個餐飲人,在平時的工作中也會尋找那時的味道,繼承下來,發揚光大,這也是一個美食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少女退婚被殺害肢解的慘案中,我們應該警惕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