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延陵東昇廣陵人

    這個和陶淵明所處的時代以及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有關係。

    田園將蕪胡不歸,與其說是對山水田園的渴望,不如說是尋找心的歸屬,這也與陶淵明的理想社會的夢想,在現實得不到實現後的一種選擇。

    不為五斗米折腰,也是他所處的社會環境的現狀,理想和人格與權貴和經濟的選擇,他毅然決然尊重自己內心。

    採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怡然自得。

    山水田園的選擇,也是許多華人心中理想的生活。

  • 2 # LEE的視野

    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從小就有“大濟蒼生”的宏願。他也確實發奮努力過,還做過幾次官。第一次當一個不入流的小官,最後一次做彭澤(今江西九江境內)縣令。但是,在彭澤縣上任第八十天,他卻突然把官印往衙門桌子上一放,把烏紗帽一掛,不幹了。而且他還寫了一篇《歸去來兮辭》,表明態度,然後就急匆匆趕回了在廬山腳下的家鄉,從此隱居再那裡,終身不再與官場打交道。問他什麼原因,他說:“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就是說,他不願意再為五斗米一個月得俸祿,做這個使人討厭的七品芝麻官,彎腰曲背的侍奉上司。

    在封建社會中,讀書做官,在一般人眼裡幾乎是唯一的救市救民的正道。而陶淵明也實實在在有過做官濟世的願望。那麼,他這樣做,是不是一反常態,不可理解?難道他真的嫌這五斗米一個月的薪水太少?

    其實,要弄清這個舉動的原因,只要看看當時的社會現實就能知道。陶淵明生活的東晉,正式中國歷史上封建等級制度最森嚴的時期。當時選用人才,不是看一個人的才能品得是否高,而是看他出身門第是否高,財產是否多。門第高、財產多,就算是個大草包、大壞蛋也能當大官。出身貧寒的,就算有天大的本事,非常高尚的風格,而且給國家和老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充其量也只能做個小官。這就叫“上品無寒門,下品無白丁”。當然,在這種腐朽的制度下,社會風氣極端惡劣。很多人見了地位比他高的就得低頭哈腰的拼命拍馬屁,看到地位比他低的,就趾高氣揚,騎在人家頭上作威作福。而且,那些當權的王公貴族之間,又不斷的爭權奪利,互相傾軋殘殺,一會兒這個上臺,一會兒那個下臺。在這種情況下,一般做官的人也都要受連累,今天可能是座上客,明天也許是階下囚。

    陶淵明雖然從小就懷有大志,想給國家、老百姓做些有益的事,但面對這種黑暗腐朽的現實,他既不可能擔任更高一點的職位來施展他的抱負,又經常受些上面來的貪官汙吏的窩囊氣,這叫一個不願意隨波逐流的正直知識分子怎麼能受得了呢?何況,他天性喜愛大自然的青山綠水,做官時間越長,越感到社會的黑暗,就越覺得家鄉的山水美麗誘人。因此,他想來想去,覺得要保持自身的一身清白,不與那些貪官汙吏同流合汙,就只有回到家鄉的大自然當中,才是唯一的出路。於是,他就做出了上面這一驚世駭俗的舉動。

    不過,在今天看來,陶淵明當時的這一決斷還是十分明智的。這樣,他躲過了官場當中政治鬥爭可能給他帶來的禍害,終於享盡了天年。更重要的,他回到了家鄉,有充足的時間,種種地,看看書,寫寫詩,對家鄉的山水和田園生活體會得更加細緻深刻。因此,他寫下了許多優美的山水田園詩,留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等等為歷代人稱道的佳句,成了中國山水田園詩的始祖。

  • 3 # 大才21

    古人大多有兩種矛盾的心態,既想靠聖賢書出仕為國民造福,又想寄情于山水,快樂一生。比如:欲濟無舟揖,端居恥太平。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孟浩然。

    淘淵明出身於書香門弟家,早年家境殷實,父親做官。自己也學富五車,期入仕造福於民,也曾做過一些小官,然東晉時期官場黑暗,理想成為了泡影,決定不為五斗米而折腰。遂掛印而去,過快樂的田園生活,留下了很多燴炙人口的詩句。如:久居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把官場比作樊籠,復返田園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沾衣不足惜,但使願無違(以上詩句說明了田園的快樂生活,決不做違心之事)。

    當時,生產力低下,統治階級生活越奢糜,就會更加壓榨老百姓,後者的生活就會更加困苦。陶淵明把聖賢書讀進了心裡,用於日常生活中,時時量化自己,既無力反抗統治者,只能選擇離開。

    陶淵明自食其力,快樂生活。不當寄生蟲,因而流芳百世,成為了後人的楷模,這才是其造成的田園文化生活令羨慕的原因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語言文學、漢語言、漢語國際有啥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