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向一個認識不太久的小姑娘借了1000元錢,然後我就邀請這個小姑娘來我家玩,結果她在我們家待著不走了(一個月了),吃穿用都是我家提供,因為我借了她的錢。所以呢也沒什麼意見,但是最近才發現她在家裡面到處亂扔東西,也不收拾,大晚上的該睡覺的時間了,她直接要求我給她把電視開啟,她說她想看哪個她就按哪個臺,她把屋子裡的燈開啟,電視也開著,然後自己又躺在沙發上聊天,突然之間我就特別生氣,想讓她走,但是她絲毫沒有走的意思,是不是我太小心眼了?遇到這樣的情況,你們該怎麼做?
回覆列表
-
1 # 靜說永珍
這世上沒有應該應分,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
這世間,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我們去愛,也不是所有的愛都能得到報償。
按理說,受人恩惠者,要有四種品德:領情,感恩,道謝,報恩。領情,是知道別人對自己的好;感恩,是銘記別人對自己的恩情;道謝,是對施恩者的言語表達;報恩,是對施恩者的行為報償。但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這些。
我們在生活中常會遇到這樣的人和事:你對他的好,他覺得應該應分,你讓他稍有不滿,他就會覺得你對他有虧欠。千好萬好不是好,一個不好都不好。
要記住,很多時候,你的容忍,會成為別人不要臉的資本;你的善良,會成為別人眼中的理所當然。所以,與人相交,要盡本分,但不要過分。
愛如Sunny,但要適度,過了,可是要被后羿射日的。
人與人之間,最需要的是良性互動,當我們對待別人的時候,應善良慷慨,急公好義,而當別人以善對我們的時候,更要知恩圖報,善意回應。如果總是狗咬呂洞賓,恐怕這多狗的世間,呂洞賓是不敢輕易下凡的了。
與人相交,最大的毛病,就是總覺得別人對自己應該應分。須知,人心換人心,八兩對半斤,我們必須承認,人與人之間,是存在著潛在的價值交換的成分的,總覺得別人應該對自己無條件付出,就是耍無賴、耍流氓。
可就是有人認識不到這一點,就像一個窮親戚,你每個月幫他一千塊,可當你手頭也有些拮据時,你給他八百,他可能就會心有芥蒂:“那麼有錢,還那麼摳”;你給他五百,他可能就會感覺你欠他五百似的,給你甩臉子看;你要是一點兒不給,可能就跟你徹底翻臉了。
我沒有什麼錢,所以別人借錢也沒有,更不會主動送人錢。但因為還算擅長點兒文字,所以從小到大,總會有人找我寫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什麼論文總結,甚至作文兒歌。當然,我並不是一概反感,但如果我願意為你寫,要麼,就是關係到了,我在所不辭;要麼,就是事兒到了,我有幸回報;要麼,就是錢到了,我會屁顛兒屁顛兒地寫。(嗯,沒辦法,人窮志短,就是這麼沒“氣節”。)
最怕的就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人,還啥都不到,就是話到了:
“你那麼有才,這稿子就得你寫!”
你真覺得我有才,那我這“才”就是給你寫兒歌、寫材料的啊?這稿子只有我能寫,那是不是更得多加錢啊?結果卻常常是我不好意思要,您也不好意思給,我要是拒絕,反倒成了不夠意思。您說這有沒有意思?
所以,對於咪蒙的《致賤人》,我也是很糾結的,雖然覺得她的說法不夠寬容和厚道,但確實也說中了一些人的“病灶”,也說到了很多深受其苦的人的心裡,“替我們把想說而說不出的話說出了口”。
我很反感一句話,“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麼,先要問你為國家做了什麼”,但我覺得人與人之間,還是應該不要問別人為你做了什麼,而是先問問你為別人做了什麼。當你覺得別人應該為你做什麼的時候,能夠先想想自己憑什麼。這樣很多問題,也就不是個問題了。
做人還是要牢記:這世上沒有應該應分,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大家都很忙的,誰都不容易。
懂得了這一點,就是懂得了人際交往中的“美學”,會讓你與別人在交往中,彼此都有一個感覺良好的“美的歷程”。
我們要做的,是一個強大的好人,無論是內心,還是能力。
你看一把雨傘,可以為別人遮風擋雨,但一旦把自己變得千瘡百孔,就會逃不掉被人拋棄的命運。好人也是如此,一旦除了“好”一無所有,就會變得很廉價。
所以一定要記住——
我們的善良可以為人所需,但不能被人利用;
我們的善良要被人珍惜,而不是被人踐踏;
我們做好人,是要尋求內心的安寧,而不僅是外部的肯定;
我們不損害他人,但也別委屈了自己。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誰也幫不了誰。 ”既然如此,我們就先溫暖自己,再照亮他人吧。
畢竟,我們的善良不能無處安放,要以幸福為自己的原鄉和遠方。如亞當?斯密所說:“以遵從自己的心做利他的行,是對社會發展最有利的思想和行為的結合,也是最大的善良”。
只有面朝內心的大海,我們的善良才會讓這世界春暖花開,也才會讓我們在塵世間獲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