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林子啦啦啦

    很多父母覺得自己能培養一個懂事乖巧的孩子,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但是其實往往那些父母口中,很乖巧懂事的孩子,生活的都很不幸福。

    很多時候,父母都喜歡孩子們乖巧懂事的樣子,父母們說什麼孩子們做什麼,不會給父母惹事懲罰,不會給父母添麻煩,更不會成為大家口中的“熊孩子”。

    直到很多年以後,我才知道“懂事”帶給那我的傷害有多大。

    我自己就是一位,父母眼裡很懂事,大家很羨慕的乖孩子。

    因為懂事,我變得要乖到隱藏起全部的自我,用符合大人的行為規範,小心翼翼地去討他們的歡心;

    因為懂事,我不能調皮搗蛋,不能學習不好,不能任性妄為,更不能要東要西;

    因為懂事,我變得愛看別人的臉色行事,功利又怯懦;

    因為懂事,我學會了如何委屈自己,以討好別人,想來就心酸。

    小時候,看見同齡的小朋友吵著父母給買棒棒糖,最後父母都給買了。我也很想吃,但是因為媽媽說吃糖果對牙齒不好,聽話的小朋友是不會討糖果吃的。所以每次我只能羨慕其他小朋友,自己卻從來不敢開口。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們都不理解,再懂事的孩子,他們畢竟也還是一個孩子呢?

    很多時候早懂事的孩子,往往會有三種結果

    1 失去自信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他們有什麼需求,有什麼想要的,會說出來,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實現,去得到。但是懂事的孩子,他們就算再想要,也不會開口,因為懂事,所以就不能開口。經常犯錯的孩子,偶爾做對一件事情,人都總是會給與誇獎,然後記得。但是懂事的孩子,就算天天做對的事情,哪怕只是犯了一次錯誤。人們就只記得那次錯誤。

    父母總是對孩子都是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的未來能夠達到自己想要的高度,總是將成人的要求強壓給孩子,如果沒有達到自己的標準,這種落差感和失敗感就會轉嫁到孩子身上。在孩子看來,自己是一無是處的,不斷打擊孩子的自信,做什麼事都畏首畏尾,不敢挑戰自我,畏懼失敗。

    所以對於很多時候,懂事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因為害怕,不敢嘗試任何事情。

    2 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生活的不快樂

    大人們總是一遍遍地說“懂事才是好孩子”,好像學會像成年人那樣去思考是一種好孩子必備的技能。

    成熟懂事固然是一件好事 ,只是很多大人忘了,這個世界上除了懂事和成熟,還有兩個詞叫做“委屈”和“不快樂”。

    而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懂事,往往就是與“委屈”和“不快樂”的經歷聯絡起來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卻不是每個人都有“嘴裡的零食,手裡的漫畫,心裡初戀的童年”;更多的人,擁有的只是“耳邊的教訓,手裡的習題,心裡委屈的童年”為了迎合父母,做一個父母口中懂事的孩子,他們往往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生活的很不快樂。很多時候,他們都在用一生治癒自己的童年。

    就像《1988》電視劇中,有一句臺詞一樣: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得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個孩子。

    3脆弱,缺乏安全感

    很多時候,懂事的孩子,內心是缺乏安全感的。他們其實很渴望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他們其實很想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想吃糖的時候,能哭鬧,然後父母就是會給奶。但是他們可能聽父母說的最多的就是,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再不聽話爸爸媽媽不愛你了。因為害怕失去爸爸媽媽的愛,因為沒有安全感,所以他們要做一個懂事的孩子。因為不懂事,爸爸媽媽就會不愛自己了。長期缺乏關心和愛護的孩子,內心是非常敏感脆弱的。

    小孩子就是應該這樣,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好奇了就去探索,喜歡就大膽去爭取,不怕出錯,敢於堅持自己的主張,不必小心翼翼討好大人,偽裝自己。在屬於孩子的年紀,就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童年,童年應該是快樂的,是美好的,是不需要偽裝的。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2 # 格物圖書

    我家有兩個娃兒,一個男孩一個女孩,閨女比兒子大兩歲。

    一般來說,小姑娘本來發育得就要比小男孩早,所以我閨女自己動手做玩具的能力就很好,比我兒子強太多。

    那問題就來了,每次我閨女發揮想象力做好的玩具,我兒子就會搶,很強勢的那種搶。要是不給,眼淚立馬就來,那種很傷心的哭,哭得撕心裂肺。

    這個時候父母和爺爺奶奶該怎麼辦?

    應該是勸大的吧:快把玩具給弟弟玩兒一會兒,你看弟弟哭得多傷心,趕緊別讓他哭了,你是姐姐,大寶寶了,弟弟還小!

    最後有兩種結果:一是小的拿到了玩具,不哭了;二是大的不給,你勸得狠了她就開始哭,然後只能拿別的玩具去哄小的,於是兩個都哭個沒完,但老大畢竟把玩具留下了。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在親生父母那裡這句話就是對的。做父母的,只能是中間找平衡,以“零和博弈”的方式去平息爭端,吃虧的那一方也只能是吃虧了,沒辦法,一家人之間分不清楚。但是,如果延伸到其他關係上,比如同事之間,做上級的,一定要知道這句話是錯的!你要嚴格按照公司的規章制度來處理,一旦出現了偏頗,好的員工往往會受到傷害,團隊的凝聚力就會出問題。

  • 3 # 聆聽者青和

    看看這句話用在什麼地方吧,什麼情景下吧。

    孩子一歲半以內

    是的!一歲半以內的孩子哭了,我們就要去照顧他們,看看他們是餓了、還是想翻身,還是困了沒睡好。或者也許是腸絞痛,需要飛機抱……

    一歲半以上的孩子

    哭了就給予,大家都知道不對啊,家庭教育若是如此簡單,哪來這麼多問題,是不是。

    可事實證明,這種做法真的會教孩子形成“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樣的觀念。事實證明這個觀念是非常不好的,尤其養成了觀念之後,孩子未來成年,結婚有家庭或者是走上了工作崗位。好多事情不是哭一哭就可以解決的。

    舉個家庭的例子:

    一個有“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妻子……遇到什麼事情,為了爭取自己的利益,妻子的解決方式就是哭訴……其實,妻子沒有解決問題,而是用哭訴的方式把問題推給了丈夫去解決。

    但是丈夫真的能解決的讓妻子滿意嗎?如果不滿意,又來哭訴一場嗎?

    肯定是不行的。

    工作中也不乏這樣的例項。

    很多家長都意識到了這個觀念的危險性,所以都在學習和探索育兒方式。

    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了一個“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領導者,或者是這種事情,我想你得先考慮清楚,那個哭窮的同事是否是真的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難需要幫助,所以領導才給予的幫助和優待條件。

    如果真的只是因為你的同事會哭窮,所以領導給予了同事幫助和優先條件,那這個管理者接下來面臨的困難會更多。公共資源分配不均,有限資源沒有分配到實處,造成浪費等……所以,表面上大家不想有這樣的管理者,是因為他分配不當,真實是這樣的管理者無法帶領團隊發展下去,更遑論是發展的更好。

    不否認真的會有,但是這不好。

    所以,我並不否認,真的會有“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樣的情況發生,或許還時常發生。但是這很不好。

    所以,我不會把這樣的觀念灌輸給我的孩子,也不會把這樣的觀念帶進我的工作中去。

  • 4 # 90後育兒幫

    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們先來從“孩子”這個角度來看待這句話,而不是成人社會複雜的人際和利益關係,很容易就能得出相關的結論。

    1、哭是孩子溝通的重要手段

    在孩子語言能力沒有發育完全的時候,簡單的聲音和動作,就成了孩子表達自我意識,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孩子處在嬰兒期的時候,哭是非常重要的溝通方法。

    當孩子出現一些特定的感覺或情緒,比如飢餓、疼痛、煩躁等情況下,孩子就會主動用哭聲吸引周圍人的注意。這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並不是人們想象中認為的“孩子不懂事”。在長時間的經驗積累之下,父母也慢慢懂得了孩子的哭聲代表了一定的內涵。當孩子哭的時候,家長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孩子是不是餓了,或者孩子是不是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

    所以,孩子用哭聲表達自己飢餓的感覺,並和父母達成了一定的默契。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句話就很好理解了。因為這是千百年來,人類的本能反應與養育孩子的經驗積累所共同形成的相互作用。這句話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2、引申到成人社會後的相關內涵

    當我們把這句話的適用範圍擴充套件到成人社會時,情況就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了。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用更直白的話來講,就是會表達需求、會爭取自己利益的人,在社會上能獲取更多的資源。

    其實如果按照這樣的理解,這句話也沒什麼毛病。畢竟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競爭壓力很大的社會裡。不懂得表達自己的觀點,不懂得爭取自己的利益,很容易就會被巨大的壓力擊垮,進而變得“默默無聞”。

    很多人認為“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是一句貶低他人的話,並對這種做法不屑一顧。那我只能說,這些人只是在“揣著明白裝糊塗”。在沒有實現大同社會前,這句話是我們必須要學習,也必須要深刻理解的。指望著將正常的社會競爭汙名化,藉以為自己的懶惰和刻板找理由,想著不勞而獲,想著無償地獲得別人的支援,想著不付出代價就能得到回報,這種人終究要被社會拋棄。

  • 5 # 刺眼的小兔子

    坊間有句老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對於競爭日益增大的社會而言,這句話仍有一定道理的。能否恰當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幾乎可以說是人人都要必備的生活技能。

    朋友的女兒妞妞今年上的幼兒園,本以為孩子上幼兒園了自己能輕鬆點,可沒想到,妞妞隔三差五地在幼兒園尿褲子。

    回來問孩子為什麼總會尿褲子,孩子總是說“憋不住就尿了”。朋友沒辦法,就每次給孩子多備一套衣服去幼兒園,她當時跟我講的時候,我說,你問問孩子是不是不敢跟老師講想上廁所。

    後來,確實是,孩子說, 課間休息的時候不想尿尿,可是一上課就想尿,又不敢跟老師講。

    孩子之所以會這樣,很可能是因為在進入幼兒園之前,爸媽沒有教會孩子如何恰當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孩子在上幼兒園後,渴了知道問老師要水喝,要小便了知道報告老師,這些基本的、表達自己需要的技能,對孩子而言非常重要。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期是發展口語的最佳期,抓緊這個時期逐步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是發展智力,發展口頭、書面表達能力、理解知識能力的前提。

    那麼, 如何有效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給大家一些小建議:

    1、讓孩子“想說話,敢張口”

    朋友的兒子已經4歲了,可說話還是有點結結巴巴。在家裡,他要是要什麼東西,就用手一指,家人就給他拿去。

    遇到比較複雜的需求,表達不清楚的時候,急得兩手直比劃,就是表達不出來。朋友看著他就著急, 想不明白他的嘴怎麼這麼笨!

    想想也是,孩子平時在家只要嗯一聲就能獲得幫助,慢慢地讓他失去了語言表達的需要,也失去了說話的機會。

    所以,父母一定要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而不是讓父母去猜想。

    要避免代勞過多,給孩子提供充分的說話的機會,讓孩子自己說出自己的需求便是最簡單、最實用的方法。

    長久以來,許多家長已將與孩子交流的任務交給了冰冷的玩具、電視或電腦,將為孩子說故事的樂趣交給了錄音機……

    我們要孩子面對各種無生命的“物”,卻忘記孩子需要的是“人”的交流。

    在許多成人的社交場合中,孩子往往被晾在一邊。他們沒有講話的外界要求,也就缺乏口語表達的內在要求。

    家長對待孩子要耐心一點,慢慢引導孩子,讓孩子樂於說話,多說一點。

    3、持續輸出,讓孩子“有話說”

    表達能力好的孩子,背後一定有大量、持續和未曾間斷的輸出。

    孩子早些年說的話基本上就是看的繪本上的、你家裡常說的。

    換句話說,孩子早些年說出來的話,都是“背下來的”。他看得越多、消化得越多,積累在一起,才能輸出來。

    所以,儘可能讀各種不同風格的繪本,無論是天馬行空的,還是語言沉鬱的,風格不限,接觸的越多越好。

    多帶孩子接觸外界,體驗各種生活,感受與自己長期生活的地方環境或習慣、風俗等的不同,讓孩子自己去觀察,鼓勵孩子用語言與人溝通,讓孩子多看、多說、多記。

    4、語言遊戲,讓孩子“說出樂趣”

    除了刻意和孩子交流,其實在各種生活場景中,有一些鍛鍊語言的遊戲,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能讓他們認真思考及表達自己的想法。

    寶寶三歲之後就可以培養他的學習興趣啦,購買一些帶圖的卡片和書本讓他認識,或者給寶寶安裝了一些教學軟體,你可以百度搜索【貓小帥識字】,做的非常好,很多的冒險故事,寶寶特別愛聽,現在我下班回來還會說:“麻麻,我給你講故事”。還有一些簡單的小遊戲,不僅加深寶寶漢字的記憶,還讓我家好動的寶寶,乖乖的自己玩(自帶滑稽)。

  • 6 # 薯片話梅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表面意思就是孩子哭了母親就會給奶吃,這反應了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引申意思就是,多次要求或者要求強烈的會得到更多的照顧。告誡人們在處事中,要以弱示人,能最大限度激發他人的同情心,從而得到他人的恩惠。

    剛出生的小孩,或者很小的孩子都會懂得去看媽媽的臉色,一哭鬧,媽媽就會心軟,給我吃奶,那麼身為成人呢?在想得到他人的恩惠滿足自身需求的時候,是否也應該像孩子一樣懂得去示弱呢?或者懂得去和他人溝通自己的訴求,讓他人領會自己的意圖,從而來幫助自己呢?

    而不是凡事都是自己硬抗,等到扛不住的時候心理委屈,覺得沒有人關心你,沒有人心疼你。也許只是因為你沒有表達,所以大家就忽略了你也需要幫助,大家還認為你一切都能承受。“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不僅反映出孩子,也在告訴孕媽,凡事不要藏在心裡,要講出來,都和他人溝通,讓他人知道你的訴求,從而來幫你分擔。

    為什麼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照顧過小孩的家長都知道,小孩小的時候哭,一般都是因為餓了,或者是尿了。當寶寶哭了,我們檢查一下尿布,尿布溼了換一條新的,寶寶就會滿足的繼續睡覺,要是寶寶還繼續哭,就證明寶寶餓了,我們就給寶寶餵奶,寶寶吃完奶,肚子寶寶的,就會滿足的繼續睡覺。

    有時候寶寶即使因為其他原因哭,只要給寶寶吃奶,寶寶一般情況下都會不哭了。寶寶是通過哭這種方式傳達著他的各種訴求,家長根據分析寶寶哭的原因,去解讀寶寶的訴求,滿足寶寶的訴求。

    在生活中,人與人的相處也是一樣的,沒有一個人會是你肚子裡的蛔蟲,能準確猜到你的想法,都是通過你的表訴,人們去解讀言語中的意思然後去滿足你的訴求。在世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婆媳關係一直都是家庭備受關注的。其實兩個人沒有不能調和的矛盾,兩個人之間的矛盾往往都是沒有有效溝通而導致的誤會。

    都說愛屋及烏,世間哪有一個母親不愛自己兒子的呢,那麼自然也會愛自己的兒媳,但是兒媳畢竟不是婆婆看著長大的,彼此的脾氣屬性還不清楚,這個時候再沒有有效溝通只能會拉開兩個人的距離,導致感情疏遠。所以這個時候就應該學習“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多和自己的婆婆表達自己的訴求,增加彼此瞭解的機會,增進感情,尤其是懷孕時候的孕媽,一方面為了自己的寶寶。

    另一方面為了家庭和睦更應該學會“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多和自己的婆婆說一說自己懷孕的狀態,自己的需求,這樣婆婆能夠更好的幫助你,也增進婆媳的感情。如果你不去說,婆婆也會很為難,不知如何做對你和孩子是最有利的。

    孕媽和婆婆之間有效溝通有助於化解誤會,增進感情

    我記得我懷孕到後期的時候身邊需要有人照顧,這個時候我婆婆就過來幫忙了,主要幫忙做飯,洗衣服,收拾房間,並且陪著我待產。我婆婆剛剛過來做飯的時候喜歡口味重,我心疼婆婆做飯辛苦,也沒有說什麼,還擔心吃少了,對不起她辛苦做的一桌子的菜,所以就滿心歡喜的吃。

    連續吃了一週之後我真的有點感覺不舒服,每次吃完都要喝很多的水,然後頻繁跑廁所,於是就找了一個機會和老公說明了情形,因為我害怕和婆婆溝通,不太瞭解她,擔心說的話過重傷害她,說的輕又沒有效果,只能拜託老公去溝通。

    結果老公是一個直性子,直接原話告訴了我婆婆,我婆婆就敞開心扉的說,我看你吃飯吃的挺多,以為你很愛吃,所以就一直這樣做,但是我也覺得口味有點重,擔心孕婦吃鹽多後期會出現腿腳臃腫,但是看你喜歡吃,就也沒敢和你說。

    從這次事件之後,我就學乖了,有什麼事情都會當時和婆婆溝通,我們互換意見,也增進了彼此瞭解,並且在生活中,我們漸漸發現,我們的為人處事比較相近,凡事我們都是一起商量解決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句話在生活中是很有道理的。女人懷孕的時候,最高興的是老公,當然還有自己的婆婆,她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了後代,心裡終於可以放心自己的孩子老來有所依了,她很願意細心的去照料自己的兒媳。

    這個時候孕媽最好就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讓別人去猜,猜對了皆大歡喜,不對呢?是不是會很傷心,這份傷心也不是人家故意為之,只是無心之過。孕媽不妨就像孩子一樣簡單去表達自己的需求,和婆婆有效溝通,增進彼此感情。

    再跟你分享下我家寶寶識字的經驗吧,我家寶寶兩歲半的時候我就已經教他去認識簡單的漢字,但是自己教的又有點含糊,畢竟不是當老師的,之後我就在網上買了些帶圖的卡片和書本讓他認識,不過效果不明顯,花費大量時間,還容易損壞,

    而且寶寶什麼都想往嘴裡塞,有些比較小的拼圖什麼的,就怕寶寶吃了,後來發現了一款APP【 貓小帥識字】,真心推薦大家使用,裡面有很多的冒險故事,還有把漢字變成有趣的動畫和圖形,我家寶寶特別喜歡聽,平常特別好動的他,一看這個就安靜的聽故事。各種遊戲關卡讓寶寶重複學習漢字內容,加深記憶,讓我這個陪寶寶玩的麻麻都覺得好玩有趣。所以極力推薦你去試試。

  • 7 # 德倉儂品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我們就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孩子在餓的時候就會哭,做父親的第一反應就是孩子飯了

  • 8 # 月木西西

    這句話是對的。

    會哭是孩子最原始表達的一種方式。在嬰幼兒還不能語言表達的時候,哭是他們最直觀表達自己感受的一種方式,及時滿足他們哭的需求是對他們敢於表達的一種鼓勵。

    當然,不同階段的孩子,哭的表示方式也不同。

    一週以前

    一週以前哭的方式基本上都只是為了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他們需要用哭來表達自己身體上的各種問題。

    譬如,餓了,拉了,冷了,熱了等等。

    一到三週之間

    這個階段的小孩已經知道哭是跟大人較勁的武器,在這個階段必須嚴格把控他們哭的尺度,及時分辨他們哭聲的含義。

    如果只是為了達到目的耍賴的哭泣,那在他們哭的過程裡最好不要干涉和安撫,家長在過程裡心軟下來,只要是滿足了一次無理需求後,以後他們會更加靈活運用“哭”來和家長談判。

    如果是因為傷心難過時候的哭泣,那麼家長應該鼓勵他們用哭作為發洩情緒的一種方式,不要憋在心裡,等到發洩足夠後,再好好表達自己當時哭的原因。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能夠好好溝通,三週以前如果已經教會他哭的含義,那麼家長基本上已經不用發愁孩子無理取鬧的哭泣。

    但是,三週以後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家長需懂得聆聽他的想法,理解他哭的原因,才能在他遇到挫折的時候,給他依賴感以及安全感。

    哭是情緒表達的一種,家長不要厭煩孩子的哭泣。小孩子心智不夠健全,學會尊重和聆聽孩子哭泣的原因,也是讓孩子學會表達和尊重的一個方法。

    引導孩子敢於表達,敢於哭泣,也是他成長裡的必修課。

  • 9 # 大黃親子說

    我的觀點是:會哭是表達需求的一種方式,能否恰當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是每個人都需要配備的技能。所以,我認為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先,主動表達需要,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朋友的孩子毛毛去年上幼兒園了,本以為孩子上幼兒園,自己能輕鬆點,可沒想到,毛毛隔三差五在幼兒園尿褲子。

    經瞭解,原來,孩子課間休息的時候不想小便,上課的時候想要小便,又不敢跟老師講,最後憋不住就尿了。

    孩子在幼兒園,渴了知道問老師要水喝,要小便了知道報告老師,這些基本的,表達自己需要的技能,對孩子而言非常重要。

    孩子剛出生時,用哭聲告訴媽媽自己需要幫助了,隨著慢慢長大,孩子會說話,他學會了語言。怎麼做可以讓孩子有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1、讓孩子想說話,敢張口。

    先從簡單的開始,比如孩子要什麼東西,鼓勵他說出來,而不是孩子用手一指,家長就給他拿過去。孩子在遇到比較複雜的需要,孩子表達不清楚的時候,家長給與鼓勵和示範。

    2、創造機會,讓孩子喜歡說話。

    父母多與孩子做遊戲,講故事,通過和孩子的相處來刺激孩子的語言能力。儘量避免把孩子長時間交給電視機,手機等。

    3、增加孩子的知識面,讓孩子有話說。

    儘可能讀各種不同風格的繪本,無論是天馬行空的,還是語言活潑的,風格不限,接觸得越多越好。

    多帶孩子接觸外界,體驗各種生活,鼓勵孩子用語言與人溝通。

    在需要幫助,或者遇到不公正的對待時,孩子哭鬧,我們儘量滿足和幫助。面對孩子不合理要求的哭鬧,父母要說不,具體做法,我們可以借鑑李玫瑾老師的做法。

    1、四不原則,面對孩子不合理的哭鬧,不打,不罵,不離開,不說教。

    2、把孩子帶到旁邊,陪著孩子,一對一地處理。

    3、等孩子哭累了,給他擦擦眼淚,喝點水,讓孩子知道,父母是關心他的,這時,孩子以為父母回心轉意了,我們要告訴他“要哭,你就繼續哭,你這樣做是沒有道理的,我不會心疼,也不會妥協!”直到孩子不哭,想通了為止。

  • 10 # 淅爸育兒記

    曾經我很會哭,然後...我被揍得最慘...

    事情是這樣的,我是家裡的男孩,老人自然就寵得很,所以小時候就很嬌氣,動不動就哭。

    而我爹很嚴厲,那會兒也沒什麼教育理念可言,反正不服氣就打服氣,他又希望我有男子氣概一些,所以一哭就藤條燜豬肉,畫圈圈罰站。

    反觀我兩個妹妹,小時候她們確實是一哭就有“奶”吃,就是隻要不滿,一哭鬧就會被滿足,這個被滿足的條件,基本都是“剝削”我為主,反正兩個小姑奶奶一哭,基本都是我惹的事,然後我就...藤條燜豬肉,畫圈圈罰站.

    曾深度懷疑我是不是親生的...

    其實,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是一個謬論。

    對於嬰兒而言,如果有需求而不哭,那麼幾乎可以肯定他是有生理疾病的,這是他生存的基本需求,而且是他與生俱來唯一的傳送資訊的能力;

    而對於年長一些的孩子,如果總是以哭來要“奶”,那麼也幾乎可以肯定,這孩子是被溺愛著的。

    所以,嬰兒時期一哭就有奶吃的孩子,是健康的孩子,而到了2歲之後,他仍然以哭來要奶,那麼家長就要檢討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家兩歲多的孩子被別人六歲多的孩子連續打巴掌,作為父母的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