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常容三國
-
2 # 御奢說酒
首先,這是一個歷史的細節問題,到底有沒有託孤,其實誰也不知道,只能推測,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看法:我認為這肯定是有秘密部署的。
第一、家天下到三國時期,也已經有了一千多年的歷史,已經深深的植入的當時人們的心裡去了,這是血脈、血統的繼承,這是一個千古不變的,到了今天也是一樣的,只是重點轉變了,作為古人的劉備來說在它年紀大了,就一定開始了他繼承人的安排部署。
第二、當他從江東敗退到白帝城召見諸葛亮的時候,對諸葛亮說“如果自己的兒子不行就叫諸葛亮取而代之”這與秦孝公臨死前對商鞅說的話何其相似,未嘗不是一種試探。
第三、正史上劉備的兒子劉禪其實並不傻,相反還特別有心計,在正史中在諸葛亮死後,劉禪還在皇位上坐了差不多30年,如果他傻的話行嗎?可以從他說出樂不思蜀就可以看出他的聰明。對於當時諸葛亮在蜀中的影響力,劉備和劉禪肯定有所忌憚的,這是皇家的通病。所以劉備託孤肯定是有準備的。
-
3 # 剛剛圖774
劉備託孤是為了把身後事託付給諸葛亮,託付給一個自己信任的人,而不是試探諸葛亮!所以後面絕對沒有刀斧手。
諸葛亮作為劉備最信任的人之一,雖然劉備對他有可取而代之的試探,不過這些都是君主對自己的臣子的試探套路,劉備這樣做不過是為了讓諸葛亮更忠於自己。不僅如此,劉備還讓劉禪拜諸葛亮為相父,也是有多方面的考慮:
1、保護劉禪。
劉禪既然拜諸葛亮為相父,就相當於認諸葛亮做父親了,作為父親,就不可能再對自己的兒子奪權,還要想方設法維護兒子的利益。
諸葛亮是劉備的心腹,毫無疑問諸葛亮也會忠於劉備,但是諸葛亮可不是劉禪的心腹,他們的關係是隔著劉備這一層的,如果劉禪不信任諸葛亮或者要對諸葛亮進行奪權行動,諸葛亮可不一定不對劉禪動手! 事實證明劉備的這一手確實是對的,後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李嚴挑撥離間諸葛亮和劉禪的關係,劉禪果真不信任諸葛亮,從而把諸葛亮從前線召回,劉禪的這一次召回,讓諸葛亮北伐取得的優勢又蕩然無功了。 但是劉禪既是諸葛亮的兒子也是自己的君主,雖然他犯了錯誤,自己也不能把他怎麼樣!所以諸葛亮處理了李嚴之後又不得不六出祁山,也是最後一次北伐了。
2、為諸葛亮集權打下基礎。
諸葛亮作為劉禪的相父,能夠極大限度地獲得權力,雖然諸葛亮不是皇帝,但是他的權威卻要高於皇帝!
雖然劉備的託孤大臣有兩個,一個是諸葛亮,另外一個是李嚴,但是李嚴一直都不在核心政治圈裡邊,根本不能達到制衡朝堂的目的。 歷史上被拜為相父的人無不是權勢滔天的人物,比如姜子牙,統領西周全國軍政大權,比如管仲,齊桓公對他言聽計從,比如呂不韋,權勢比秦王還高!當然,諸葛亮的這個相父之稱相應的權力也不會比他們低!
也有一部分人認為諸葛亮不是劉備最信任的人之一,不在核心圈裡邊,劉備最信任的人是龐統是法正、黃權。
其實有這樣的感覺也沒有錯,龐統的情商確實要高於諸葛亮,龐統能夠和關羽、張飛融洽相處,這一點諸葛亮是做不到的,也不屑於去做的,但是劉備進西川、伐東吳的時候,卻把自己的後方留給了諸葛亮,如果不夠信任諸葛亮,能做出這樣的決定嗎?如果諸葛亮是一個野心家,劉備絕對不敢外放諸葛亮的!至於法正、黃權,劉備信任他們是不得不這樣做的,劉備想要依靠西川建國,必須得到西川人的支援和認可!法正和黃權
-
4 # 笑嘗歷史百態
劉備白帝城託孤,更多的表明了劉備的擔憂與無奈。我在前天的文章中有專門寫過一篇,感興趣的可以去我主頁看下,我在這裡在囉嗦幾句。
先來看下原文記載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來劃重點,要考試,“君才十倍曹丕”、“事之如父”。
按理說,曹操作為謀士,如果要比較,也是與司馬懿、陸遜這些謀士比較,可是在劉備臨終前,單單把曹丕拿出來比較,為什麼?
先來看下曹丕跟曹操奪位的過程
曹操一統北方,卻沒有稱帝,是因為曹操不想麼?還是因為實力不夠?都不是!曹操為漢臣,哪怕“挾天子以令諸侯”那也是漢臣,如果曹操稱帝,那就是造反,那是要揹負不忠不孝的罵名。
但是曹丕一上位就迫不及待的稱帝,為什麼,因為曹丕沒有在漢室做過臣子,在劉備,曹操這個層面來說,已經算不得謀權篡位了,不會被天下人唾罵。
而當時諸葛亮已經過繼了哥哥的次子諸葛喬,並把他當作“嫡長子”。這時候,諸葛喬十九歲,比 劉禪大兩歲。
劉備在這個時候將諸葛亮與曹丕相提並論,其實在警告諸葛亮:你或許不願意揹負罵名篡權多位,但是你的兒子勒?會不會跟曹丕一樣?
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其實也有兩層意思,其一,諸葛亮是人才,你要奉他跟父親一樣,他的才華會幫助你拓展基業,治理江山。
其二、哪怕諸葛亮謀權篡位了,你把他當成父親,他也不會殺自己“兒子”的,至少能保全 你姓名無憂。
其實劉備多心了,諸葛亮作為“愚忠”之人,在劉備去世後的日子裡,全心都奉獻給了蜀漢。
-
5 # 孟珍
謝謝邀請。劉備臨死前的託孤,明顯就是在欺負人。他明知諸葛亮不會對他劉家不忠,更不會取而代之,卻依然要那麼一提。而且還要讓儘可能多的人知道託孤內容,就是為了把諸葛亮為他劉家拉車的套再拴結實。劉備從創業艱辛中走過來,從中原逐鹿中一步步拼殺出來,當然知道其中的兇險,更知道兒子劉禪跟本不是塊料。既沒有經過戰陣的磨練,在家中也沒有經過什麼事兒,在群雄逐鹿的惡劣環境中根本沒有生存的可能,甭說承繼大業,既使苟延殘喘也不可能,要全部仰仗諸葛亮來保障。但隨著關張和劉備自己的死,蜀營的勢力損失大半。可用之人已潦潦無幾,既使諸葛亮打起十二分精神也難以撐起既倒之大廈。萬一諸葛亮一鬆邂不全力去扶持,他所開創的大業立馬完蛋。所以劉備一定得砸死這件事兒,用話擠兌住孔明,使其無法卸套。最後,他的目的達到了,諸葛亮只能傾其全部精力,為了他們劉家,逆天而行,不可為而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直至累死在五丈原。梟雄就是梟雄,劉備雖然不是曹操,不似其在人前那麼奸詐,但大事兒上心思的稹密,出招的狠辣一點不輸於人。臨死還用他的仁,他的信任,他的知遇之恩綁架並吃定諸葛亮,讓其為他繼續打工。臨死都不放過他,直到累死拉倒。做為諸葛亮,明知是個圈套也得往裡跳。既已上船,就沒有半途下去的道理,開弓沒有回頭箭,只能盡其所能成就一個忠字。
-
6 # 仁勇校尉
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劉備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政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在漢中方向,黃忠斬殺夏侯淵,大勝曹軍。隨後曹操親自領軍來攻,對峙後無奈退走,劉備佔據了關中。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八月,漢水暴漲,關羽水淹七軍,降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但輝煌是短暫的,轉眼間,劉備的至親小舅子糜芳勾結孫權,關羽被殺,荊州被奪。劉備政權失去了荊州地盤,荊州方面的戰略軍團以及軍方第一名將關羽。劉備政權的核心官員大多是荊州出身,這時候也失去了家鄉。
章武二年(222年),劉備伐吳,在夷陵之戰中慘敗,精兵強將損失慘重,蜀軍遭遇了毀滅性打擊。
孫權襲荊州和劉備伐吳兩次慘敗,蜀漢政權的兩大軍事力量荊州軍和益州軍,一隻完全毀滅,一隻遭受重創。有經驗的中高層軍事將領,也大多凋零。蜀漢的軍事實力此時單薄之極。
章武二年(223年),劉備病重,死前託孤劉禪與諸葛亮,李嚴為副。
劉備去世前,漢嘉太守黃元聽說劉備病重,舉兵反叛。劉禪繼位後不久,南中四郡反叛。
在這種蜀漢政權危急存亡的時刻,又要進行政權交接,只有能力威望都非比尋常並且得到最集中權力的人,才有可能穩定住局勢。劉備在這時候,只要還想著維繫蜀漢政權,也只能授予諸葛亮全權。所謂牽制試探之類心思完全不現實,亂世又不是和平時代,一個處理不當,蜀漢政權很可能在短時間內就完蛋了。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劉備選擇了完全信任諸葛亮,給予諸葛亮完全的權力。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也只能出自於真心。劉備是亂世英雄,不是穩定和平時代的皇帝,知道首先讓政權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子孫沒那個能力的話限制下屬也沒用
同時代,類似與劉備託孤的案例,同時代其實也有不少。
劉備的第一份基業徐州,就是陶謙給的。難道陶謙不想傳給自己子孫,知道自己子孫沒能力守住這份基業而已。
英雄記曰:表病,上備領荊州刺史。魏書曰:表病篤,託國於備,顧謂曰:“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備曰:“諸子自賢,君其憂病。”或勸備宜從表言,備曰:“此人待我厚,今從其言,人必以我為薄,所不忍也。”劉表要把荊州基業讓給劉備的說法未必可信,連裴松之都覺得不可信。但劉表覺得自己兒子守不住基業,想傳給能守基業的人,有過這種想法應該是沒問題的。
策臨亡,以弟權託昭,昭率群僚立而輔之。吳歷曰: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一世英雄的江東小霸王孫策,託孤張昭時,說過和劉備對諸葛亮幾乎一樣的話語。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
7 # 談定的天空
應該說似真非真,說假非假吧``他臨終前說諸葛亮可以自立為王,實際上他早就瞭解諸葛亮是不會奪取他的江山的..然而他這樣說,其實是拉攏人心,想要諸葛亮一心一意得輔佐劉禪管理蜀國,並且他更知道劉禪弱懦無能,一定是要一人輔佐的..可以說劉備還是有智謀的..因此蜀國才能被諸葛亮治理的如此之好..諸葛亮死後,蜀國也將滅亡了..
-
8 # 知常容
劉備白帝城託孤,我寫過很多文章。這裡面沒有陰謀,有的就是彼此君臣之間的信任,當然這裡面也有先決的條件,如果你一定要說陰謀的話,我也可以跟你談一談。我一條一條反駁吧。
第一條,很多人說劉備戰後伏著刀斧手,只要諸葛亮有不臣之心,馬上會砍成肉醬。這簡直是無稽之談,如果把諸葛亮砍掉誰能接班?提這個問題的人根本沒有想過這個,這個時候,重臣大部分都已經死掉了,就留下諸葛亮挑大樑。劉備的確快要死了,但是他還沒有昏,整個蜀漢沒有一個比諸葛亮更合適的。你不要跟我扯魏延跟趙雲他們,哪懂治理天下。
第二條君可自取這句話爭議最大。有人說劉備是虛情假意,我們可以看一下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的評價,他認為這是千古的君臣互相信任的典範。那麼我問你一下,你覺得你瞭解現實呢?還是陳壽瞭解現實。陳壽對蜀漢並沒有真正拔高。如果你仔細的看三國志,你就會發現陳壽說劉備是沒有鬍子的,諸葛亮進讒言殺了彭羨等等。並沒有完全溢美之詞,所以陳壽對諸葛亮做出的這個評價是公正的。
第三條諸葛亮有沒有自立的條件。壓根沒有第一個諸葛亮的理想,就是管仲和樂毅,他就是做好那個名臣和良將從沒有想過當皇帝。而且你不要忘了,這個時候諸葛亮手中沒有軍權。李妍在永安握有軍權,漢中在魏延手中。中軍在哪裡不用說你們都很清楚。所以諸葛亮一旦自立的話,你覺得李嚴跟魏延會屈服嗎?
好了就說這三點吧,具體的你自己去搜我的文章吧。
回覆列表
當時軍權在誰的手裡呢?永安的是在李嚴的手裡,駐紮在漢中的在魏延手裡,他們兩個手裡握有的軍隊,是絕對蜀漢最精英的部隊。如果諸葛亮當時敢對劉禪有什麼想法,那麼他就會面臨漢中和永安這兩方面的壓力。因為劉備託孤李嚴,李嚴他是不可能跟諸葛亮學苟合的。而魏延就是劉備的部曲,對劉備是絕對忠心,所以諸葛亮是收不了魏延的心。
而中軍的趙雲,陳到等人對劉備也是忠心耿耿,所以諸葛亮根本沒有自己的武將集團,你回一下諸葛亮收穫了姜維之後如獲至寶,馬上交給他訓練軍隊,然後僅僅27歲的姜維居然封侯,還有諸葛亮違反規定提拔馬謖,類似這些種種,都是可以看得出諸葛亮對武將的渴望,對自己親隨的渴望。
所以這一切的一切都註定了諸葛亮他不可能取代,他也沒有能力取代劉禪,當然,最重要的是,諸葛亮壓根就沒有想過取代劉禪。
關於諸葛亮,我寫過40多篇文章,你們可以去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