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在中華民族所生存的這一片土地上,南北各有一條橫貫東西的大河:長江與黃河。這兩條河流使得上古時代的先民選擇了發展農業,使得在中華文化的基因裡就重視農業,原因有二:

    一、黃河與長江有著豐沛的河水。兩河皆發源於作為地球第三淡水儲藏地的青藏高原,源源不斷的冰川融水攜帶著養分豐富的泥沙注入到兩河中,為兩河中下游地區的人民帶來農業發展所需的灌溉水源與肥沃的土壤。

    二、東西流向的兩河使得先民不得不沿河定居發展農業。首先,原始社會的人缺乏長途跋涉的力量,沿著水源遷徙是最佳選擇。在遠古中國只有沿著兩河上下游遷徙的行為就留下了一個俗語叫“走南闖北”,因為脫離水源而遷移需要極大地勇氣;其次,東西流向就使得整個流域基本都處於同一氣候區,當大氣候發生變化時整個流域皆為同一氣候,此時再東西遷徙已無意義;再次,因上述原因不便“逐水草而居”的中華先民就過上了定居生活。狩獵所得食物不便儲存,因其易腐爛而無法滿足定居生活的要求,遂以採集植物莖葉果實為主要生活方式。最後,偶然間先民們發現掘地儲存之後的植物種子能夠生長髮育結出新的可食用的東西,而且由於東亞地區四季分明,動植物都有季節性變化,先民們發現掘地儲存的種子與這些變化有關,於是依靠這些變化之間的聯絡就慢慢開始開始了有意識的原始農業活動。

    得天獨厚的條件以及自古以來重視農業的思維慣性是漢朝重視農業的思想根源。同時現實原因也有二:

    一、局勢所需。漢王朝歷經反秦戰爭與楚漢戰爭才得以建立,開國之初社會蕭條,皇帝出行坐的車都找不齊顏色相同的馬來拉車;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十分脆弱,難以渡過難關。整個社會百廢待興。建國後還有北部匈奴邊患與羌人叛亂等,需要穩定的後勤保障。農業作為封建王朝之本,此時急需國家政策的支援來恢復農業生產進而鞏固政權。

    二、商人不道德的行為與社會價值觀的轉變。開國之初各種物資短缺,商人趁機囤積居奇,哄抬物價,兼併農民土地,大發國難財,擾亂了經濟秩序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因此國家採用打擊商業、保護農業的政策。漢初採用“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後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學作為官方的正統思想。儒家主張人要當“君子”,趨利則乃“小人”所為,這就使得商人逐漸被人們所厭惡。

    參考文獻:

    【1】《中國農學史-上冊》中國農業研究所

    【2】《論西漢時期的重農抑商政策》何坤謙 史曉霞

    【3】《西漢農業詔書探析》符奎

    【4】《第一農業文明》陳綬祥

  • 2 # 青年史學家

    秦朝短暫而亡之後,歷經四年的楚漢戰爭,到劉邦建立漢朝後,在秦朝的基礎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逐步實現了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大一統。而漢初建立的時候,由於實行了郡國並行制,之後導致中央與地方諸侯王國問題嚴重,漢初地方諸侯擁有財政,兵權等等。尤其是地方一些諸侯籠絡了商人牟取暴利,嚴重威脅到了國家的統一。中央政府一方面解決諸侯問題,另一方面對商人擾亂社會秩序的現象給了打擊。

    第二個是生產凋敝,漢朝政權是建立在秦末農民起義的基礎上的,秦亡之後,中國又經歷了許多年的楚漢爭霸戰爭,因此漢初時期,漢朝內,國家社會經濟不發達,人民生活疾苦,因此不得不對農業重視。

    另一方面,漢初時生產生活的條件低下,社會經濟不發達,但是當時許多的商人都去屯積居奇,賤買貴賣。使得商人和政府的矛盾加劇,其中商人對資金,土地,勞動力等資源的搶奪越來越嚴重,因此,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當時的政府只能限制商人。

  • 3 # 夢香寒冰

    漢朝重農不重商?誰說的?

    漢朝是不重視非農商業,比如寶石貿易。漢朝很重視農業商業,比如香料貿易,馬王堆就有香料作為貴重物品下葬的體現。漢朝從漢高祖時期就能體現重視香料貿易,具體例子是漢文帝封為代王。漢文帝雖然簡樸,但是嘴刁,只吃花椒做的餅。代地就是中國花椒遍地之一,一直到今天都是,我們黨在抗日戰爭還用花椒作為抵押物,和漢朝一模一樣。代地的花椒主要作用就是出口,等於漢高祖把自己嘴饞的兒子封到了外貿產地,因為花椒麵是硬通貨,代王一輩子吃喝不愁。漢文帝回答長安,還建立了椒房。考慮到當時花椒麵與黃金等價這一歷史事實,漢文帝也夠奢侈的。

    香料貿易成果盛開就是絲綢之路開放後,也是漢代興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老人說身體不舒服怕麻煩子孫,也怕別人說這麼老還怕死,去醫院感覺丟死人時,你心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