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之意

    之所以在北宋滅亡之後,我們不見楊家將的身影,這是因為所謂的楊家將以及楊門女將大部分都只是存在於小說中的虛構人物。他們是在歷史書上是根本不存在的人。

    我們在諸多的影視作品之中,看到過很多為了國家而捐軀的忠烈之士,而這些忠烈也是我們得以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基礎,不論是在什麼朝代,他們的身影都是活躍在當時的邊關戰場上的,可以說為了國家的太平,為了百姓的安居樂業,他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在電視上、戲曲中以及各種評書橋段,都見到過楊家將的身影,可以說是一門忠烈。

    在文學上,楊家在宋英宗時代,楊懷玉為北宋討伐西夏立下赫赫戰功,但卻不被宋英宗信任,最終,楊懷玉選擇帶全家辭官歸隱,楊懷玉的曾孫青面獸楊志,甚至淪為一個小吏,最終因為工作不力遭到高俅迫害,而被迫上梁山做了盜匪,楊家的能力,已經不足維護宋朝安寧了。不過,楊懷玉的另一位曾孫楊再興,則在南宋高宗在位時期,跟隨岳飛一起為抗擊金朝,立下不少戰功。

    在歷史上,楊家本為北漢降將,歸順北宋後,楊業曾參與宋太宗討伐契丹的戰爭,最終因為宋太宗的戰略失誤而喪生。之後的楊家,依舊為宋朝的邊防而效力。

    楊業的孫子楊文廣就是在北宋和西夏之間的戰爭中成名,宋神宗在位期間,神宗皇帝對西夏採取強硬態度,並對西夏發動了著名的元豐五路伐夏戰爭。而楊文廣則在宋神宗時代,在對西夏作戰中,殲滅了大量的西夏軍隊,對西夏起到了震懾態度。

    不過,楊文廣之後,北宋的將領中,幾乎找不到出自楊家的名將,一定意義上,可以理解成,楊文廣是最後一代楊家將。

    “捧詔三日哭,據播州、珍州、南平軍降。”

    世代忠良楊家將就此謝幕……

    北宋滅亡之後,為何不見楊家將的身影?

    其實歷史上雖然也有楊家將,但是遠遠沒有影視劇以及評書演義裡說的那麼輝煌和精彩,同時有許多人物也是虛構的,歷史上是根本沒有什麼楊門女將,也根本沒有穆桂英這個人物,不然的話,北宋又怎麼可能滅亡,又哪裡還會經受靖康之恥!

    而楊家將其實只是將名聲維持了三代而已,當到了北宋滅亡之時,實力根本就不存在了,只因為先輩們的光環太強大,所以讓人們所牢記,最開始的三代確實厲害,但是後面慢慢的不行了。這也是人們很容易混淆的一點。

  • 2 # 歷史評說

    很多人對中國的宋朝存在一定的誤解,認為宋朝是一個很弱的國家。其實不然,宋朝可以稱為鐵血強宋,在對外戰爭中,宋朝其實是勝多負少。

    之所以宋朝沒有辦法取得滅國級的勝利,最關鍵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養馬場,缺少騎兵。在面對對方的騎兵時,只能擊退或者擊潰對手。當敵人縱馬狂奔,四處逃跑的時候,宋軍靠鐵腳板是沒有辦法追上四個蹄子的。

    有宋一代湧現了很多將門家族,比如楊家將,比如種家軍,可以說,這些將門頂起了大宋的半邊天。楊家將的傳說,對於中中國人來說可謂是家喻戶曉。經過評書,演員的演繹敷陳出一套楊家九代英雄故事,可謂是膾炙人口。

    然而,歷史上的楊家將只有三代,那就是楊業,楊延昭以及楊文廣。老令公楊業作為楊家將的第一代,他是一名降將,他的父親是後漢時期的麟州刺史,後來後漢變成了北漢,楊業繼續為北漢政權效力。

    在北宋討伐北漢的戰爭中,楊業表現出極高的軍事素養,成功引起了趙宋皇帝的注意。後來北漢滅亡,楊業歸降,立即就受到了北宋太宗皇帝的重用,楊業常年被安排在與遼國對抗的第一線。

    而楊業的兒子楊延昭,也是一代名將,作戰十分勇敢,每次打仗必生先士卒,獲得功勞都是與部下一起分享,極其受到部下士兵們的擁戴。楊延昭鎮守邊關20多年,遼軍不敢越雷池一步,對於楊延昭的人品,遼宋兩國都十分的敬重。

    楊家將的第三代是楊文廣,而不是楊宗保,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楊宗保則是個虛構人物。楊文廣的戰功不如父親和祖父,他也不是一個統帥級的人物,在平定儂智高的戰爭中,史書上是這麼記載的。

    楊文廣積勞成疾,死在了任上,最後被朝廷追贈觀察室一職。自此之後,北宋的史書上就再也沒有楊家後人的記載了。

    有人或許會問了楊家的子孫若在,是不是就不會發生靖康之恥了?我想說這大家肯定想多了。

    按照當時各大將門的情況,楊家的後代很有可能仍然在軍中服役,但是所擔任的職務可能僅僅是中低階軍官而已,你不可能指望一個團級軍官,影響一場滅國級別的大戰。

    北宋末期真正唱主角的是西軍,種家軍和姚家軍,這些才是真正的主力部隊。如果這兩支部隊的統帥能夠和睦相處,同舟共濟,北宋並不會滅亡。

    很遺憾的是這兩支部隊的統帥不和,為了爭功,甚至單方面推翻了原有的戰略,使得北宋最後一支強軍灰飛煙滅,這打斷了北宋君臣抵抗的脊樑,很快北宋就投降了。

    所以說,楊家將確實真實存在,但是到了北宋末年,楊家的後代對於軍隊的影響力早已可以忽略不計,他們無法阻止靖康之恥的發生。

  • 3 # 小南史

    簡單的說一下歷史上的“楊家將”。

    第一代:楊巨集信

    “楊家將”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國時期,麟州刺史楊巨集信,當時的楊巨集信是麟州本地的地主豪強,《資治通鑑》裡面記載說楊巨集信趁後漢動亂的時候,趕走了當時屬於後晉的麟州刺史,直接自己上任做了麟州刺史。

    麟州,不僅地方偏僻,而且地盤很小,楊巨集信深知大樹底下好乘涼,所以就把自己的長子楊重貴送到了後漢太祖劉知遠的弟弟劉崇身邊做了個貼身侍衛,變相的來說就是但了人質,當時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在太原擔任節度使,勇武楊重貴受到劉崇的喜愛,就收了做義子,古代收義子的風俗很流行,楊重貴就改為了“劉繼業”。

    楊巨集信除了去但人質且改名的楊重貴之外,還有次子楊重訓,而楊巨集信死後,麟州刺史位置也就傳給了楊重訓。

    第二代:楊重貴(劉繼業)、楊重訓

    後周太祖郭威兵變取代後漢,當時太原的節度使劉崇也宣佈建國稱帝,就是歷史上的北漢,義子劉繼業(楊重貴)擔任北漢建雄軍節度使,據史料記載,麟州刺史楊重訓夾在後周和北漢之間,一直都是搖擺不定,在後周和北漢之間相互站隊,形成一種微妙的平衡,在夾縫中生存。

    "燭影斧聲"事件,宋太祖趙匡胤暴斃,宋太宗趙光義繼位消滅北漢政權,劉繼業投宋,把姓氏改回楊姓,就變成了楊繼業,隨著北漢政權的瓦解,麟州防禦使楊重訓被調離了,調到安徽宿州任保靜軍節度使,公元974年楊重訓病死在任上,楊繼業則戰死於公元986年,楊繼業也稱楊業“楊無敵”。

    楊光扆在公元985年死在老家麟州,31歲。楊光扆最開始是被調回了老家麟州,當然西頭供奉官,用來監視麟州的兵馬,但是由於去世的太早,長子楊琪才七八歲,根本無力接替楊光扆的位置,楊光扆“世鎮麟州”的目標破碎了,要不然的話會和種家、折家一樣的世代鎮守麟州。

    第四代:楊文廣、楊琪

    由於楊光扆逝世太早,其功績無力讓長子楊琪恩蔭,所幸楊延昭功勞夠,所以依靠楊延昭的恩蔭補了一個職務,雖然楊琪是以武職進入仕途,但楊琪一輩子都沒有打過戰,一直做的是後勤工作,而且職務也不算太高,只是一個供備庫副使,於公元1049年去世,兒子楊畋。

    相比楊琪,楊文廣就風光了,楊文廣一直四處征戰,宋仁宗時期因為軍功官職做到了步軍都虞候,位列三衙管軍,這個職位在北宋時期是武人的最高點,楊文廣也是從楊巨集信開始,楊家將裡面官職最高的一位,於公元1074年去世,後代沒有記載。

    第五代:楊文廣後繼無人、楊畋

    到了這個時期,楊文廣後代的記載就沒有出現在史書上了,根據考古發現的資料也是以楊畋這一脈為主了。

    楊畋,他是楊家裡面第一個進士,而且還是名將之後,所以官職一路像火箭一樣升的,可以這麼說,楊文廣之所以能取得這麼輝煌的成就,楊畋也是功不可沒的,因為楊文廣受過楊畋的提拔,楊畋在擔任嶽州知州的時候,曾經推薦楊文廣擔任討伐湖南禁軍造反的巡檢。

    當然了,楊畋也有不光彩的一面,但是這一面也讓名將狄青更加出名,原因是剛開始平儂智高叛亂的是楊畋,但是楊畋失敗了,才換成的狄青。

    楊畋平定儂智高的失利並不影響他的仕途,楊畋最高職位和“包青天”的一樣都是龍圖閣直學士,但是也英年早逝,去世的時候楊畋的兒子楊祖仁才八歲。

    第六代:楊祖仁

    能夠根據史料及考古發現的“楊家將”後代就只有楊祖仁了,而且根據資料顯示,“楊家將”後人到了楊祖仁的時候,後代就在也沒有記載了,應該不會絕嗣,更多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後代建樹不夠,沒能出現在史書上,慢慢的變成了平民百姓,或許在真正後人在族譜上還能追溯。

    關於楊祖仁的記載其實也不是很多,根據考古資料顯示楊祖仁也應該是一位文官,而且還是一位閒散官,大家都知道宋朝“三冗”問題,楊祖仁差不多就是“冗官”中的一位。

    後期大奸臣楊存中,名將楊再興我認為都不是“楊家將”後人,至於網上說播州楊家土司更不可能是,除非能拿出真正的證據來證明,否則都是冒充的。

    所以,歷史上“楊家將”卻有其事,但是因為隨著後人的逐漸沒落,等到北宋滅亡的時候,楊家後人已經沒有能力挑起重擔了,所以也就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了。

  • 4 # 史曼羅

    楊家將與岳飛都是百姓心中的民族英雄,以忠勇的想象深得百姓的愛戴。

    但是,楊家將的形象,其實是與歷史中的真實情況有些出入的。

    據《宋史》記載:楊老令公,也就是楊業,原本是北漢的著名邊關將領,官至建雄軍節度使,因為戰功了得,中國人給楊業起了個“無敵”的稱號。因為本就是駐守邊關,當北漢投降宋之後,楊業得到了宋太宗趙光義的賞識,得以繼續駐守邊關,抗擊北方的契丹。

    雖然楊業有著赫赫戰功,也曾在雁門關以少數騎兵大敗契丹,但是,畢竟是前朝降臣,備受排擠。到了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派出大軍攻伐契丹。卻讓潘美為主將,戰功赫赫的楊業為副將輔佐(由此可見楊業地位並沒有像小說中那麼重要)。

    結果,在組織雲、應、寰、朔四州百姓內遷的時候,遭遇契丹主力大軍。結果,身為主將的潘美強令楊業出戰。最終,楊業率部在陳家谷與契丹拼死相擊,最後戰敗被契丹俘獲。

    而楊業的兒子楊延玉也在這一戰中戰死。而楊業被俘至契丹以後,寧死不屈,絕食三天犧牲。

    據《宋史》中記載:楊業共有楊延朗(楊延昭)、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楊延玉七個兒子。其中,除楊延玉家谷口一戰殉國,楊業的其他六個兒子並沒有犧牲,而是得以善終。正史並無戰死、出家、流落番邦、身死奸臣之手的記載。所以,像楊八妹、穆桂英、楊排風等形象,只是文學作品中杜撰出來的角色罷了。

    但是,為什麼楊業的這麼多兒子明明沒有死,卻沒有在北宋滅亡時發揮應有的作用呢?

    首先,雖說楊業的兒子大都善終(延朗為崇儀副使,延浦、延訓併為供奉官,延環、延貴、延彬併為殿直),但是,前面我們提到過了,比較歷史上真實的楊家並沒有文學作品中那麼重要,加上楊家爵位低微,楊家後人並沒有得到宋廷的重用,漸漸淪為普通百姓。而且,楊家最輝煌的楊業、楊延昭、楊延玉父子,比較也是北宋初年的事情,北宋共傳9位皇帝,歷時167年,後人早已和普通百姓一樣,隨著北宋的動盪而風雨兼程。

  • 5 # 史海閒聊

    北宋初年,一位名為楊業的大將名震天下。楊業之父是五代十國時期在麟州一帶稱雄的豪強楊信。雖然楊業出生在相對太平的幷州太原,但由於父親的關係,楊業從小還是受到了薰陶,對保家衛國有著堅定的信念。

    《宋史》記載,"業幼倜儻任俠,善騎射,好畋獵,所獲倍於人。"這樣過人的實力,幾乎註定了他將來的不平凡。剛年滿二十歲時,楊業便在劉崇手下擔任保衛指揮使。之後他不僅累遷至建雄軍節度使,更獲得了驍勇過人的好名聲。

    正如楊業自己所言:"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用鷹犬逐雉兔爾。"那個曾經雄心勃勃的少年,憑藉自己的實力,在戰場所向披靡,幾乎戰無不勝,被時人稱為"無敵"。

    太宗"素聞其名,嘗購求之"。在楊業與舊主北漢皇帝劉繼元降宋後,宋太宗大喜過望,任命楊業為右領軍衛大將軍。至此,我們熟悉的楊家將為宋英勇赴義的故事正式開始。

    楊業為北宋做的,雖然沒有各種演繹和傳說裡說的那樣奇幻,但他也確實為北宋立下了大功。因為楊業有著豐富的駐邊經驗,所以他成了北宋在雁門一帶抵禦契丹的中堅力量。只可惜後來在宋軍北征時,由於大將潘美的誤判和諸將配合的失敗,楊業腹背受敵,被契丹圍攻。

    這位曾經的無敵將軍,在絕境之下仍舊衝在最前面,"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後來寡不敵眾,楊業被契丹生擒。他決絕地嘆息:"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最後絕食而死。

    在楊業被圍困時,其子楊延玉就已經戰死。而在楊業死後,北宋朝廷為了表揚楊家的忠烈勇武,"錄其子供奉官延朗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訓併為供奉官,延瑰、延貴、延彬併為殿直"。

    在楊業的諸子之中,被契丹人稱為"楊六郎"的楊延昭是成就最高的那一個。他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成為了北宋對抗契丹的又一大將。宋真宗曾稱讚:"延昭父業為前朝名將,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

    在楊延昭辭世後,他的三個兒子都入朝為官,其中又以楊文廣成就最高。楊文廣最初因征討賊人張海立功,之後又得到名臣范仲淹的賞識,被范仲淹納入麾下。只可惜楊文廣也未能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他前腳剛向朝廷獻上陣圖和收復幽燕的策略,後腳就突然暴斃。

    在這三代人之後,楊家人逐漸沉寂,正史之中便再無楊文廣之後的記載。而在民間,對於楊家的紀念和一些傳說,倒是流傳了下來。歐陽修曾贊:"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

    今天,在山西省忻州市,有一鹿蹄澗村。此村的歷史要追溯到元朝時,楊業的第十三世孫楊友和楊山。兄弟二人在機緣巧合之下將楊氏遷至此,因而今天村莊中過半人家都姓楊。只是在楊業到楊友、楊山之間的十多代到底還發生了些什麼,我們今日還難知曉。

    民間對楊家將的喜愛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因為他們將國家至於自己之上,因為他們忠烈英勇。

  • 6 # 數字貨幣智慧量化

     很多人說了解的楊家將,都是從電視劇當中而來。然而電視劇都是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而改變的歷史故事,歷史當中確實有楊家將的存在,但是並沒有演繹當中說的這麼精彩。

      歷史上的楊家將與演義中的楊家將:

      在歷史演義當中的楊家人口眾多,楊家將第一代的英雄有楊業、佘太君,人們都尊稱他們為“楊家令公令婆”,二老共有七子,世人稱其為“七郎八虎”。

      還有後來的楊宗保、楊宗憲以及穆桂英等女將,他們一併人也被稱為“楊家將”。楊家將幾代人忠心報國,一心為了收復北國邊疆,曾立下過赫赫戰功,英雄事蹟無數,最後卻遭到潘仁美的殘害而沒落。但這終究只是“據說”。

      楊家將的故事發生在北宋初期,當時的皇帝趙匡胤本就是依靠武力上位,為防止後人效仿,他“杯酒釋兵權”後,便開始舉國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所以趙匡胤眼中是不可能容下這個將軍世家的。

      歷史當中楊家將第一代是楊繼業,曾先後歸順後漢和後周。他曾經受到劉崇的看重賜名為劉繼業,戰於沙場三十餘載,敗績屈指可數,又因戰功赫赫為人所稱讚。

      北宋統一諸國之後他才改為楊業,皇帝又因楊業與遼國有過作戰經驗,任命其為左領軍大將軍,負責與潘仁美共同抵禦遼國。但誰知潘仁美忌妒心盛,見楊業被困於沙場卻不出兵援助,生生被遼人擒去,楊業最終在遼國軍營絕食而亡。

      而楊繼業也有七個兒子,其中被人們熟知的是楊延朗,不過為了避諱改名為楊延昭,他也被世人們稱作“楊六郎”。除了一個兄弟隨父戰死外,另外五個下落不明。不過他繼承了父親的夙願,繼續鎮守邊關。

      身為家中長子的楊延昭之所以被稱為“楊六郎”,是因為古代人們認為北斗七星中第六顆為戰星,而楊延昭英勇善戰,便被遼軍認定為“戰星”下凡,如此便有了楊六郎這樣的外號,並非是楊延昭在家中排行第六。

      楊家將第三代中的代表性英雄人物便是楊文廣,也是楊延昭的兒子。但是在作品《楊家將演義》當中,楊文廣卻成為楊宗保和穆桂英的孩子,而歷史上也並沒有楊宗保和穆桂英兩人,這只不過是編劇們的杜撰罷了。

      楊文廣年輕時曾結識范仲淹,後來狄青計劃徵兵南下、進軍廣西,楊文廣便被介紹到了狄青身邊效力,雖然他此時還是一個無名小輩,但就是抓住了這次機會,他的仕途之路便開始一步一步往上走。

      但在楊文廣本該建功立業的時候,北宋卻已經與遼國議和,而且與西夏也在議和的過程中,所以留給楊文廣的機會並沒有其父親與祖父那樣多。相對於父親與祖父的戰功來說,他也就似乎更加默默無聞。不過即便如此,三人的名字也是天下聞名。

      楊家將“不存在”,開封天波府怎麼來的

      楊家將並沒有電視劇中所說的那樣風光,在電視劇當中,楊家將一眾人等都住在開封天波府。雖然故事是真的,但是開封天波府卻是真是存在的。

      念在楊業赫赫戰功,再加上楊家世代忠良,趙匡胤親自下旨修建了天波楊府,其建造規格足以達到當時一品武官的級別。

      天波府因位於天波門金水旁而得名,門前立有下馬石,宋太宗趙匡胤曾立下聖旨,要求凡是經過天波府門口的官員,“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這也足夠可以看出楊家在當時的地位之高。

      其實當初在開封府附近還建造一座寺廟,是用來紀念楊家祖先的廟宇。在楊業去世之後,楊延昭申請把宗祠改成了寺廟。然而北宋滅亡的時候,寺廟被毀。

      一直到明武年間才被重新建造,可惜10年之後由於洪水的原因又重新被毀。上世紀30年代的時候,日軍入侵到開封之後,改造而來的孝嚴寺又被毀。開封府的新址於1994年建成,如今開封天波府也是被國家列為3A級風景區。

      楊業、楊延昭父子為國的犧牲的故事家喻戶曉,楊氏府邸一直能被完好地儲存在到現在也算是好人有好報了吧。

      目前楊家將後人如何?

      自楊文廣之後,歷史上的楊家就在也沒出過名將,楊家從此沒落,所以等到靖康之難的時候楊家也是有心無力,那時候的楊家已是自保都難。

      靖康之難時,楊家後人害怕受到屠戮,便開始大逃亡。有一隊人一路向南逃到福建、湖南、廣西、貴州,還有另外一隊人過陝西潼關到達禮泉縣,以及華山腳下,更有人繼續向南進入四川盆地。

      如今四川梓潼便有一位自稱楊家將第37代傳人的楊開華老人,據說他自幼便開始練習36路楊家槍法,曾一槍挑翻七人。

      楊開華老人如今最擔心的,便是自身這套楊家槍法無人傳承,找不到第38代傳人,楊家槍法面臨失傳,這應該也是當今社會中國古文化所面臨的普遍難題。

      所以在北宋滅亡的時候,楊家將早就沒有了昔日的風采。 至於所說的楊家女將,完全是歷史演義中的人物,更別提讓他們跳出來挽救北宋。

  • 7 # 唯戀無名

    宋朝作為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時期,在面對金人遼人等少數民族的騷擾時,當權者表現的實在是懦弱,不敢積極為國做貢獻,這也跟宋朝一直重文輕武的關係有關,開國皇帝自己靠手裡有兵權拿下了江山,卻為了防止別人學他直接用文官壓制武將,重視筆墨的發展以至於到真正需要人才出站的時候卻出現空虛。

    不管是在任何的時代,國家都會有自己的士兵。萬一哪天突然發生了戰爭,國家也不至於很慌亂。所以在古代那個時局動盪,經常會打仗的年代,皇帝一般都很重視部隊的建設。但是不管是強國還是戰亂時期,古人對少數民族的對抗之心從未熄滅,只是有時有會被掩埋。到後來宋朝都要滅亡了,楊家滿門英豪,個個報效國家,帶頭作戰,奮勇殺敵。正所謂亂世出英雄,面對這麼危機的時刻曾經的楊家將為什麼不出來再次救國呢?

    楊家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這些勇猛的將士了,光靠楊家將一家勢力來維持戰爭是很困難的,而且在那時楊家在當時已經衰落,當時的人們都希望國泰民安,沒有人願意流血犧牲上陣打仗,所以大家一心都想好好學習,考取功名,早日升官發財。武將下場可想而知,名門楊家將在北宋時期其實已經到了家族沒落的時候,後代也大多淪為平民或者棄武從文但是隨著相繼的戰死沙場之上,便很難在找出這種將才了。

    前方是敵軍的阻撓,後方卻無支援,後代大都淪為了平民,就是有從軍的也多為下級軍官,楊家衰落到這種地步,即使是面對宋朝支離破碎的慘狀也是以一點辦法都沒有的,而且就算真的有人堅持,那麼從軍之後也只能我下等軍官,何為下等軍官,與文官的職務一比就相當於是一個縣令大人差不多吧,大家想一想這官職有多低。進入不了權力的高層,很多事情就無法做,再加上奸臣當道,一旦露頭就會被輕易的用權勢壓死。

    楊家將與岳飛、文天祥等英雄一樣,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之所以生生不息、走向繁榮昌盛的精神力量和文化符號,沒有了這種精神與符號,歷史將變得蒼白,民族將變得懦弱。沒有歷史和血性的國家只能任人宰割!

    所以,北宋時期不是楊家將沒有去救駕,而是北宋時期重文輕武的風氣害了他們自己,也害了楊家將。重文輕武的風氣令宋國陷入無人可救的地步。外困內憂的北宋對於入侵的大金毫無抵抗之力,於是北宋很快就滅亡了。

  • 8 # 潤楊的紅樓筆記

    大宋年間有一個天波楊府。這是金刀老令公楊業的家。北宋初年天波楊府的楊家將揚威天下,是大宋的肱骨之臣。

    可是到宋徽宗的時候,楊家將已經敗落,只剩下一個青面獸楊志,還淪落到街頭賣刀的田地。楊家將在北宋滅亡前就消亡了。

    楊業與妻子佘賽花都是帥才,他們忠君愛國,為了大宋征戰沙場。夫妻二人養育了9個兒女,7個兒子2個女兒。楊家一門都是忠臣良將。

    然而,好人不長壽,除了楊六郎楊延昭以外,其餘的兒子不是為國捐軀,就是失蹤。

    楊業和佘太君七個兒子只有兩個孫子楊宗保和楊宗憲。

    楊家將功勞卓著,可是遭到奸臣陷害。

    楊業在對遼作戰中,就因為潘仁美不聽楊業建議,導致楊業力戰盡日,轉戰到約定好的接應地點陳家谷。

    結果沒有看到接應的人馬,楊業率領部下力戰,身受幾十處傷,左右殆盡,仍手刃敵軍數十百人,楊業筋疲力盡,戰馬又受了重傷,最後為遼軍生擒。楊業的長子楊延玉,以及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楊業被擒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楊七郎沒有死在戰場上,死在了潘仁美的手下。金沙灘一戰,楊七郎一杆鐵槍挑死敵酋韓昌,鞭掃冀王狄烈,馬踩萬軍,飛馳雁門關求救,被潘仁美用藥麻翻,一百零八支毒箭,射得七郎渾身如同刺蓬一般。

    楊延昭在與遼兵作戰中,楊延昭威震邊庭,人們稱楊延昭守衛的遂城為“鐵遂城”。宋真宗稱讚他“治兵護塞有父風”。

    楊延昭死後兒子楊宗保繼續保家衛國。

    宋仁宗時,西夏大軍進犯,楊宗保率兵迎敵,結果中箭身亡,其子楊文廣也被困於絕地。楊家將幾乎全軍覆滅。

    此時,100歲高齡的佘太君毅然上朝請纓,率領楊門女將出徵,這就是佘太君百歲掛帥的故事。也稱作十二寡婦徵西。

    佘太君率領十二寡婦徵西時在十二連城與西夏軍隊交鋒。當時,楊家十二寡婦率兵各守一城,與西夏軍隊展開血戰。由於楊門女將個個武藝高強,又佔據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十二連城,所以最終打敗了西夏大軍,救出楊文廣班師回朝。

    天波楊府之所以敗落,主要原因是沒有新鮮血液,楊家將幾乎各個戰死,楊門女將除了八姐九妹都是寡婦。下一代人數銳減,又受到奸臣陷害,皇上猜忌,不再重視楊家將。楊家輝煌不再,遠離了北宋政治中心。楊家將成為歷史。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已經不存在,無法拯救大宋。可以說是北宋自毀長城,導致了楊家將隕落,北宋滅亡。

  • 9 # 花木童說史

    其實原因很簡單,楊家將本來就沒有創造那麼多的輝煌,在重文輕武的宋代,楊家將也沒有獲得過戲文中那麼高的地位,在歷史上楊家將實際僅存在三代。

    楊家將第一代就是“令公”楊繼業,他的老婆是佘賽花,也是歷史上唯一的一位楊門女將。楊繼業夫妻均出身關隴豪門。

    遊牧民族都英勇善戰,佘賽花確實是一名文武雙全的女將。楊繼業歸順大宋後,一直鎮守邊關,先後擔任過鄭州刺史、代州知州、雲州觀察使等職,佘賽花始終伴隨左右。

    楊繼業被蔚州刺史王侁(潘仁美乃虛構人物)陷害致死後,除了次子楊延玉戰死外,其他六個兒子都入朝為了官。

    長子楊延昭子承父業,替大宋鎮守邊關。其他五個兒子都不過從八品左右的官,基本沒什麼存在感,就是一基層公務員。

    楊延昭頗有其父之風,作戰勇猛,為大宋立下汗馬功勞,但官職最高也只有正四品。

    楊家至楊文廣後就沒落了,大概原因有兩點。1、沒有了戰爭,武將更沒有了用處。

    2、楊繼業本來就是降將,在朝廷也沒有根基,大宋都換了好幾位皇帝,自然也沒人還想起楊家的功勞,所以楊家沒落也很正常。

    而楊家其他子孫都是芝麻官,能搞個小康生活就不錯了,也沒能力購置房產。

    如今開封的天波楊府不過是個私家園林,以盈利為目的,和歷史上的楊家完全沒關係。

  • 10 # 貓眼觀史

    關於楊家將的故事和傳說

    在楊家將的故事中,第一代的楊家將為金刀楊業,他這個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無敵的,這輩子沒有什麼太大的對手,素有楊無敵之稱,也正是因為這個人,所以楊家將才得此出名,他也算得上是楊家將的一個開始。

    可是到了第三代的時候,就只有兩個了,不過這兩個也同樣出名,他們在保家衛國這種事上就從沒含糊過,這倆人分別為楊宗保和楊宗憲,也是上戰場殺敵的兩個好手。

    到了楊家將的第九代,這一代可不比尋常,她們都是一群可以上戰場殺敵的女將領,雖說是女的,但畢竟是從楊家將裡面走出來的,所以他們的戰鬥力也是非常的強悍,在這些女將領中,最出名也最能打的就是楊再興、楊八妹、楊九妹和穆桂英了。

    但是這些終歸來說也只是小說和戲劇裡面的故事,就好像是三國演義一樣,它雖然代表的是三國時期這一段歷史,但是又三分真七分假,只能當做故事一樣聽就行了,並不是真正的歷史。其實,真要說起來的話,楊家將在北宋滅亡之時就已經沒有存在感了,更不可能還會有楊家將出現在北宋年間。

    所以趙匡胤趁著北周皇帝柴榮英年去死之後,就帶著身邊的幾個弟兄們導演了一出了黃袍加身的好戲,奪取了北周的江山。但是趙匡胤當皇帝的時間越久,他就會感覺到越害怕,因為這種感覺實在是太幸福了,他擔心在自己死後,自己的手下也會來一個黃袍加身,有自己當年的方法幹掉自己。

    最終,趙匡胤來了一個杯酒釋兵權,將自己大部分的手下和好兄弟都放回家了,之後又擔心有人造反,趙匡胤還特地搞了一個文勝武衰的政策。其實這個結果已經算好的了,畢竟比起那些大肆屠殺開國功臣的皇帝來說,趙匡胤做出來的事已經算是相當仁慈了,要是朱元璋來的話,不知道又要倒下多少人。

    金刀楊業自是不必多說,因為就是他才使得楊家將這個名字聲名遠揚的。下面我們要說到的是楊業這個人的長子楊延昭,他繼承了他父親的好基因,也慢慢學會了他父親的諸多武功,常年鎮守在西北,嚇得遼人動都不敢動。

    據說一向處事霸道無比的遼人,在面對楊延昭的時候立馬就慫了,雖說他並沒有他爸爸那樣無敵,但是卻也有六郎星宿下凡的名號,據說起這個名字是因為天上的第六星專克遼國,故而也叫他楊六郎。(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說中也有提到過楊延昭,但是很顯然那個寫小說的人沒按實際來寫,他將楊延昭定為楊業的第六子,故而被稱之為楊六郎,這與事實是不相符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優秀的電影短片和微電影可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