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名字不好改
-
2 # 殘缺的孤獨
資本寒冬來臨,波及的領域廣闊。很多公司都在醞釀裁員或者已經大規模的裁員,這個冬天的確有點冷。
估值低ofo走到今天,起源於共享經濟的紅利,致力於『最後一公里』的創業,當時受各大資本機構的信賴,一時無倆。
共享經濟的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是拼各家財力,誰有錢,誰背景強悍,誰能撐得起燒錢的速度,那麼誰就有可能走到最後,贏得一家獨大。
估值高的時候,創始團隊覺得會走的更遠,會進一步做大,還有就是不願於屈服於資本,讓別人收購。所以當時不賣會有足夠理由。
而今共享概念走到現在,各大一線獨角獸都有了自己的業務線或者收購投資了相應公司,這個時候再去找別人收購,估計身價也不高了。
再說趕到這個節骨眼上,資本不會同情,只會做惡。
風聲緊最近ofo的新聞太多了,更多的是不好的訊息,一個接一個。
比如使用者反應退押金困難,的確,是很困難,排隊等待退,這不應該是實時的嗎?
接著ofo推出所謂的和ppmoney合作事宜,變相的把使用者押金轉移到P2P。要知道的是,網際網路金融發展至今,暴雷跑路的眾多,尤其今年,誰也不敢保證不出問題。
種種跡象表明,ofo發展遇到了困境,且生死攸關。這個時候在談買賣豈不是沒有地位,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希望今日,ofo創始人發表公開信,鼓勵員工一起共赴時艱,是啊,日子不好過,給兄弟姐妹們鼓鼓勁,打打雞血還是有必要的。
萬一曙光來臨呢?
萬一又得到了資本的垂青,做一個寵兒呢?
萬一實現了呢?
但願吧。
-
3 # 速讀財經
因為創始人的性格不一樣。摩拜一開始的策略就很穩健和保守,優先考慮的是商業上的成功,比如一開始堅持收費,堅持188元的高額押金,還有印象中月卡、季卡這種東西,也是摩拜最早搞出來的。
而ofo的做法就很一時意氣,比如免費騎行,價格戰,默許和縱容上私鎖等等,這都和ofo創始人戴威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他不想受人控制,自身又缺乏比較明確的戰略規劃。
現在ofo還沒“賣身”,我覺得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能接盤的資方,已經被ofo得罪的差不多了。從阿里到滴滴,都已經和ofo漸行漸遠,而在摩拜被美團收購後,合併這一條路也已經走不通了。
第二個原因在於,ofo現在賣不上價了。這個心理落差,我覺得戴威可能很難接受。最火爆的時候,ofo的估值是多少?現在ofo負債累累,被各方追債,估值還能剩下多少?從天上一下跌到地上,這個心理落差,能接受的人少,戴威可能自己心裡過不去這個檻兒。
-
4 # 整點聊車
希望看到這條資訊的人,如果你有自己鎖車,扔無人區,扔河裡的人好好反省一下,明明是方便大家的事情,怎麼就活不下去了呢!
-
5 # 河馬的實驗室
一堆破車,完蛋的口碑,還有什麼收購價值?收購完了幫他們修車?
OFO的問題盲目數量擴張,採用劣質材料,卻不加強質量維護,導致滿大街的壞車。給他們上報過好幾次壞車,結果沒有任何反饋,修沒修好也不知道。然後就沒動力再上報壞車了。
質量不好這一條就要命了,摩拜和哈羅都遠比它好多了。現在看見OFO這三個字母,印象就是壞車,垃圾。即使免費,誰願意費時間到一堆垃圾裡找好車?
民眾的問題我們國民也應該反思,違背自然規律的東西必然失敗。沒有免費的午餐,商業執行要保證起碼的成本。別幻想著幾塊錢就能吃到牛肉麵,別幻想著四五塊錢包月的共享單車能正常運轉。共享單車最重要的是方便,環保,不是便宜。民眾盲目貪便宜也助長了惡性競爭。
一個利國利民的好專案,被這群急功近利的人弄成現在這樣。惡性競爭,糧盡暴死,押金陪葬,留下的只有一地垃圾廢鐵。
-
6 # 跑堂小二
首先賣的不只是車,而是使用者資料也就是所謂的大資料!小黃車熱點已過時間段,賣身不划算,底下身份尋求合作還有一線生機!
11月28日,ofo創始人兼CEO戴威釋出內部信表示,“冬天已經來臨,風雪亦將隨至。在最困難的時候,我們仍需堅守信念,哪怕是跪著也要活下去,只要活著,我們就有希望!”同時,戴威表示,為了更好地聚焦目標、協同作戰,應對更加複雜和困難的生存環境,決定對組織架構進行調整和升級。
回覆列表
產品後續服務跟不上,公司整體給人感覺是一個團伙,內心當中一直認為ofo 是農民起義,侷限性太大,最後只能賤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