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義芳君說茶

    陳教授站在不同茶類工藝製法及不同品質特徵的基礎上,將茶葉天然而又十分恰當地劃分成了眾所周知的六大類。

    而十分有意思的是,在這六大茶類中,唯獨“青茶”更多隻是一個學術性質概念,民間卻極少如此稱呼,大家更加耳熟能詳的叫法其實是“烏龍茶”。

    可想而知,如此形象、接地氣的說法,是不可能出自哪位名家大咖之手,更多是來自於普通老百姓“約定俗成”的叫法。

    老百姓叫的人多了,一傳十,十傳百,自然就叫開了。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茶葉與先民們始終相伴相隨。作為上天賞賜給人類最好的禮物之一,茶葉自然而然就帶上了鮮明的人格化特徵。

    於是,人們總是給茶葉附加了各種有趣、充滿古樸倫理道德,甚至是神話色彩的傳說,譬如:鐵觀音的“觀音託夢”、大紅袍的“紅袍加身”、太平猴魁的“愛情故事”……等等。這些無一不是寄託了當時普通民眾的某種美好意願。

    所以,說到烏龍茶的由來,自然而然地便有一段與之相關的歷史傳說。

    據中國烏龍茶之鄉安溪縣縣誌的記載,烏龍茶的製作工藝雍正三年在安溪發明,而後才傳至閩北及臺灣地區。據說,當時有個名叫蘇龍的歸隱將軍,因一次偶然打獵,大喜過望而錯過了茶葉的製作時間。沒想到,陰差陽錯,隔夜靜置的茶葉,反而產生了與眾不同的香氣。此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烏龍茶“先驅”,又因他長得烏黑,故得名“烏龍”。

    當然,傳說歸傳說。還有一種說法的可信度可能更高。這種說法實際關乎了烏龍茶搖青工藝的誕生。

    話說,以往人們茶葉鮮葉採摘下來後,交通工具單一,大多是靠人工肩挑手扛,或者直接放在背後的竹簍裡背下山,山路崎嶇遙遠,茶青經過來回顛簸搖晃,類似現代工藝的“搖青”,產生了一股清香氣。在閩南語裡,烏龍的意思就是稀裡糊塗,這麼不經意間發現的現象,經茶農先民們不斷試錯、改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如今的烏龍茶特色工藝。

    至於是否是因為茶葉製成後,因這種新發明的工藝,條索色澤偏暗、落水後茶葉舒展開,活靈活現,就像一條黑龍即將騰空而起,故而當時的先民,便直接將茶葉名稱命名為“烏龍”,那就不得而知了。

    當然,這第三種說法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總之,伴隨著新工藝的出現,一種至今仍然魅力四射的茶葉新品類——烏龍茶就這麼誕生了。

    說到這裡,讓我們感嘆一下古代茶農先民們的集體智慧吧!也期待新時代下,會有更加順乎自然的烏龍茶新工藝的出現。

  • 2 # 懂茶帝

    關於烏龍茶的名字,有這樣一個傳說。

    在福建方言中,"烏龍"的意思是"糊里糊塗".所以,足球比賽中,把球踢進自家球門也叫"烏龍球"。為什麼把一種很好喝的茶,稱為"糊里糊塗"的茶?這源於當地一個傳說。

    傳說,當年有一位茶農在山上採完茶青後,將茶青鮮葉放在竹簍裡,然後背下山。山路崎嶇,在下山的過程中,竹簍裡的鮮葉隨著人體上下顛簸、左右搖晃,茶青鮮葉經過碰撞後,產生了花一樣的清香。茶農將這個偶然的發現,用於茶葉加工,竟然形成了後來的一種特殊的"搖青"工藝。當時,自然科學不發達,茶農無法解釋這種神秘現象,於是,將這種茶稱為"烏龍茶",就是"糊里糊塗的茶",烏龍茶也就成了這類茶的通俗名稱。

    傳說歸傳說,一種茶類的加工工藝是經過無數次摸索、實驗、改進的結果。不過,這個故事倒是讓人們一下子記住了烏龍茶的"搖青"工藝,也理解了鐵觀音、大紅袍的香氣是來自"搖青"這道關鍵的工序。

    古時茶農覺得糊里糊塗的"搖青"工藝,現代科學給出了清晰的解釋。一般,茶農製茶時,將曬青(就是晾鮮葉)與搖青交替進行,多為三晾三搖,也有六晾六搖。搖青是使茶青葉緣相互碰撞,導致葉緣破碎,葉子中的茶多酚少量發生氧化,轉化為茶紅素,這就形成了"綠葉紅鑲邊"這個烏龍茶最顯著的特徵。另外,搖青也是茶的香氣形成的關鍵工序。經過搖青,茶青葉中內含的物質成分,由50多種增加到300多種,從而產生了花香、果香等型別的香氣。

    讀到這裡,你就知道了鐵觀音、大紅袍的香氣從何而來了吧?其實,對於所有的茶類,偶爾瞭解點茶學知識,瞭解一些茶葉栽培、茶葉加工、茶葉評審知識,你就不會糊里糊塗地喝茶了。

  • 3 # 一縷陽光茶業

    首先糾正一下贊數較高的【式文天藏】的回答,青茶並不是烏龍茶的一個系別,青茶和烏龍茶是同一個類別,中國的茶根據製作工藝和發酵程度,茶分為6類,分別是: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烏龍茶)、紅茶和黑茶。青茶別名就是烏龍茶,因為烏龍茶比青茶更深入人心,所以,更多人知道的都是烏龍茶。【式文天藏】同學的回答裡說“青茶是微發酵茶,烏龍茶是半發酵茶”,這個說法也是錯誤的,六大茶類裡微發酵的茶是黃茶,綠茶也有別稱為清茶,是不發酵的茶。

    接著來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烏龍茶為何取名“烏龍”。這是有典故的。

    烏龍茶的前身——北苑烏龍茶起源於福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烏龍茶的形成與發展,首先要溯源北苑茶,具體史料可去查閱北苑茶。以下我就簡單講一下。

    有兩則傳說,百度可查,但我個人覺得可能性比較小,所以就不說了。

    以茶樹品種命名: 武夷茶樹群體品種歷來稱為“菜茶”,以茶樹品種命名的茶樹,如武夷烏龍,可能是很早以前古人所移栽。茶樹引進後,經寺僧精心選育得到很多不同的單叢或名叢品種。1937年莊燦彰在《安溪茶業調查》中有軟枝烏龍由安溪人蘇龍移植建甌,當地茶農種植後認為其品種優良,故而繁殖栽培,以蘇龍的諧音命名茶樹品種,製成茶品亦名烏龍茶。1942年《崇安縣新志》說武夷烏龍茶樹系從建甌移植的,這就是烏龍茶(品種)來自安溪之說。

    以成茶命名:施鴻保《閩雜記》(1857“建茶名品甚多,吾鄉(杭州)俗則稱曰武夷。閩俗亦惟有花香、小種、名種之分而已,名種最上,小種次之,花香又次之,近來則尚沙縣所出的一種烏龍,謂在名種之上,若雀舌、蓮心之類”。

    以茶葉的形態命名:茶葉在曬、炒、焙加工之後,色澤烏黑,條索似魚(比作龍)。在水中泡開,葉片似卷似曲,色澤烏青,有如烏龍入水,故而得名。不論由地名而來還是由茶樹品種名而稱的烏龍茶,只要製法相同的,均通稱為烏龍茶,包括烏龍品種及其他著名品種,如鐵觀音、大紅袍等。(個人覺得這個可能性是最大的)

    總之烏龍茶的命名和烏龍是沒有關係的。從語言的角度說,烏龍來歷大約是這樣的:英語“own goal”(自進本方球門的球)與粵語的“烏龍”一詞發音發音相近,而粵語“烏龍”有“搞錯、烏里巴塗”等意思,大約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記者便在報道中以“烏龍”來翻譯“own goal”。

  • 4 # Jetadorelove

    烏龍茶非常好喝,本人很喜歡喝。為什麼叫烏龍茶呢?烏龍這個詞福建人嘴裡的意思應該是糊里糊塗,為什麼把青茶叫烏龍茶呢?因為這個青茶被發現得糊里糊塗,誤打誤撞的,是福建人制茶時無意間得來,所以就叫它烏龍茶了。反正很感謝茶農的糊里糊塗,讓我們能品嚐到如此有玩味的烏龍茶。

  • 5 # 無我茶

    因為因為烏龍茶的製作工藝是由一個叫蘇龍的人發現的。有一天她採茶回來,路上遇到了一隻山獐,便揹著茶葉去打獵,結果打完回來發現葉子變紅掉了,便把茶葉拿去炒了,發現茶葉很香,經過總結,可能是揹著茶葉到處跑,不斷的抖動產生的香氣。後來為了紀念他的這一發現,便叫烏龍茶。(在閩南語裡面蘇龍的諧音就是烏龍)

  • 6 # 茶人鍾

    烏龍茶最早是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的山區農民叫名字烏良發現的,他家產的茶葉茶商稱為烏良的茶。由於烏良與烏龍閩南語諧音。叫著叫著烏良變成烏龍。

  • 7 # Weekdays

    “烏龍茶”就是“青茶”,這樣的說法我覺得也沒錯,屬於半發酵茶類。烏龍茶有很多品種:如福建閩北安溪鐵觀音、永春佛手、黃金桂、閩南武夷巖茶(大紅袍、水仙、肉桂、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等)、臺灣東方美人、凍頂烏龍、廣東鳳凰單樅、大葉奇蘭等。

  • 8 # 日照江河金瑞

    烏龍茶為何叫“烏龍主要有以下幾個故事

    傳說1

    明末清初。安溪西坪南巖之麓,住著一位退隱的打獵將軍,單名叫"龍"。因為從小飲經烈日灸烤,風雨洗煉,長得黝黑健壯,鄉親們都親切地叫他“烏龍”(閩南言“烏”通“黑”)

    有一天,烏龍與往常一樣,身背獵槍,腰別茶簍,上山打獵,兼採一些野生茶葉,過午時分,烏龍忽見一頭山獐從前方溜過,他急提獵槍,擊傷山獐。

    等晚上到家,烏龍急於宰獐至深夜,竟把茶葉擱置,翌日清晨,炒製成茶,其苦澀之味盡除,香醇更勝往常,烏龍大喜,連忙邀來鄉親茯友一起品嚐,眾人嘖嘖稱廳,且探究其因,仿效採製,廣為傳開。此後,南巖茶葉聲譽遠揚,遐邇聞名。於是村民擴種茶樹,以茶為生。

    鄉親們為感念烏龍的貢獻,就把所制的茶葉都稱為"烏龍茶"。

    世代因襲,沿用至今。

    傳說2

    在福建方言中,“烏龍”的意思是“糊里糊塗”。

    為什麼把一種很好喝的茶,稱為“糊里糊塗”的茶呢?

    傳說,當年有一位茶農在山上採完茶青後,將茶青鮮葉放在竹簍裡,然後背下山。

    山路崎嶇,在下山的過程中,由於速度過快,竹簍裡的鮮葉隨著人體上下顛簸、左右搖晃,茶青鮮葉經過碰撞後,產生了花一樣的清香。

    茶農將這個偶然的發現,用於茶葉加工,竟然形成了後來的一種特殊的“搖青”工藝。

    當時,自然科學不發達,茶農無法解釋這種神秘現象。

    於是,將這種茶稱為“烏龍茶”,就是“糊里糊塗的茶”。

    烏龍茶也就成了這類茶的通俗名稱。

    傳說3

    烏龍茶的命名傳說遠不止以上幾種,當然很多也沒有辦法證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解釋“時間反演對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