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土人自媒體
-
2 # 創美科技五官塑陳莉
是的,最無辜,無力的承受者。
所以為人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不要讓負面情緒傷害到孩子,有話好好說。
-
3 # 夢語夢話
童年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童年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在孩子面前,父母無論從體力或體格方面都毫無疑問是絕對的強者。如果經常用負面情緒面對自己的孩子,用強硬的手段試圖讓孩子被迫服從自己,那麼孩子將會學習到父母對待他的方式,在未來使用相同、甚至更加激烈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脾氣暴躁,稍不如意就會引發肢體衝突;又或者懦弱自卑,面對嚴重欺辱也不敢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等等,都跟父母在情緒教養方面有很大的關係。父母在教養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情緒教養,當父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比較平和的心態,那麼孩子往往也會擁有比較穩定的心理狀態,會比較少出現過度激動或憤怒崩潰的情況。世界上所有的工作幾乎都有一定的相關知識和專業技能,唯獨當父母是不經任何考試便可無證上崗的。當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已經影響到了自己的家庭,甚至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時,我們必須正視問題,尋根溯源找到解決辦法,才能將原生家庭之痛終結在我們自己這一代,不讓孩子在他未來的人生中重蹈我們的覆轍。
比如說我吧,小時候父親很忙經常不在家,主要由母親一邊工作一邊帶我。所以在母親繁忙的工作之後,還要回到家後獨立照顧我,就會因為各種問題,包括我不乖了或者學習不認真了,或者她本身心情不好我還沒眼色的去踩雷了等等問題而情緒爆發,然後弱小委屈的我就會挨一頓打或者受到非常嚴厲的責罵。甚至自己都總結出了被“教育”的規律——三天一大打兩天一小打!而最搞笑的是至今仍記得兒時的我因為有一次母親破天荒地一個星期沒修理我,竟然還特別激動興奮的問我媽“為什麼這個星期沒打我,欠下的啥時再打?”這樣的蠢話。
這種對我而言無疑堪稱世界級的女子單打模式一直持續到我上初二,才因為媽媽認識了一位非常懂育兒知識的老師(我這輩子都要感恩的恩人),和她詳聊後逐漸改變了對我打罵的教育方式。從那時起,由於從小被打而深陷自我懷疑和自卑狀態下的我,才開始慢慢開始有了一些自信和勇氣。
但等到我長大結婚生子,才發現童年的經歷帶給我的影響竟然如此之深,我自己的寶寶在哭鬧到無法安撫的時候,我源自童年時期那段因為沒有達到母親預期而捱打的痛苦感受就會蜂擁而至,吞沒我的情緒,讓我徹底失去控制,忍不住想要吼叫甚至忍不住想打孩子。面對已經被瘋狂情緒浸沒的我,兒子的恐懼和害怕會瞬間飆到峰值,不僅會用盡一切方法和力量爬到我身上死也不下來,還會因為太害怕而用力摟住我的脖子在我耳邊聲嘶力竭的嚎哭。天知道他的哭喊讓我的精神和耳膜承受了多大的壓力,而他這樣無助的哭喊行為,反而更加激起了我因為小時候哭鬧不休,被母親氣急關在門外的恐怖記憶,就也特別想甩掉他甚至逃離他,面對他的眼淚和哭喊也感覺麻木,甚至沒有心痛的感覺。
其實我知道我當時的反應都是源自我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回憶所致,但當自己處於那樣的狀態時,要控制住自己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好在,透過不斷對自己童年經歷的回憶和自我開解,原本已經塵封在記憶裡,當時無法理解或諒解的心結開始慢慢得到解決,當我再次處於類似的情況下時,我就會意識到我可能會爆發,我一定要控制住自己,不能再像一頭髮狂的母獅一般對著孩子釋放我的憤怒。
所以我儘量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再輕易吼他,之後我就發現當自己保持平和的狀態,兒子也一般會很開心快樂,情緒也不會大起大落甚至撒潑哭鬧。當然,截止目前我也沒有做到完全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偶爾還是會控住不住自己修理調皮的兒子。但至少這樣的頻率已經大大降低,事情是朝著好的方向前進的,我就有信心未來做的更好。
我會有這樣的轉變,其實是讀了由美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所著的《由內而外的教養》這本書。書中對於如何做好父母,不讓我們曾經經歷過的痛苦不再加諸在孩子身上,有很詳細而具有實踐操作指導意義的講解。如果有和我類似苦惱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找來讀一讀,相信一定會對自己和親子關係有很大的幫助。
回覆列表
孩子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包括家長的一舉一動,說話方式,做事舉動,言語表情!對於您的問題,請問家長高興不起來孩子怎麼會開心,答案顯而易見。時間長了會對孩子的性格發育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