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您好

    自從唐玄宗置節度使開始,唐朝的節度使就比其他朝代的親王權力都大,大就大在有實際的軍權,就是一方的土皇帝,當唐王朝經歷了安史之亂後,節度使就成了名義上奉詔,暗地裡是自家代代相傳的侯爺,後來的皇帝平叛往往是用這個節度使打那個節度使,皇帝基本上成了傀儡,又加上唐王朝宦官專權,能決定皇帝生死,所以唐朝後來的皇帝,基本上都是擺設和工具,唐未黃巢起義,徹底掀開了這個面目,讓江湖混混朱溫鑽了空子。節度使的權力氾濫,不受朝庭節制,是唐朝衰敗的根源。

  • 2 # 石碧史家

    1.唐朝後期,君主權力不斷弱化,皇帝慢慢傀儡化。

    唐朝前期的皇帝,都較有作為,能牢固控制國家權力,不會有大權旁落的現象發生。“安史之亂”後,後繼的皇帝較為軟弱,權力逐漸被宦官或者權臣掌握,才會有唐後期經常出現的宦官專權和朝臣之間的黨爭,比如“牛李黨爭”。而宦官則掌握軍權,大肆干預朝政,比如大宦官李輔國曾對代宗說“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直接把皇帝當擺設了。再發展到後期,宦官甚至能左右皇帝的廢立,到這個時候,皇帝朝廷內政都控制不了,更無法控制地方不斷壯大的藩鎮勢力了。

    2.藩鎮權力不斷增強,最終發展成中央政府名義管轄下的獨立王國。

    藩鎮由節度使發展而來,早期的節度使只負責一定地域內的軍事事務,是政府出於維持邊境穩定的需要設定的。“安史之亂”後,隨著節度使設定的增多,他們所擁有的權力也由軍事發展到行政、經濟等各個領域。黃巢起義之後,藩鎮權力更大,在軍事、行政、經濟各方面都不再受中央政府控制,只是表面上尊奉中央號令,實質上已經形成一個個獨立的王國。

    3.割據藩鎮曾多次反叛中央政府,並最終取代了中央政府。

    藩鎮權力的擴大大大加強了藩鎮自身的實力,而實力的增長則會助長藩鎮節度使的野心,從而反叛中央。自漁陽節度使安祿山叛亂之後,又相繼發生了 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盧龍節度使朱泚叛亂,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叛亂等等,大大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實力和威信,黃巢起義之後,藩鎮割據越演越烈,各鎮之間不斷爭戰,兼併,中央徹底失去控制能力,並最終被藩鎮之一的朱溫所取代,也為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埋下了伏筆。

    總體來說,唐朝後期,如何管理藩鎮和割據藩鎮不斷髮生的叛亂,一直困擾著中央政府和歷代帝王,甚至有叛亂藩鎮佔領都城,皇帝跑路的情況發生,藩鎮說是唐後期帝王的噩夢,也還是恰當的。

  • 3 # 好奇的小馬哥

    藩鎮的最高長官節度使始於唐睿宗,當時節度使只有軍權。而後在唐玄宗時期,節度使逐步擁有了財權和行政權,藩鎮勢力也就正式形成。到了唐僖宗時期,全國各地更是出現了許多藩鎮割據勢力,並最終導致唐朝的滅亡。

    實際上,藩鎮的出現和逐漸割據,也是唐初的軍事擴張帶來的必然結果。

    唐初,唐太宗打下了一片很大的地盤。所以唐中期開始,就逐步轉攻為守,在西北和北部的若干軍事重鎮部署規模龐大的常備集團軍群,同時逐步將府兵制改為募兵制,將軍隊職業化。這種情況下藩鎮就逐步形成,但此時的藩鎮最高指揮官只擁有軍權,後勤主要還是依靠中央政府的統籌排程。

    但那時沒有大資料,集中式的後勤供應體系使各藩鎮無法及時調配後勤補給,以致影響各級指揮官的調動部隊的靈活性和權威。最後中央政府不得不把防區的財政大權下放給藩鎮節度使。

    同時為避免藩鎮的各級地方官和監察機構對的軍事行動產生不利影響,唐玄宗再次擴大節度使的權利,節度使就開始有轄區內的行政權。

    至此,節度使終集軍權、財權、行政權於一身,這便是唐朝夢魘的開始。

    安史之亂後,藩鎮制度又陸續擴充套件到內地和東南沿海。但隨著藩鎮不斷增加,便開始出現藩鎮割據勢力,政令不能通達,藩鎮內只知節度使而不知有天子,節度使猶如土皇帝,這就是河朔藩鎮,並最終導致唐朝中央政府的討伐平叛。實際上,當時很多藩鎮還是服從朝廷指揮的,向朝廷貢賦輸納,官員也由朝廷任免。逐步形成了中原、西北、東南等各型藩鎮,東南型從財力上支撐朝廷,西北型從武力上穩定關中,中原型從軍事上鎮壓遏制河朔藩鎮,基本保持了藩鎮間的軍事平衡。

    到了唐僖宗時期,各地頻繁爆發的農民起義,終於使得部分藩鎮開始利用時機擴充實力,全國各地逐漸出現了許多割據勢力。隨著農民起義被鎮壓﹐這些藩鎮割據勢力便開始互相兼併,後數十年的戰亂更是逐步將其演變為五代十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圖拉伯式愛情”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