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連起2
-
2 #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中國兩千年的歷史,維繫社會運轉最重要的規則,就是“禮法”二字。舊時民俗禁忌甚多,“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就是很典型的一個例證。為了保護自己親愛的舅舅,春節的頭一個月,任憑頭髮瘋長成魯濱遜,也絲毫不敢逾矩,因為家裡老人都說,剃頭(理髮)是會對舅舅不利的。
“正月裡剃頭,死舅舅。”這是很奇怪的一個風俗,外甥的頭上那些毛髮,將舅舅的安危繫於其上,實在也令人想不通。可能是為了安慰長毛怪的外甥,民俗給了一個補償的機會,二月初二龍抬頭,男孩才得到剃頭的大赦令。
外甥的頭髮因何與舅舅的性命有了瓜葛?據民國年版的《掖縣誌》風俗篇記載,“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髮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所以,正月一個月不剃頭,以緬懷傳統。這完全是個以訛傳訛的誤會,思舊,死舅,在傳說中,頭髮與舅舅結成了奇妙的關係。
實際上,清代“剃髮令”的時間,並非順治四年正月,而順治二年六月。剃髮的命令出自著名的攝政王多爾袞,他在皇城的主要路口設立蓆棚,免費(強制)給來往的行人剃頭,剃成統一的胡人髮型,無一例外,否則按逆賊論斬。為了最大限度宣揚朝廷的政策,主宰者們設計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恐怖廣告語,嚴令全國的剃頭挑子和鋪面全部張掛。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朝廷以死亡要挾漢人,即使心中存在反抗,形式上也要歸依滿人。滿清的“剃髮令”瞬間點燃了漢人的怒火,許多漢人堅持民族氣節,寧死也不剃髮,高呼“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然而,血肉之軀豈能與鋼刀抗衡,漢人為了保住腦袋只好放棄了頭髮。但是,民族反抗並沒有因此停歇,不知道從誰開始,想出了“正月不剃頭”的方法,用來反抗清廷暴政,兼之思念舊國故土。
“頭髮保衛戰”,在外華人眼中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順治初年義大利人衛匡國寫了一本書,叫做《韃靼戰紀》,裡面寫到,中國南方的軍民為保衛自己的頭髮拼死奮戰的情形,比如南方的江陰老城,與揚、嘉比起來,不過是彈丸要塞,全城官兵加民眾僅九萬多人。在一位退休的典吏閻應元帶領下,兵民出奇的一致對外(清廷),千方百計抵禦外族入侵,拼死鬥爭保護頭髮,成功的逼退了多次進攻。最終這座江陰小城,城中被屠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殺敵七萬五千餘眾,甚至用上了人體炸彈江陰全城僅五十三人保全性命。
閻應元臨終前一日,在江陰城樓上留有一首絕命聯,“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守城,留大明三百里江山。”說的就是“留髮不留頭”的夙願。這種戰鬥力比保衛國家更加有效,但是這些英勇的“頭髮保衛者”,根本沒有想要收復失去的國土,而僅限於保住自己的頭髮。為了不掉頭髮而甘願掉腦袋,這讓義大利人衛匡國很難理解,但這就是屬於一個偉大民族的堅守和精髓。
但是在漢民族看來,男兒自古就有蓄髮留須的傳統,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是父母留下的,屬於身體的一部分,不敢損傷、妄動。剃頭對漢人來說,與剔命無異。當年三國時,曹操進軍坐騎受驚踩踏了民田,為了嚴明軍紀割發代首,由此可見,頭髮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與腦袋相提並論的。
清朝為了統一全國的服飾,強迫漢人剃頭留辮子,也是出於一種文化侵蝕的想法。滿族人原是狩獵部族,他們的髮型,從額角兩端引一直線,直線至前額的頭髮全部剃去,顱頂至後腦的餘發編成辮子。習俗有極強的傳承性,也很容易讓人忘卻以前。滿族入主中原後,提倡國家大事“滿漢共管”的國策,很有效的弱化了滿漢矛盾,日久天長“滿清”成為國家正統,剃髮也就變成習慣。
為了反抗滿族的統治,漢人編造出的說法,本意用來緬懷祖宗,緬懷傳統。時間變遷,正月不剃頭以“思舊”的規矩,就失去了存在的心理基礎,在民眾的傳說中,只留下了一個形式,實際意義已經在傳播中丟失,甚至“思舊”由諧音訛傳為“死舅”。
“正月裡剃頭死舅舅。”民諺傳播了三百六十多年,歲月早已清洗了原本的意思,時至今日,大多數人依然恪守著正月不理髮的習俗,卻忘記了究竟為什麼要這樣做。其實,它是在用“正月不剃頭—思舊”的無奈之舉,懷念那一段心酸的過往。
回覆列表
舅舅是所有親戚中最有權威的,孃親舅大嗎。紅白喜事中都要放在重要位置,是領導是頭兒。所以正月裡把頭髮剪了把頭兒去了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這一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