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當媽媽啦

    絕對不會。

    我們與孩子的交流,並不是一廂情願地“我對你好”“你為什麼不接受”這樣的瓊瑤式苦情互動。不管在交流的時候,你把雙方的交流定義為親子溝通,還是兩個獨立個體的平等溝通,這裡面其實已經包含了兩方面的元素了:說與聽。

    也許是你說出你想要孩子做到的,孩子聽不進去;也許是孩子說出自己想要的,你覺得不可能滿足,在這樣的交流時,至少有一方會產生深深的挫敗感,而挫敗感會影響到情緒。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就是雙方的溝通並沒有在一個頻道上。你的關心與愛護表達出來孩子卻沒有感受到,孩子的各種需求你認為不可理喻。如果在這種情況出現後,你沒有意識到這是無效交流的話,你就會在挫敗感中加倍地用無效頻道輸出,而孩子的無效反饋又會讓你的挫敗感加劇,直到無法控制,甚至發火,打孩子。

    所以這個問題根本不是你會不會打孩子,而是你為什麼會無法控制地對孩子發火?

    孩子作為你傾注全部情感與心血的寶貝,你當然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很好的迴應了——尤其是在教育孩子上。可孩子有自己的邏輯方式與理解能力,你如果在溝通之前無法掌握好孩子的思路,那麼就好比你用簡訊發了一大篇情深意切的文章給孩子,卻發現孩子根本沒被你感動——這並不是孩子看不懂你的文章,更多情況下,是你的文章孩子收不到——他沒有簡訊,只有微信。同樣,孩子反饋給你的,由於你只有簡訊沒有微信,你也收不到。

    這樣的情況下你發火,是沒有意義的。

    再火到無法控制要動手,有意思嗎?

  • 2 # 稻田裡有青蛙

    說真的,明明知道不能打,卻還是打了,因為是真的忍不住,手就像是不聽使喚似的,不知怎麼的就打到孩子的身上了。打了之後就挺後悔,又開始哄,就是挺心疼。鄰居都說生孩子前我們家很安靜,生孩子後還真吵,呵呵,誰家都一樣。

    能忍住不打孩子還是不要打,打孩子兇孩子會讓孩子變得膽小,內向,沒有自信。因為孩子年紀還小,他不懂他哪裡做錯了,也不知道做錯了會有什麼影響,要耐心和他分析。有時候大人覺得他做錯了,可他自己沒有意識到,大人就直接打罵過去,他內心就會害怕,久而久之,他就會覺得那是一種傷害,他就會害怕回家,覺得家沒有溫暖,外面的人對他好點,他就容易相信別人,對父母有表面順從,內心反抗。鄰居倆小孩她也是經常打罵,她兩個孩子都膽小內向。有一次下著大雨,她七歲的女兒跑了出去,她拿著掃把在後面追著,真難想到平時總是低著頭走路的小女孩,又膽小,會故意做出什麼讓她拿掃把追著打的事來呢,原來是不願吃飯,挑食。

    還有一種就是越打越和大人唱反調,就是不怕疼,有一種逆反心理,他覺得大人打他他就越要惹大人生氣,故意氣大人,這種人皮實,自尊心不強。

    孩子做錯事首先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錯了,然後如果語言上溝通無效,再想其他辦法懲罰,最好還是少打少罵。

  • 3 # 劉志斌

    從這件事情來看,媽媽因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而向小孩發火並打了小孩,而小孩子的問題依舊存在,“揍小孩”想獲得什麼樣的結果呢?唯唯諾諾,特別聽話,什麼錯誤都不能犯的乖乖小孩,這樣的孩子,是你想要的嗎?

    你所說的“無法控制”,應該從先從自身的改變做起,找到一套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從簡單的日常生活開始,比如每天保持樂觀的心態,從壞事中看到積極的一面;建立情緒管理清單,當你不開心的時候,你可以透過一些方式去疏導,比如運動,聽音樂,向朋友傾訴,而不是壓抑在心理;學會轉移,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把焦點放在苦難上,而是該怎麼解決;最後,進行自我暗示,告訴自己事情總會變好的,往積極方面想想。

    你調節好了自己,是否有試過和小朋友站在同樣的高度去看世界,理解和尊重他們合理的意願呢?有時候,我們會將自己的經驗以及想法,在不知不覺中直接告訴小孩子去做,沒有過程的溝通,而簡單而命令式的結果,導致他們一下子不能夠理解。舉個例子,早晨小孩起床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叫了半天,眼看時間就要遲到了,自己小孩卻不怎麼理睬你,留下只要你的乾著急以及一會為了不遲到拼命趕路。

    你是否可以換一種做法,在孩子睡覺前,先和他/她溝通下今天早上的事情以及讓他/她明天自己負責,若是明天遲到了,捱了老師批評。晚上對他/她再次溝通之後,第二天早上再次提醒,你可以試試效果如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成年人的你還怕黑嗎?黑夜給予了你哪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