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麥丁影視

    首先,史書中並無花木蘭此人的記載。

    有學者考證說,花木蘭生於412年,死於502年,生活在北魏時期。且不細究這位學者是如何考證的,單說按照我們所熟悉的花木蘭的故事,她從軍十二年,歸朝後才恢復女兒身,被皇帝接見並重重封賞。按說,這樣一個罕見的典型人物,史書中不可能不加以記載。但實際上,南北朝時期的史書,無一字記錄花木蘭的事蹟,也無女子參軍的記錄。

    第二,北魏時期的軍事制度,註定花木蘭無法從軍。

    北魏時期,實行的是軍民分離的軍事制度。軍人主要有鮮卑和其他少數民族男子組成,漢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軍民之分實際上就是胡漢之分。

    雖然,漢人也有少量參軍的,但是,當時的北魏政權對漢人防範非常嚴格,即便是軍隊招收漢人,也定會嚴格審查,花木蘭一個女子,決不可能混過審查,女扮男裝參軍。

    那麼,花木蘭有沒可能是少數民族呢?即便她是少數民族,也很難女扮男裝混入軍隊,因為戶籍審查就會將她暴露無疑。

    第三,女扮男裝在軍營生活十二年不被發現,實在有點扯淡。

    軍隊是過集體生活的,即便能混過一時,怎麼可能矇混十二年那麼久?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木蘭辭》,其實並非原版,是經過隋、唐、宋、明幾代文人的潤色而成的。原版或許只是一個很短小的民間故事,並沒有那麼精彩。

    綜上所述,我更傾向於花木蘭這個人物是虛構的。

  • 2 # 手機使用者德友之書齋

    一、花木蘭,一作木蘭。文學故事人物。

    曾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身經百戰,戰功卓著,十年而歸。不願意接受朝廷的官爵和賞賜,樂於回鄉為民,恢復女子面目。她是中國古代勤勞、勇敢、正直的少女英雄的典型形象。故事頗有影響,始見於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辭》。明代徐渭曾編為雜劇《雌木蘭》。當代豫劇《花木蘭》及2013年由中央電視臺和湖南電影電視製作中心等聯合出品的電視連續劇《花木蘭傳奇》情節更為豐富 ,劇情更為精彩。

    二、相傳花木蘭的故事是在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了一位傳奇巾幗英雄。她為了父親,不畏艱險替父從軍。後來被寫成詩歌,編成戲曲,被後人讚頌。

    可歷史上真的存在這位巾幗英雄嗎?下面我們就依據史實,來探尋一下花木蘭的故事。

    (1)《木蘭辭》是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是一篇歌頌女英雄花木蘭喬裝代父從軍的敘事詩,也可以說是一出喜劇。它被宋代郭茂倩收入《樂府詩集》,與《孔雀東南飛》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雙璧’,有異曲同工,先後輝映之妙。

    但是《木蘭辭》也有一個產生的時代問題,而且更為紛紜。

    據分析,北朝戰爭頻繁,好勇尚武,這首詩正反映了這一特定的社會風貌。詩中稱君主為可汗,出征的地點都在北方,也說明了它是北朝產品。保持著北朝民歌的特色。

    (2)花木蘭的英雄形象,具有不平凡的意義。她是一個勤勞、普通的織布姑娘,但是當戰爭到來的時候,竟自勇敢的承擔起一般婦女所不能承擔的代父從軍的重擔,她不惜自我犧牲,也不顧’男女有別’,她買了‘駿馬、長鞭’,‘彎弓征戰做男人’,’萬里赴戎機’,歷經黃河黑水,燕山朔野,漫漫征程,十年轉戰。凱旋歸來後,功成不受賞。回到家裡,在爺孃姊弟一片熱烈歡迎的氣氛中,她‘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同行的夥伴才驚訝的發現這個轉戰十年,功勳卓著的‘壯士’,竟是一個’女郎’。撲朔迷離的傳奇色彩,更使這個勇敢、堅毅、純潔的姑娘顯示出天真、活潑、機智的本來面目,她既保全了老父,又捍衛了邊疆, 至始至終都不失勞動人民的本色。

    花木蘭既是現實中的人物,又是人們理想的化身。在北朝,婦女中出現象花木蘭這樣勇敢善戰的人物不足為奇。

    由於故事本身的正義性、傳奇性,使花木蘭身上集中的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突破了‘女不如男’的封建傳統觀念,把她塑造成一個壓倒鬚眉的巾幗英雄,使千百年來千千萬萬的婦女揚眉吐氣。

    在歌舞、影視《紅色娘子軍》的主題歌中有這麼一段歌詞:‘古有花木蘭替父去從軍,今有娘子軍扛槍為人民’……可見花木蘭是多麼深入人心。她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瑰寶,今後還要繼續傳承下去。

    最後明確的回答’題主’提出的問題:您說歷史上是否真的有無花木蘭還重要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士短袖t恤一般都用什麼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