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瀧埱

    完全靠生物鐘,古代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非常規律,加上古代睡的早,多以一般都不會貪睡。所以大部分人都會在天一亮就醒來,實在貪睡的,醒不來的只能讓別人來叫醒了。太陽都曬屁股了,快起床。

  • 2 # yanshuangfei

    古代人沒有鬧鐘,但是有計時工具,

    1、圭表: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中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2、刻漏: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洩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洩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洩,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3、沙漏: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4、水運渾天儀:《新唐書·天文志》對唐開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梁令瓚設計的渾天儀有較詳細的記述。儀器上分別裝有日、月兩個輪環,用水輪驅動渾象。渾象每天轉一週,日環轉1/365周,儀器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還有沙漏、水鍾和油燈等。

    5,自己的體內生物鐘。

    晝夜節律也受下丘腦的細胞控制,它是一個平行程式,在一天時間裡調節睏倦階段和警覺階段。這個程式還受到光亮和黑暗的影響。在有鬧鐘之前的年代,人們大概就是這樣醒來的——受積累起來的睡眠時間提示,伴隨著初升太陽的金光。每個人為了生存,付出的成本很大,每個辛苦的人都是很自律,習慣性的指導下一刻要做什麼

    6,大自然的聲音。

    公雞打鳴報曉、奶牛哞哞叫著喚人擠奶的聲音會打斷人們的睡眠。教堂鐘聲也發揮了早期鬧鐘的作用。

    古代的計時方法一般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大概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由於沒有電,古人的照明基本上是用油燈,而油燈又很貴,並不是平常百姓都能用得起的,所以,古人的作息基本上是按照日出日落來制定的。就是所謂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不同的人群具體的作息方式又有區別。比如:

    1、官員:古代的皇帝一般在五更上朝,五更就是臺北時間接近早上5點的時候。那麼按這樣算,官員們必須在凌晨3點—4點(根據離皇宮的遠近)就得起床,由值夜下人叫醒,然後準備妥當趕到宮門外等候。從這樣看來古代的官員還是挺累的

    2、農民:由於農事只有白天才可以進行,而且還要看天氣吃飯,所以白天幾乎是農民的全部工作時間。標準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歇,中午是沒有時間回家的。所以每日只吃早晚兩頓飯,早上晚點吃,晚上早點吃!但是到了漢代,精耕細作,鐵器牛耕,有耕作法,農作制形成完整的農業體系,提高了生產效率,解決了人口暴增的負擔,慢慢開始就逐漸變成了一日三餐到四餐。《白虎通義》記載;“平旦食,少陽之始也;晝食,太陽之始也;晡食,少陰之始也;莫食,太陰之始也。”一般是聽雞叫起床,看太陽位置知道時刻,來安排活動!

    3、商人:古代的商業活動相對較少,所以他們開市的時間較短,也較晚,一般要等到中午以後才開市,而天黑之前就罷市。特別是在唐代實行宵禁,商業活動就更短。直到宋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後,商業活動才豐富了起來,並形成了熱鬧的夜市,《清明上河圖》就可以反映這一變化。此後,商人不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

    古代夜市

    4、軍人:軍人由於平時要操練、戰時要行軍和打仗,所以他們的作息時間要長一些,主要以訓練為主。在漢代以前,他們也是一日兩餐制。《墨子雜守》記載:士兵每日的第1餐發生在隅中(上午9時左右),稱為“朝食”;第2餐發生在申時(下午4時左右),稱為“飧或輔食”。 但是在打勝仗或論功行賞的時候,軍人會破例得到加餐的機會。

    古代士兵訓練

    5、此外,工匠會根據需要加班,學子會避開農忙季節學習,能挑燈夜讀的人都是家境富裕的了,一般人早早睡了,一方面減小身體能量消耗,也消費不起燈油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年,學習大資料以後發展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