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智慧生活說

    不知道題主所說《鷓鴣》是唐朝最熱門詩之一這一說法,來自於哪裡。從古至今,說到唐詩,必提李白杜甫,《鷓鴣》的作者鄭谷幾乎名不見經傳。

    即便是作為一首詠物詩,《鷓鴣》還沒有駱賓王兒童時期作得《鵝》來得出名。

    其實是這樣,一首作品到底如何,除了作品本身,還得看作者創作時背景、環境、年齡等等。所謂天時地利人和。

    要是《鵝》是駱賓王三十歲才寫出來,名氣肯定沒現在這麼大了。

  • 2 # 橘也君

    不可能。

    鷓鴣

    唐 · 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

    遊子乍聞徵袖溼,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春日西。

    鄭谷(約851年~約910年),唐朝末期著名詩人。因為《鷓鴣詩》廣為流傳,因此被人稱為“鄭鷓鴣”。

    谷以鷓鴣詩得名,至有鄭鷓鴣之稱。而其詩格調卑下,第七句相呼相喚字尤重複。寇宗夷《本草衍義》引作‘相呼相應’,差無語病,然亦非上乘。”方回《瀛奎律髓》又稱谷詩多用“僧”字,凡四十餘處。谷自有句雲:“詩無僧字格還卑。”此與張端義《貴耳集》謂詩句中有“梅花”二字便覺有清意者,同一雅中之俗,未可遽舉為美談。至其他作,則往往於風調中,獨饒思致,汰其膚淺,擷其菁華,固亦晚唐之擘矣。——《四庫全書》卷一五一唐朝末期……唐朝詩歌隨著唐王朝的沒落也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不復盛唐氣象。僅此一點,《鷓鴣》詩就不可能是所謂唐朝最熱門的詩。唐朝的“熱詩”,到現在也是朗朗上口,婦孺皆知,像那位答友所說的《詠鵝》。因為《鷓鴣詩》可能名盛一時,所謂“鄭鷓鴣”之稱,後來隨著歲月流逝沒有了,漸漸衰退。上面《四庫全書》評論也不是特高。

    所以說,唐朝最熱詩之一云云,無稽之談。

  • 3 # 亦有所思

    別鬧!

    這首詩太一般,和《紅樓夢》裡那些女孩子寫的律詩基本處於同一個水平,只不過由於年代較早到唐朝,所以含金量稍高一些。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

    遊子乍聞徵袖溼,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第一句很漂亮,僅僅是第一句,一看就是大家所作,第二句就弱爆了,應得二字越看越拼湊牽強,還有一個近字,毫無煉字之形象生動。

    中間兩聯頂天算是初學者的水平,雨昏青草,花落黃陵尚算不錯,湖邊過,廟裡啼,這連初學者都不一定這麼寫,毫無新意,毫無結構,這明明是把五言律詩添加了兩個字變成七言。如此說來,正確的結構應當是

    青草雨昏過,黃陵花落啼。

    所以,這一句是短話長說,甚至是廢話長說。是詩詞創作之大忌。

    頸聯“乍聞”、“才唱”哪裡是詩,明明是詞,乍聞多多少少還可以找到理由來彌補一下才思的淺薄,那個才唱,連古代的小學生都不至於用得如此流俗不堪。

    何況,這不是絕句,是律詩,律詩最忌的就是中間兩聯結構的鬆散,這兩聯不是散,純粹是亂疊一通,胡搭一番,稀稀落落地如地上的落葉,風一吹,就特麼全沒了!

    尾聯也弱爆了,相呼相應,這種用法連水平最低的明朝人都用起來都臉紅恨不得找個地縫穿進去以掩蓋自己的恥辱。

    尾聯對句尚可,可是一個平平的對句無法挽了狂瀾,因為中間兩聯的分數是負數,尾聯對句只有50分,就算是平均下來,整首詩也不合格。

    鄭谷不是小詩人,我們看他其它的詩作,水平相當高。

    比如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比如

    清香聞曉蓮,水國雨餘天。天氣正得所,客心剛悄然。

    亂兵何日息,故老幾人全。此際難消遣,從來未學禪。

    比如

    亂飄僧舍茶煙溼,密灑歌樓酒力微。

    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

    尤其是第一首,相當彪悍,無懈可擊,絕對是上乘佳作。

    這一首算啥?兒歌?流行歌曲?

    之所之說這首詩很出名,估計是有人背後推動,比如在宴會時所作,所以高官權貴會有心推介,造勢或炒作。

    這首詩很破!

    太破!

    讀一遍都覺得汙眼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實生活中有人很在意女孩子齙牙和牙黃,甚至直接在公共場合指出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