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晉綏老區人民歡迎你

     中學語文課本幾經變遷,但諸葛亮的《出師表》卻是不變的經典篇目。每個背誦過此文的學生,歷經多年之後,仍會回憶起這樣的句子:“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桓、靈二帝究竟有著怎樣的“作為”,值得劉備痛心疾首?考究歷史方知,桓、靈二帝與河間有著很深的淵源。

    他們在位時期,公開倒賣官爵,寵信宦官勢力,使中央權力大大削弱;其實東漢的皇帝中除了中興後的幾代帝王,其他的大多就都是傀儡了,這些皇帝有名而無實,而桓、靈二帝則不同,他們都是有自主權的,他們原可以勵精圖治,重興漢朝,可惜他們卻是縱慾,貪財、寵信奸臣...上樑不正下樑豈能不歪、即位的後少帝和獻帝縱有心圖強,但已大權旁落,追根溯源,只能讓他們兩背“罵名”了。

      漢桓帝劉志是東漢第十位皇帝,他雖為漢室正宗,曾祖父是漢章帝,祖父劉開受封河間孝王,父親劉翼為劉開庶子,受封蠡吾侯,但級別不高,本與皇權相去甚遠。誰知時來運轉,漢質帝時,梁太后之兄梁冀把持朝政,因被質帝當面稱為“跋扈將軍”,次年毒殺質帝,另立劉志為帝。15歲的劉志從河間迎立入京,其驚喜可以想象,登基之後即追尊祖父為“孝穆皇”。誰知朝政仍為梁氏把持,但恆帝慢慢積聚力量,待梁太后一死,迅速與宦官合謀,誅殺梁冀一夥,自此“權勢專歸宦官”。當朝中官員和太學生組成“士人黨”聯合反對宦官當權時,卻遭桓帝下詔逮捕達200餘人,史稱“黨錮之禍”,後人評價此舉傷及漢朝根本。因為寵信宦官,察舉非人,甚至靠賣官斂財,被時人譏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更要命的是,劉志一面崇佛尚道,另一面卻沉湎女色,後宮妃妾多達五六千人,35歲時即因荒淫而死。

      因劉志並無子嗣,皇后竇妙與其父親竇武,為了把持權力,仍把目光投向了恆帝老家河間。這次挑中的,是桓帝12歲的親堂侄劉宏,是為靈帝。史料記載,漢桓帝永康元年(167年),光祿大夫劉儵與中常侍曹節帶領羽林軍一千多人,浩浩蕩蕩前往河間迎接劉宏即位,而實際權力則由竇妙把持。此後,在桓帝“黨錮之禍”中受挫計程車人再受重用,朝中一片祥和之氣,而宦官勢力則密謀發動宮廷政變,竇氏一黨全遭橫禍。自此,以張讓為首的宦官開始專權,這就是《三國演義》中“但有不從己者便誅之”的“十常侍”。十常侍既受劉宏寵愛,又對其欺騙壓制,而劉宏醉心於各種享樂,甚至想出了“自駕驢車”、在宮內設“人工集市”,以狗穿朝服等花招,而賣官鬻爵之類,則遠超過桓帝。劉宏在河間時本是個侯爵,家境並不寬裕,後來“貴為天子”,仍然改不了置產業的習慣。於是,劉宏把很多搜刮來的錢財拿回河間老家購買田宅,大興土木擴建他登基前的府第。《三國志》中記載,一次,“靈帝欲北巡河間舊宅”,但因冀州刺史王芬密謀兵變而未成。與其“前任”劉志類似,公元189年,年僅33歲的靈帝就結束了短暫而荒唐的一生。而桓、靈之後,何進、董卓先後登場,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三國時代登場了。

      東漢後期政治的迅速衰敗,很多人將其歸罪於桓、靈二帝的昏庸。但從人性的角度看,把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猛然推到皇帝崗位上,至高無上的權力、地位,予取予求的金錢、美女,再上宮內、朝廷的複雜爭鬥,又怎能不讓人墮落起來?比起漢質帝劉纘、漢少帝劉辯被大臣毒殺,比起漢獻帝被廢,劉志、劉宏叔侄算是幸運的了。而二人在短暫的“享福”之後,早早丟掉性命,遠不如在河間老家做個生活愜意、小康有餘而健康長壽的侯爵。用網上一度流行的“大抵如此體”給桓、靈二帝造個句:有時候,從天而降的權位與財富,不見得是好事,世間事大抵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別人向我借了很多的錢,都是有借條的但是人家不還,想透過法律途徑追回,該怎麼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