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魚娛說
-
2 # 驛客
今年又冬至
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題記
時光荏苒,季節輪換,轉眼又是一個冬至。冬至,一個進入深冬的節氣。俗語:天不長不冷,天不短不熱。此日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北半球極夜,南半球極晝,其後Sunny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漸長。長江以北真正的寒冷季拉開了序幕。
節氣對於農民來說,重要性不言而喻,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是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有其獨有的屬性和意義;是傳統農業生產收穫後,從事農事的人們藏納、休養生息的時日。
冬至這一天,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包餃子,喝羊肉湯的習俗。據史書記載: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在過去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透過節日告訴提醒人們:從現在開始,要在心理上,飲食上等方面做好禦寒保暖的準備。所以,冬至,是中華民族傳統裡一個特別暖人的節日。在這個節日裡,那些還沒有團聚的家人會特別期盼奔走在外打拼的親人早點回家,那些漂白在外的人們也會格外想念家的溫暖。
時值冬至,讓我想起了童年過冬至的情景:我的老家在魯南鄉下,冬至有喝羊肉湯的傳統。由於處於那個貧困的年代,老百姓連溫飽都是問題,遇到節日氣氛淡了許多,也使大人們遇節為難了許多。有一年冬至,母親把一隻養了多年已不下蛋的雞殺了,燉好後,把雞肉拆下,和大部分雞湯一起讓我給爺爺奶奶送去。母親又把雞骨頭放進鍋里加水再繼續燉,即使這樣母親也不捨得喝;用雞湯給我泡上煎餅,加上辣椒碎,我吃了兩大碗,吃的滿頭冒汗,那個香勁無法形容,直至今日我還對燉雞湯有著別樣的情節。
又是一年冬至,我已參加工作,在一個叫做大宗村的地方,參加建設田陳礦。由我一位姓候的師傅,給我介紹了物件,也就是現在的愛人。82年的冬至,是星期三,在我去廣播室送廣播稿時,她送給我一件自織的駝色毛衣,我穿了許多年。後來才知道,這一件毛衣是她邊學邊織的第一件,織了拆,拆了織,織了 半年,付出了多大的辛苦,現在我還珍藏在衣櫥裡。
這兩件事情,每至冬至都歷歷在目。
在這樣的日子,受到親人和別人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幫助和關心,都無異於雪中送炭!人生慢慢,世事無常,我們每個人都終會有些日子就像置身冬至一樣日子艱苦難熬。同時,在這樣的境遇裡也會特別銘記那些有恩於自己的人,有恩於自己的事。 冬至過後,召示春天已不遠了。杜莆 在詩中寫到:“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在冬至特有的寧靜中,將自己盡情釋放,把曾經有過的不快封存,永不開啟;將美好的記憶貼上精緻的標籤,欣賞時要提醒自己,幸福就在身邊守候。不忘初心,珍惜當下。
年年冬至,今又冬至。
2019年冬至
回覆列表
忘了那是那一年,下了很大的雪,我和小夥伴一起堆雪人,打雪仗,為了把這美好的東西留住,我竟然拿塑膠袋把雪裝回家了,不一會兒,家裡到處都是水!奶奶問我怎麼回事?
我說:“我把雪帶回了家,我用袋子裝的,我以為它不會融化!”
結果,就被捱揍了!(我就跑出去了,哈哈!!!)
好久沒看但下大雪了,好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