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與鳴

    如果香港電影一直固步自封,金像獎是真的很有可能會死的,不用加雙引號。

    其實現在的香港電影,像極了清朝末年,明明屬於他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卻依然有一種迷之優越感。

    不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港片橫掃東南亞,是香港的名片之一。

    但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香港電影就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一落千丈,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大不如前。

    之後雖然不乏《無間道》、《少林足球》這樣的佳作,但屬於港片的時代,確實已經是大江東去。

    尤其在金像獎強調了“港片”這個概念後,本來就江河日下的香港電影,雖然每年依然能有數量不少,質量也不差的電影角逐金像獎。

    然而,在整個華語電影中,港片已經做不到一樹梨花壓海棠了。

    每年拿獎的,翻來覆去就那些人,偶有新人出現,也很難接前輩們的棒。

    所以,都不需要說什麼長此以往這類話了,如果金像獎不做順應時代的改革,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也許10年,也許更短),金像獎就會作繭自縛並最終因此而死。

  • 2 # 理想受限青年

    以前還不覺得,今年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映襯下,才感覺到金像獎已經不行了。

    要不是我主動去網上搜索香港金像獎,我還真不知道今年的這個獎已經舉行了頒獎禮,併發完了所有的獎。

    無論從資歷上還是份量上,已經走過38個年頭的香港金像獎,都能把小北影甩出幾條街。

    曾經每年的香港金像獎可是華人電影圈的一大盛事,影星上臺的每一句話都能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作為與內地金雞、臺灣金馬並列的三大電影獎項,香港金像獎如今淪落到如此境地,不禁讓人唏噓。

    雖然去年的《無雙》大放異彩,但也挽救不了整個香港影壇的衰落。

    對內地觀眾來說,特別是80、90後一代,香港電影對我們的影響極深,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當年正是香港電影餵養了我們這一整代年輕人的精神生活。

    我們對香港電影如數家珍,從成龍的功夫片,到發哥的黑幫片,再到星爺的喜劇片,甚至還有王晶的三級片……香港電影曾經的輝煌似乎再也難以重現,過去的榮光一去不回了。

    香港只有740萬人口,在票房和產量都極具萎縮的現狀下,香港電影的唯一出路就是開放資本和市場,讓內地資本參與進來,讓內地優秀影片能參與到香港金像獎的評選中,以此來促進相互間的學習與交流。

    但令人遺憾的是,香港金像獎對內地影片選擇了拒絕,以保護“港味電影”不被商業與市場衝擊為理由。

    我覺得香港金像獎應該像臺灣金馬獎學習,金馬獎自從對大陸影片開放後,雖然每屆都會因被大陸搶走了太多獎而憤憤不平,時不時還給你整出些么蛾子。

    但客觀來說,金馬獎還是比較包容的,對臺灣電影的未來發展是有利的,相比之下,金像獎就顯得格局太小了。

    香港電影圈的自我封閉,造成大量香港優秀電影人的逃離,他們紛紛選擇北上。

    於是我們在北影上,看到了陳可辛導演的《李娜》,劉偉強導演的《中國機長》,香港女星劉嘉玲也成為了北影的專業評委。

    在今年金像獎頒獎的當天,獲得影帝的黃秋生,在談到自己的電影《淪落人》時,他說“他很孤獨,拍完《淪落人》到現在都還沒有拿到一分錢。”

    他也說過這樣的氣話,“如果有機會走,留在這裡也沒有什麼意思。”

  • 3 # 難得佛系

    與其說是沒落,不如說是回到本來的位置上,金像獎之所以有以前的輝煌,是因為很多人認為它代表了華語電影的巔峰(當然在某一個時段內也確實是),但是隨著內地電影的崛起,隨著《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到今年的《流浪地球》上映內地電影一再開創華語電影的歷史,本就市場狹小無發供應龐大電影工業需求的香港當然要回到歷史本來的位置上,而相對的市場龐大整個華語世界的中心內地(當然這麼比是很不公平的,但是既然你問了嘛)的電影節自然才能代表華語電影的巔峰。

  • 4 # 薯片愛八卦

    所謂金像獎,亦不過是香港人自己造出來模仿奧斯卡金像獎的一場秀罷了,近些年越來越水,這些就不再敘述了。只能說,時日不多了。

  • 5 # 看一點

    現在的香港電影比較有名的還是老一輩,新一輩沒有什麼代表作。即使這樣香港人拍電影也是不敢用新一輩,用了新一輩口碑不好!所以新一輩沒有發揮的機會。再這樣下去等老一輩演不動了,新一輩上場,觀眾可能會接受不了。但是一切東西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中間可能會“涼”一段時間,但是相信後來會變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鈴蘭花可以水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