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海洋底 部的地球物 理場的性質及其變化特徵,繪製成不同比例尺的海圖和專題海圖。
海洋測繪大致可分3個階段:①20世紀30~50年代中期,開始對海洋進行地球物理測量,包括海洋地震測量、海洋重力測量等。這階段利用迴聲探測資料繪製海底地形圖,揭示了海洋底部的地形地貌;利用雙折射地震法獲取大洋地殼的各種地球物理性質,證明大洋地殼與大陸地殼有顯著的差異。②1957~1970年,實施了國際地球物理年(1957~1958)、國際印度洋考察(1959~1965)、上地幔計劃(1962~1970)等國際科學考察活動,發現了大洋中條帶磁異常,為海底擴張說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揭示了大洋地殼向大陸地殼下面俯衝的現象,觀測了島弧海溝系地震震源機制。③70年代以後,廣泛應用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于海洋測繪中。
測量方法主要包括海洋地震測量、海洋重力測量、海洋磁力測量、海底熱流測量、海洋電法測量和海洋放射性測量。因海洋水體存在,須用海洋調查船和專門的測量儀器進行快速的連續觀測,一船多用,綜合考察。基本測量方式包括:①路線測量。即剖面測量。瞭解海區的地質構造和地球物理場基本特徵。②面積測量。按任務定的成圖比例尺,佈置一定距離的測線網。比例尺越大,測網密度愈密。在海洋調查中,廣泛採用無線電定位系統和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測量海洋底 部的地球物 理場的性質及其變化特徵,繪製成不同比例尺的海圖和專題海圖。
海洋測繪大致可分3個階段:①20世紀30~50年代中期,開始對海洋進行地球物理測量,包括海洋地震測量、海洋重力測量等。這階段利用迴聲探測資料繪製海底地形圖,揭示了海洋底部的地形地貌;利用雙折射地震法獲取大洋地殼的各種地球物理性質,證明大洋地殼與大陸地殼有顯著的差異。②1957~1970年,實施了國際地球物理年(1957~1958)、國際印度洋考察(1959~1965)、上地幔計劃(1962~1970)等國際科學考察活動,發現了大洋中條帶磁異常,為海底擴張說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揭示了大洋地殼向大陸地殼下面俯衝的現象,觀測了島弧海溝系地震震源機制。③70年代以後,廣泛應用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于海洋測繪中。
測量方法主要包括海洋地震測量、海洋重力測量、海洋磁力測量、海底熱流測量、海洋電法測量和海洋放射性測量。因海洋水體存在,須用海洋調查船和專門的測量儀器進行快速的連續觀測,一船多用,綜合考察。基本測量方式包括:①路線測量。即剖面測量。瞭解海區的地質構造和地球物理場基本特徵。②面積測量。按任務定的成圖比例尺,佈置一定距離的測線網。比例尺越大,測網密度愈密。在海洋調查中,廣泛採用無線電定位系統和衛星導航定位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