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刻舟求劍嘛。
從古到今,社會文化是處於不斷變化之中的,千年之後的人們看千年之前,往往會把自己的認識帶入到哪個時代中去,於是一些錯誤的理解就層出不窮了。
我們現在的很多觀念,實質上都是宋代以後伴隨著儒學的中興構建起來的。唐代的社會風氣、文人心理,離我們已然是隔了好幾層了。
比如,韓愈被稱為“利祿之徒”,就是宋人的手筆。我來給大家圍觀幾條宋人語錄:
蘇軾:“退之示兒,所言皆利祿事。至老杜則不然,皆事聖賢事也。”
這明顯是用宋儒道德觀來衡量唐人了。
而且有趣的是,這些言論,統統出自仁宗朝之後,仁宗之前,是沒有什麼批判韓愈“利祿之徒”的說辭的。
甚至在宋初,韓愈還曾被當成是文化偶像抬出來過。
我們再來圍觀兩條相關證明:
《新唐書》:“(韓愈)無牴牾聖人者……其排佛之功,可齊孟軻……(文章)卓然樹立,成一家言……學者仰之為泰山北斗。”
請注意,宋初陳堯佐活著的時候,社會上修韓愈的祠堂可是與修孔廟並列的“風潮”。而仁宗朝的《新唐書》中,韓愈的功勞可是與孟子看齊,被士林仰為泰山北斗的。
所以,宋人自己也打架的。而且很明顯的是,以仁宗朝為節點,之前並沒有什麼批判韓愈缺點的人,而在這之後,韓愈被迅速從神壇上拖了下來,打上了“利祿之徒”的烙印。在儒門的地位,也伴隨著缺點的放大,從可齊孟軻的聖人變成了有功於聖教的文士形象。
這裡頭,折射出了宋代格外重視道德的價值觀。這背後則是朝廷對於儒學的改造,與擴大後的科舉士人群體的自我構建。他們開始復興儒學的時候,韓愈作為排佛者,作為古文運動的發起人,被抬到了高位,而當這一程序構建成型的時候,韓愈就不夠用了,於是迅速被拋棄,在這之後,宋人選擇的新文統是——杜甫。
這些都與韓愈無關,韓愈就是韓愈而已,他是一個唐人,並不為後人負責。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人物又何嘗不是?
不要刻舟求劍嘛。
從古到今,社會文化是處於不斷變化之中的,千年之後的人們看千年之前,往往會把自己的認識帶入到哪個時代中去,於是一些錯誤的理解就層出不窮了。
我們現在的很多觀念,實質上都是宋代以後伴隨著儒學的中興構建起來的。唐代的社會風氣、文人心理,離我們已然是隔了好幾層了。
比如,韓愈被稱為“利祿之徒”,就是宋人的手筆。我來給大家圍觀幾條宋人語錄:
蘇軾:“退之示兒,所言皆利祿事。至老杜則不然,皆事聖賢事也。”
程頤:“學本是修德,有德然後有言,退之卻倒學了。” 朱熹:“(韓愈)皆說得好,只是不曾向裡面省察,不肯就身上細密做功夫。”這明顯是用宋儒道德觀來衡量唐人了。
而且有趣的是,這些言論,統統出自仁宗朝之後,仁宗之前,是沒有什麼批判韓愈“利祿之徒”的說辭的。
甚至在宋初,韓愈還曾被當成是文化偶像抬出來過。
我們再來圍觀兩條相關證明:
《宋史·陳堯佐傳》:“修孔子廟,作韓吏部祠,以風示潮人。”《新唐書》:“(韓愈)無牴牾聖人者……其排佛之功,可齊孟軻……(文章)卓然樹立,成一家言……學者仰之為泰山北斗。”
請注意,宋初陳堯佐活著的時候,社會上修韓愈的祠堂可是與修孔廟並列的“風潮”。而仁宗朝的《新唐書》中,韓愈的功勞可是與孟子看齊,被士林仰為泰山北斗的。
所以,宋人自己也打架的。而且很明顯的是,以仁宗朝為節點,之前並沒有什麼批判韓愈缺點的人,而在這之後,韓愈被迅速從神壇上拖了下來,打上了“利祿之徒”的烙印。在儒門的地位,也伴隨著缺點的放大,從可齊孟軻的聖人變成了有功於聖教的文士形象。
這裡頭,折射出了宋代格外重視道德的價值觀。這背後則是朝廷對於儒學的改造,與擴大後的科舉士人群體的自我構建。他們開始復興儒學的時候,韓愈作為排佛者,作為古文運動的發起人,被抬到了高位,而當這一程序構建成型的時候,韓愈就不夠用了,於是迅速被拋棄,在這之後,宋人選擇的新文統是——杜甫。
這些都與韓愈無關,韓愈就是韓愈而已,他是一個唐人,並不為後人負責。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人物又何嘗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