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恭眭

    郭德綱說過,要遠離那些勸你大度的人。

    話糙理不糙,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

    在我青春期的時候,我和我媽的關係一度惡化到我想離世。

    在中國,很多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包括我的父母,而文化水平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水平。在孩子敏感的青春期,這類父母只會一味地責怪孩子的不懂事,從不去真正瞭解孩子的內心,這是導致矛盾的最大原因吧。

    我青春期時,父母經常吵架打架,讓我很討厭回家,覺得自己很可憐,剛上高中壓力大成績不是很好,就不想讀書。

    我找我媽聊,我媽就哭著和我說她有多麼不容易,為什麼我這麼不懂事,說她活著沒意思。

    我聽了也哭了,我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我的父母活得這麼辛苦,為什麼我要活著?想著是不是我死了大家就都解脫了。

    但我沒死,可能沒勇氣吧。

    後來我慢慢調整過來了,也上了大學。為了逃離這個讓我壓抑的家庭環境,我選擇了很遠的學校,我就是不想回家。

    但是一個人在他鄉,慢慢體會到了一個人在異地的孤獨和無助,節假日同學們都回家了,我就也想我媽做的飯菜了。

    慢慢地我也開始理解我媽,她確實是為我好,可能她的方式是不對的,但是我知道她是愛我的。

    我無法改變她“給愛”的方式,那我儘量順著她不去忤逆她讓她傷心,因為那樣只會兩敗俱傷,為什麼要讓愛我們的人受傷?我情願這之間存在一些謊言和欺騙,如果能讓雙方都不受傷的話。

    有時候我還是會受不了我媽強烈的“控制”,以愛的名義實施的“控制”,我會和她爭吵,爭吵過後兩個人都很難過。我發現我媽漸漸變老了,她的頭髮白了很多,人也消瘦了,我就想著下次還是不要和她吵了。

    我媽和我哥的矛盾更深,我哥可能是男孩子,沒有我的心思細膩,他不太會體諒我媽,他和我媽的矛盾處理方式就是爭吵後躲避,不回家。

    我哥最近失業在家,然後經常和朋友出去玩,我媽就會罵他不懂事什麼的。

    其實我哥壓力也很大,但是在家裡我媽就會說個不停,不是平常的嘮叨,是很大聲地那種責備。所以我哥才經常出去找那些朋友吧。

    我經常勸我媽想開點,不用掛念那麼多。

    我媽說等我有了孩子就會明白了,不掛念是不可能的。

    我說我會掛念,但是我絕不會干涉太多,每個人有自己的命運。

    我突然明白了一點,我媽和我不一樣,她沒受過教育,她有自己表達愛的方式,儘管這種愛可能會讓我們喘不過氣來。

    我和我媽說你不要老是說我哥,有些東西說過一遍就夠了,不用車軲轆話來回說,應該給他一些信任和作為家人的安慰與支援。

    但是我媽完全聽不進去,固執地認為我哥就是個不顧家不懂事的傻子,說他有什麼壓力天天在外面野。

    這是一個死迴圈,我根本扭轉不了我媽的思想,她不會理解我哥的壓力只會責備他,我哥也就不會體諒我媽,只想逃避。

    我哥曾經試圖和我媽敞開心扉,但是我媽說他說的是“傻話痴話”。這就是沒受過教育的父母的悲哀。

    這類父母小時候家裡兄弟姐妹眾多,我媽就有六個兄弟姐妹。孩子多,父母也顧不過來,我媽她大概也沒體會過什麼父愛母愛吧,所以她才不懂得怎麼愛我們,只是一味地自以為是地“愛”我們。

    有時候想想親情到底是一種無法割斷的情誼,還是一種無法逃避的負擔?

    說什麼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偉大的,這句話其實是道德綁架。

    村上春樹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不用經過任何學習就上崗就覺得很可怕。

    《請回答1988》裡德善的爸爸和她道歉說,爸爸不是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有些事也會做得不對,讓女兒受委屈了。然後德善原諒了爸爸。

    電視劇畢竟是電視劇,現實生活中有多少父母能有這樣的覺悟呢。

    而作為子女可能真正要等自己為人父母才會真正體諒自己的父母吧。

    親情如此,友情、愛情也是如此,每個人的經歷都不同,空口白牙地勸別人想開點的人,ta可能並不是真的關心你。

    就好比朋友親人過世,我們都會客套地說句“節哀”,即使我們明知道對方很傷心。

    所以,讓你想開點的人會有很多,真正一言不發陪伴你的人才是最關心你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盆栽金桔樹幹枯萎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