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熊娃大變身
-
2 # 蒙氏育娃
這個問題比較有水平。贊一個。
孩子的社交要從兩方面考慮:孩子的發展情況,父母和老師的作用。
1、孩子的發展情況。
孩子2歲左右開始發展自我感,這個時候基本不會找小朋友玩,即使把幾個孩子放在,他們也不會一起玩,一定是各玩各的,甚至搶玩具。
孩子在3歲左右開始發展協作能力,這個時候,孩子才會開始和其他孩子玩。
6歲左右開始有強烈的朋友需求,這個時候他們會主動交朋友。
2、父母的作用。
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位,社會的關係其實就是兩性的關係,孩子對兩性關係的印象來自於家庭。因此,孩子在社會上能否有好的兩性關係,與家庭的環境密切相關。
媽媽在孩子的兩性關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為媽媽是幼兒最親密的人。媽媽需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導到爸爸身上,然後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導到小朋友身上,幫助孩子加入到群體中。
3、老師的作用。
現在三歲的孩子都要上幼兒園,那孩子的很大一部分教育職責就放在了幼兒園。三歲的孩子剛開始懂得別人會有需求,還無法理解別人的需求,還不能清晰的表達自己的需求,也不能有效的加入到遊戲中,這些都需要老師的細心教導。
孩子的社交能力必須從家庭入手,然後由老師擴充套件孩子的能力。家庭在孩子三歲前佔據著重要作用,和睦的家庭關係為孩子的社交能力奠定基礎,老師的細心教導也不可或缺。
嬰幼兒關係發展的基本趨勢是從從簡單到複雜、從低階到高階、從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父母不要急於求成,應順應孩子本身成長規律的發展趨勢來慢慢引導。
0~2歲的兒童以單獨活動為主,同伴交往較少。
3歲以上的兒童逐漸從旁觀遊戲、單獨遊戲過渡到陪自己一起玩和與陪別人一起玩中與同伴關係發展的穩定期。
另外,父母與孩子的交往方式也影響嬰兒與外界的其他人交往的方式,父母應多和孩子的互動,給嬰兒安全感和溫暖感。
0歲開始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一、為孩子創造機會,多接觸一些同齡夥伴,激發嬰兒對同伴的興趣。
經常帶孩子去公園玩,孩子看到和自己同齡的人一般都會主動上前去和小朋友握手溝通的。
二、鼓勵孩子與同伴交往,引導孩子關注同伴
有些孩子見到大人和害怕或者陌生感特別強,但是遇到小朋友卻不會有這種感覺,因此家長們需要經常給孩子介紹其他成年人,開始孩子可能會牴觸,慢慢的就會適應。
三、父母應著重培養孩子的同伴交往技能,並引導孩子妥善處理同伴矛盾
有機會遇到小朋友的時候,就想辦法讓孩子們之間做互動遊戲,增加孩子與其他人相處的適應能力。
四、父母應著重採用認知訓練法來培養孩子同伴交往的技能。
如:可以結合畫報、小人書來講述諸如交朋友、參與、合作、競爭、衝突等人際問題情境,引導幼兒理解情境、弄清問題,引導他們自已想出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家長給予適當的補充和修正。
正確對待幼兒與同伴的衝突,既不要簡單粗暴地責備孩子,也不應教導孩子去報復對方。父母可以先讓孩子嘗試著自己解決同伴間的衝突,然後根據孩子的表現,提出適當的建議。例如,有的幼兒常常用身體暴力,如拳打腳踢等來解決問題,有的幼兒碰到問題只會一味退讓,不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這時,父母就應及時干預,教給孩子正確的處理辦法。
五、父母應著重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幫助他體驗合作後的快樂情緒。
如:組織自己的孩子和鄰居家的孩子們玩“多米諾骨牌”遊戲,這個小遊戲可使孩子們都參與進來,一起合作。儘管小朋友們都很小心,但還是可能把骨牌碰倒。如果骨牌被碰倒,父母應引導小朋友們想辦法,號召大家重新搭,吸取上一次的教訓。
這類遊戲可提高孩子們與同伴溝通、協調的能力,讓每位孩子都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展現自己的能力,在遊戲中促進他們與同伴建立和諧的關係,培養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其實,站成立的角度理解社交行為,就是擁有共情心,溝通能力強,懂得尊重謙讓,能忍能讓,能進能退的心胸,不僅包括語言表達能力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還包括在任何情況都恰當使用語言形式進行交際的知識體系的理解和掌握。是一個比較寬泛的綜合能力的體現,涉及到的知識面廣,如果父母有意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就需要多讓孩子去嘗試各種各樣的興趣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