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艾先強
-
2 # 抱香樓主
這裡提到的是兩個不太有名的初唐詩人,一個叫做王績,一個叫做崔善為。他們兩個曾經同朝為官,都歷經了兩個朝代。這裡說的是隋朝末年一直到唐朝初年,這是兩個王朝的興替。
王績,字無功,自號東皋子,五斗先生。祖籍祁縣,後遷到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唐朝詩人。王績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王績一生仕途坎坷,無論在隋朝還是初唐,都不被重用,後來棄官隱居於故鄉東皋村。
崔善為,貝州武城人。他精通曆算,開始出仕在隋朝,調任文林郎,後來略有升遷。唐高祖李淵當時任太守,崔善為受到禮遇,後來曾經密勸高祖舉起義旗。李淵起兵後,任用為大將軍府司戶參軍,受封青河縣公。武德二年,被提拔為尚書左丞,以清廉明察而聞名。貞觀初年,任陝州刺史,後任大理寺、司農寺二卿。因與少卿不和獲罪,外任秦州刺史,後去世,追贈刑部尚書,諡號忠。
從這裡可以看出,王績和崔善為兩個人雖然同朝為官,但是仕途曲直卻是大不相同。在隋朝末年,兩個人都曾受到宰相楊素的賞識,可以說都是前途光明。但是,隋朝短命,他們從此就踏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當時正是亂世出英雄的時代,野史中有十八路反王的說法,有沒有這麼多,筆者不知道。但確定無疑的是,那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幾乎所有的讀書人和出仕為官的,都面臨著選邊站的問題。崔善為選擇了李淵,所以成為了開國的功臣。而王績選擇了竇建德,最後兵敗,所以不怎麼受到唐朝統治者的待見,只給了一個“門下省待詔”。
王績這個人,好像在歷史上沒什麼名氣。但是他的哥哥王通卻大大有名,是隋末的大儒。而王通的孫子更是有名,是名列“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王績這個人卻很懶散,又極愛酒。隋煬帝繼位後,王績任秘書省正字。當時朝廷的法紀比較嚴明,他常因日常飲酒而被上級指責。於是就請求下派,到揚州六合縣任縣丞。依舊因為好酒誤事而被領導批評。當時天下動亂,他就索性辭職回家。初唐的時候,他的待詔一做就是八年,按照門下省例,每天供給好酒三升。他的弟弟王靜問他:“待詔快樂否?”他回答道:“待詔俸祿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使人留戀。”待中陳叔達聽到後,把酒由三升加為一斗,當時人稱王績為“斗酒學士”。後來再次辭官歸隱,造酒、飲酒,不問世事。又一次,他忽然想起了舊時同朝為官的朋友,於是就寫了一首《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
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
唐·王績
野人迷節候,端坐隔塵埃。
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
映巖千段發,臨浦萬株開。
香氣徒盈把,無人送酒來。
他是說,在這九九重陽之際,遍地黃花,可是我卻是一個人欣賞。過去的朋友都去了哪裡?也無人給我送酒過來。
崔善為答詩是這樣的:
答王無功九日
唐·崔善為
秋來菊花氣,深山客重尋。
露葉疑涵玉,風花似散金。
摘來還泛酒,獨坐即徐斟。
王弘貪自醉,無復覓楊林。
崔善為回答王績,我也曾經在重陽的時候出遊,欣賞過菊花的清雅。也曾經像你那樣,採來菊花泛酒而自酌。其實並不是我忘了你,而是你自己貪杯誤事,錯過了和你喝酒聊天的機會。
至於王績和崔善為之間的關係,大約是一種非常熟悉的同事關係。兩個人的人生際遇不同,所以也不太可能成為好朋友。這裡的判斷依據有兩點,首先是,在隋末唐初的時候,大家都在擇木而棲。但是兩個人卻選擇了不同的陣營,如果是好朋友,很可能會互相通氣。第二,從史書上,找不到關於兩個人的任何交集,只不過有這兩首詩存在,才說明他們之間有這樣一種詩書往來的情分。
回覆列表
歷史這個東西吧
最大的特點是沒有辦法重現
比如
我現在問你
寫上一行的時候
在下是怎麼想的
所以歷史學家有意思
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
他可以在一定的證據中
按照自己的解讀進行歷史的講述和表達
而同時
歷史學家
有時候也被罵
如有粗人曾這樣說過
研究歷史的那些人
恐怕很多是有病吧
親愛的讀者
不是我在噴歷史
而是表達下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