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廢柴新視野

    在二戰時期,我軍的抗戰是非常的艱苦的,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只能用野菜和粗糧來填飽肚子,並且野菜和粗糧也不是頓頓都會有的,然而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士兵竟然可以頓頓吃的牛肉罐頭。但是日軍的罐頭竟然能讓吃慣了苦的軍隊覺得難以下嚥,我們又不由得想到,這牛肉罐頭究竟是難吃到了什麼地步?

  • 2 # 圍爐煮酒話春秋

    罐頭在二戰時期算是比較流行的軍用食品了,因為容易儲存,方便攜帶,可以生吃也可加熱食用,對於急行軍或者隱蔽作戰來說,是一個理想的選擇。

    其實在二戰開始之前,日本也不是很富裕,但是日本在軍國思想興起之後,開始舉國支援軍隊的建設,很多資金都投入到軍事用途上,圍繞著軍隊的各種企業也就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而日本的罐頭企業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發展起來的。

    在日本軍隊,其實沒有什麼官兵同樂這種說法的,軍官和士兵的待遇差別很大。軍官可以單獨住,可以吃肉喝酒,有時候還有女人。但是日本士兵就稍微苦一點了,吃得一般,罐頭是戰時吃得比較多的食品。

    題中說到牛肉罐頭連豬食都不如,其實這個說法得分階段。在二戰初期和中期,由於日本搶奪的資源多,日本國內製作的牛肉罐頭還是很不錯的,肉多菜少,雖然談不上多好吃,但是營養還是很高的,吃了有力氣打仗。

    什麼是“假牛肉罐頭”?其實就是因為日本國內牛肉供應出現問題,一些企業就把很多口感類似牛肉的食物和真的牛肉混合在一起做成罐頭給士兵吃。雖然士兵不至於捱餓,但是營養價值就要低多了,士兵吃了體力往往跟不上,就造成戰鬥力下滑。而且這種罐頭的味道很差,跟豬食確實差不多。

    到了二戰快結束的時候,日軍的物資供應就更差了,連假牛肉罐頭都沒有,只能吃一些鹹菜、乾菜和乾糧之類的,將就著配一點調味料,然後煮著吃,那味道也不怎麼樣,但是我覺得應該比假牛肉罐頭要好一點,但是營養更差一點。

  • 3 # 雜學家大文豪

    在說二戰日軍的伙食之前,必須先簡單瞭解一下相關的歷史背景,這樣才能充分理解這個問題。

    日軍的伙食變化大概可以分為三個歷史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幕府時代至甲午中日戰爭前後。第二個階段是甲午中日戰爭後至二戰早期。第三個階段是二戰中後期到二戰結束。

    到了1938年,根據日本陸軍釋出的《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此時的日本軍隊至少在紙面上規定了,每個士兵每天至少享有精米660g,精麥210g,蔬菜600g,鮮肉210g,味增75g,食鹽5g等等。但實際上對普通士兵根本無法按照這個標準進行保證。而上層軍官則可以享用超出標準之外的伙食,幾乎是頓頓小灶。

    進入第三階段,隨著日軍開闢的戰場越來越多,同時與其重要的物資供應國美國交惡,日軍的伙食情況急轉直下。配給的非肉類食品大大減少,本來頗受士兵喜愛的“純牛肉罐頭”也變成了“牛雜罐頭”,“爛牛雜罐頭”,“蔬菜罐頭”,“不明物質”,最後乾脆取消。

    至於所謂“豬食”之說,指的其實是戰爭後期,日本國力無以為繼,國內相關產業沒有充足的正常食材,但同時又必須滿足軍部對於後勤供應的要求,所以才不得不使用各種難以言喻的“無毒物質”製造的一批粗製濫造的垃圾罐頭。這些罐頭儘管打著“牛肉罐頭”的名號,但實際上跟牛肉一點關係都沒有。許多士兵寧可吃又冷又硬的乾糧,也不會去開啟這些聞著就和糞便一樣的“牛肉罐頭”。

  • 4 # 田子長

    何不食肉糜?

    1938年4月15日,日本陸軍釋出了《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日本政府根據一年的作戰經驗,擬定了未來日軍的伙食標準。這個標準大致是:精米660克、精麥210克、鮮肉210克、蔬菜600克、澤庵60克、醬油0.08升、味增75克、鹽5克、砂糖20克、茶葉3克、清酒0.4升或者甜食120克、香菸20支。日軍的伙食標準是相當高的,一天大致進食量在3斤半左右,而且葷素搭配十分豐盛。

    但實際上,理想很豐滿,而現實很骨感。

    以上這些頂多在戰爭初期能夠實現。

    能實現的理由有三點:

    第一點是日本很清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

    第二點是日本作為侵略者,也很清楚自己或許吃了中國食物就會被毒死的道理。

    最重要的一點是,日本覺得打垮中國很輕鬆,僅需三個月就能拿下。

    但後續發展讓日本兵不禁感嘆,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也太他瞄大了

    實際中,以上所有統統沒有實現。

    隨著戰爭的繼續,從1940年左右,日本軍本部就下達命令:“凡在中國作戰的部隊,伙食一律自給。”很明顯,中國的幅員遼闊是國土面積僅有東三省一半的日本無法想象的。

    而很快,這份壓力就會毫無保留的壓在身臨一線的每一位日本兵身上。幾乎戰場上的每個日本指揮官都會很嚴肅的告訴下屬:“戰爭是很殘酷的,大家要做好吃苦的準備,時刻準備為天皇陛下盡忠。”

    納尼?說好的花姑娘呢。

    這些日本兵為了果腹。做了許多罄竹難書的惡事。

    然而,當日據區被搜刮一空時咋辦?

    沒辦法?創造辦法也要吃飯,不吃就餓死了。

    在抗日後期,河北地區抗日記錄記載,日本兵把自己的武器賣掉,只為了換幾袋大米。而且這個交易的物件還不是別人,正是他們在戰場上的對手-中國軍民。

    在太平洋海島上的日本士兵同樣遇到了饑荒的困擾。在美中國人的戰史很清晰地記錄了。這些日本兵解決飢餓的方法,竟然還有吃人的選項。美國大兵的屍體時常就找不到了,等打下日本人的據點一看,大鍋裡熬的全是人體組織。看起來都頭皮發麻。

    總之,二戰時期,日本吃“牛肉罐頭”還覺得不好吃。並不是覺得“老百姓吃不起飯,咋還不喝點肉糜那種情況。”而是伙食確確實實連豬食都不如。不餓死就不錯了。還想吃好的,想什麼呢。

  • 5 # 歷史小地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很多國家都參與作戰,雖然在對二戰進行點評的過程中都會將武器裝備作為主要的研究物件,當然打仗時武器裝備對於勝負有著關鍵性的影響,但其實影響作戰的因素還有很多,其中就包括了士兵的伙食質量。士兵每日的伙食供應其實十分關鍵,試想一下,士兵在作戰之前如果飢腸轆轆,那麼上戰場也無法發揮真正的實力,這樣就會大大削弱戰鬥力,有好的伙食供應對於士兵來說也是一種犒賞,畢竟在二戰時期,參加戰鬥的士兵每天的休閒時光十分有限,飲食就顯得更加重要了,但是一直都對外聲稱是強國的日本,在二戰期間卻被自己的士兵吐槽,他們認為每天的伙食還不如豬食。

    在作戰初期,日軍的伙食其實被認為是比較好的,但是這種“好”似乎有些以偏概全的意味,真實的情況是,在日本軍隊中,高階軍官每天的伙食都很硬,而且基本上都有肉食,口味也不錯。但是對於普通的士兵來說,他們的伙食質量就不盡人意了,雖然他們當時有牛肉罐頭吃,但是這些牛肉罐頭中並不是只有牛肉,而且湯所佔的比例更大,在牛肉罐頭中還摻雜了很多蔬菜,所以一餐能吃到的肉食十分有限。當時日軍的牛肉罐頭在吃的時候比較方便,只需要將罐頭加熱就可以直接連湯帶菜一起吃,所以在開始階段士兵對這些牛肉罐頭還是比較滿意的。

    但是隨著戰事的推進,牛肉罐頭的品質也開始下降,這些牛肉罐頭中還會摻雜雜糧,有的甚至直接用牛血代替,這樣的牛肉罐頭十分難吃,所以即便是餓著肚子的日本士兵也感覺難以下嚥,自然是不如豬食。其實日軍在作戰期間經常以罐頭作為主要的供給,而且還曾經採用過美國進口牛肉罐頭,但是因為日軍對於口味比較挑剔,所以漸漸的開始採用日本產的牛肉罐頭來供應,當時一個罐頭就可以滿足一個士兵一天所需要的肉食供給,但是打仗是很耗費成本的,參戰時間越長,也意味著物資供應更加容易出現短缺的問題。

    所以後來日軍在參戰的過程中已經漸漸無力支撐,當時有經濟學家也對日軍進行了分析,並預言了日軍二戰後期的無力支撐情況,這也是日軍伙食變差的主要原因。

  • 6 # 桌面戰爭兵棋

    二戰日軍的罐頭

    在眾多抗戰劇中,日軍的罐頭都是我軍要繳獲的重要物資,然而這些罐頭的味道到底如何,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這個話題。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保障是保證軍隊戰鬥力的重要一環,不得不說二戰中日軍這方面做的確實不錯。由於肉類和魚類等高蛋白食物容易腐敗變質,於是日軍把這些食物全部煮熟做成燉菜,然後裝到罐頭中真空儲存,就可以進行長距離運輸到前線,而士兵們也非常容易進行加熱。

    日本陸軍的伙食其實很差

    日本是一個島國,因此日軍的罐頭以魚肉和豬肉為主,牛肉罐頭較少,且日軍的牛肉罐頭也不全是牛肉,而是牛肉加上其他食物製成的燉菜,但即使這樣也比當時的中國軍隊要強出太多。

    然而隨著戰爭的持續,日本國小力弱的缺點被過長的戰線所放大,在戰略相持階段,日軍作戰最多隻能帶4、5天的食物,其他的必須通過搶奪平民百姓的食物來補充,中國的老百姓深受其苦。

    後期日軍主要以劫掠老百姓來保證後勤

    然而隨著日本在東南亞節節敗退,能夠為日本輸血的海上運輸線也完全被美軍切斷,日本的戰爭物資逐漸供應不上,這樣一來更加加速了日軍的崩潰。此時的日軍早已供應不上戰爭初期的那種牛肉罐頭了,取而代之的是將豆皮、麥麩等各種雜糧浸泡在牛血之中,然後再煮成的食物,這種食物吃起來不僅口感全無,也沒有什麼營養成分,這種偷工減料的行為引起了日軍基層士兵的不滿,對這種罐頭也是深惡痛絕,稱其連豬食都不如。

    對於我軍來說日軍的罐頭仍是美味

    就在基層士兵捱餓的時候,日本的軍官卻能享受不平等的待遇,依然能享受非常好的伙食供應,甚至還有西餐、咖啡、水果等等。特別是在東北研究生化武器的731部隊,直到日本投降之前,依然能享受大魚大肉的生活,而這些食物大部分正是從中國百姓手中搶走的。

  • 7 # 御史館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在人的身體當中,所提供的能量是相當多的,而作為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士兵們,自然也少不了這方面的供應。古人都經常將糧草供應作為自己行軍打仗的第1步,可見吃這方面對於士兵的體能補充來說,有多麼重要。

    早在日軍與我軍對戰之時,日軍所吃的牛肉罐頭,雖然在大多數的電視劇上描繪的較為美味,然而日本士兵本人卻說連豬食都不如,這到底又是為什麼呢?

    日本人的飲食習慣,與中國向來有一定的差距,中國向來是以味道鮮美和現做現吃的這種美食為主,而日本則是一涉私政類偏向於海鮮方向的食物作為自己的主要食材依賴,是因為日本靠海,二來是因為這些食材相對較為低廉,製作起來比較容易,而在早期罐頭髮明以後,在迅速的運用到了戰場之上。他們將士兵的食品罐頭的消毒封存,只要士兵在長期奔襲過程之中,也能夠進行營養補充,而且不會發生變質。

    由於美國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相對較強,所以美國在工業生產罐頭之時,更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它通過將肉類菜類和餅乾,以及糖果全部封裝在一個罐頭裡,形成了最具有營養搭配價值,和最好吃的早期美味罐頭。這種做罐頭方式也被日本人所模仿,因此日本人也想打造屬於自己本土化的罐頭,他們通過儲存關東煮將牛肉和菜煮在一起,壓縮到罐頭裡面。

    這種方式提供的食物雖然不夠均勻營養,但是也能夠給士兵一定的體力補充。因此在早期也十分的受歡迎,而且當時的日軍由於其經濟相對較為發達,所以能夠在裡面裝上一大塊牛肉,因此這種生活水平也還算過得去。

    但是日本由於長期征戰,資源就受到了限制,所以在牛肉並不十分充足的情況之下,他們便做出這樣讓士兵厭惡的醜事,直接將這些帶有諸多牛肉的牛肉罐頭給高層,而普通士兵則吃的是一些較為劣質的仿製品。

    這些仿製品有時候並沒有太多的牛肉,甚至在美食配比之上也經常會有以次充好的現象,而吃起來味道也與正經牛肉有著巨大的差距,可以說是味同嚼蠟。這種罐頭,對於中中國人來說,自然也成為了被我們嫌棄的物件,畢竟這種味道不夠鮮美,又硬又冷,還不符合中國飲食習慣的罐頭,對於中中國人來說吃起來,就像甘蔗渣一樣。因此才有了,後來我們在《我的兄弟叫順溜》當中所展現出的,劉司令以為罐頭很好吃拿來當下酒菜,結果發現連吃都吃不下的現象。

    一場戰爭對於國家的消耗是多方面的,而士兵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所需要的最為基礎的條件就是吃飽喝足,畢竟誰也不能夠保證,自己在沒有力氣的情況之下,依舊能夠打勝仗。但日本方面,卻在國際形勢的逼迫之下,只能夠通過更少的供應罐頭,讓前線保持戰鬥,但後來也的確是因為日本的供給告急,所以使得他們的士兵,在後期明顯地展現出,與之前不同的低下的戰鬥力。

    原本肉類就是非常的昂貴,特別是在中國早期甚至連吃樹皮的現象都有發生,可見人在飢餓的時候,的確是非常羨慕日軍有這樣的牛肉罐頭。但日本的牛肉罐頭其實早已經從最開始的牛肉變成了單純的大雜燴罐頭,因此我軍士兵在看到日軍的牛肉罐頭以後,也會不屑一顧,畢竟就算我們用小米加步槍也依舊能夠贏得對方。可見日軍在二戰時期吃的牛肉罐頭,的確算得上是連豬食都不如。

    當然不得不承認,日軍在某些方面的確有著先見之明,只不過國家經濟跟不上,士兵自然也就只能夠吃著這些味道較差,營養較差的罐頭了。不過也能夠看出,每一個國家的飲食習慣有所不同,所以身體承受力也會產生差異,像日軍在這種罐頭的陪伴之下,也依舊能夠堅持下來,可見他們的體質的確較為特殊。

  • 8 # 開著皮卡打坦克

    誰告訴你的,二戰日本窮的要死,不少士兵就是看著軍隊伙食好才來參軍的。

    二戰時期的日本並不比中國有錢,很多家庭實際上連米的沒有吃的和中國的窮苦農民一樣吃的都是雜糧,二戰之前還發生過米騷動,就是一些城市人口為了搶米造成的大規模暴動。有些窮小子就是看著軍隊有米吃就跑去參了軍,那時的日本軍隊之中有一種很流行的病就是腳氣病,不是我們常說的腳臭這種腳氣病是會要命的有時候治好了都會留下終身殘疾。原因就是日本人進軍營就敞開了吃白米飯,因為在他們的記憶之中米是高等食品,所以不吃菜留著肚子光吃米,然後就因為缺乏維生素得了腳氣病,然後就掛了。當時日本發現這個問題之後還禁止過一段時間的米供應改供應麵包(他們覺得歐洲人不得腳氣病是因為吃的麵包),結果引起了士兵的暴動,當時有些軍官自掏腰包買米才沒良成大禍。從這裡大概就能知道日本人沒參軍之前吃的是什麼豬食了,這些人給口白米飯吃就能三跪九叩的感謝天皇了怎麼會怪軍隊吃的是豬食。

    在抗戰爆發之前,日本軍國主義進入鼎盛時期,軍隊的伙食進一步改善,比如為了緩解腳氣病而引進的咖哩飯(咖哩裡能加蔬菜),加上米飯吃的久了也不稀奇了,所以日本士兵也開始接受其他副食。不過這裡要提一下,日本士兵確實有一段時間伙食不好,那就是在新兵營時期,吃的全是殘羹冷炙,但問題是這是因為當時的日本人相信精神力量戰勝一切故意鍛鍊新兵意志,只要進入正規部隊服役伙食馬上就提了上來。雖然後期日本的物資往太平洋傾斜,但侵略中國的日本人依舊能靠搶以戰養戰獲得不錯的伙食,比如抓雞的小鬼子就是當時很多中中國人心中日本兵的標準形象。

    而且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戰爭結束,日本人餓肚子的戰鬥基本上都在太平洋戰場上,但問題在於那是日本人的後勤一塌糊塗物資供應不上去,並不是士兵覺得是豬食不吃。

  • 9 # 世界史圖鑑

    二戰時日軍的後勤補給確實出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當然並不是說日本人在作戰過程當中真的吃豬食。而是日本在發動戰爭以後,後勤問題一直是日本軍隊頭疼的問題。在作戰之前日本軍方曾信誓旦旦的向士兵們保證可以在短時間內佔領整個中國。戰爭很快就會結束,因為在他們看來他們獲得東北三省的速度如此之快,全速進軍侵略整個東亞也不在問題。即便不能做到全部佔領,而將主要經濟區全部收歸囊中也不成問題。到那個時候蔣介石的國民政府自然就會妥協,戰爭結束,整個中國就將是日本的天下。

    日本在各地駐軍,發展生產,很快東亞就可以成為日本的戰略補給重心。日本可以進而稱霸世界或者至少說東半球。日本為了打贏這場戰爭,所付出之巨,可以說是日本在一個正常年代中無法負擔的。為了能夠迅速打贏這場戰爭日本在後勤和保障方面做到最好,將國內的幾乎所有資源都傾注到了戰場上和士兵的身上。但是由於後勤方面並不是日本政府和軍隊直接管理,其中也有日本商人的參與。這就使得前線士兵的後勤補給問題出現了,因為這些商人有很多都大發戰爭財。在最開始日軍的後勤補給和保障,還是可靠的。但是在戰略僵持階段還沒有到來時日本的保障問題就出現了。

    分配到每一個士兵手上的補給開始減少,而且只是一次性發放。之後的軍糧問題,並沒有著落而當時為了國際影響日本軍方,還是禁止士兵搶奪中中國人的食物,如果被告發還會受到嚴懲,在當時日本軍內也實行糧票制度用以約束士兵。其實原本日本的後勤補給保障是可以得到的,但是日本商人開設很多會所在日本行軍途中倒賣軍資,使得食品的價格高於原來的數倍,而士兵在這整個經濟鏈條當中處於最低端。為了在作戰過程當中填飽肚子,只能硬著頭皮購買高昂的糧食和食品。當然,這一時期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由於持續得不到補給,軍隊不可能餓肚子。

    陸陸續續也出現了,搶奪民種糧食以補軍資的情況。其實日本軍隊並非在發動侵略戰爭之初,就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畢竟對於日本官方而言,打下來的土地和人口是要成為其發動更大規模戰爭的後勤保障生產基地的。因為日本想要稱霸東亞,單靠自己國家內部的生產是無法負擔的。但是隨著日本後勤補給不斷出現問題軍隊很難加以約束。再加上戰略相持階段,我軍不斷在其後方進行騷擾。甚至出現了民軍相互配合進攻日本的情況。這才是日本軍方大為惱怒開始在後方進行掃蕩。消除在後方作戰的中國軍隊,還將民眾所有的糧食充足軍資。而隨著搶掠和掃蕩的深入日本普通士兵以及軍方都發現了這是糧食和資源來源的最便捷,最省力的方式。

    此後基本除了日本主力部隊還由政府供給糧草,其他的日本軍隊包括偽軍也都順其自然,通過搶掠保證物資的供應。這一系列事件出現之後在敵軍後方,很多民眾都開始帶著自己的糧食逃跑或者將它們藏起來日本人搜刮不到,便開始進行三光政策。日本人在中國戰場越來越難以搶到糧食軍事秩序很難維持,而日本軍方為了保證前線日本戰鬥力,所以也大量的縱容日本軍隊在被佔領區,各種掃蕩。當然日本當時的軍方政府並沒有完全放棄日本的軍事補給。但是很多普及都是假冒偽劣商品,他們可以讓士兵吃得飽,但是沒有任何營養,甚至難以下嚥,所以日本士兵在之後的作戰當中,即便得到了日本政府的給養,基本上也不會去吃這些所謂的豬食,並且越來越多的日本士兵認為與其靠日本政府的軍事補給還不如自己動手搶來的糧食吃的更放心,更踏實。

  • 10 # 歷史總探長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管是古代戰爭還是近代戰爭,交戰雙方除了拼裝備和戰術外,最重要的就是拼後勤保障。

    哪一方的士兵能夠吃飽喝足,哪一方的士兵打仗的時候就會更加賣力,勝利的天平也就會向哪一方傾斜。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後勤保障一直都比較拮据。

    然而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全面封鎖了日本的經濟,日本國內開始出現糧食危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的規模不斷擴大,需要的糧食供給也越來越多。為了解決糧食的問題,日本向佔領區大量徵收糧食,但是日本從佔領區內只能搶到普通糧食,卻無法獲得足夠多的肉製品。

    到了二戰中後期,美國開始掌握太平洋制海權,日本本土經常遭到美軍的轟炸。由於日本大量青年勞動力都上了戰場,留在家裡的女性也都參與軍工生產,日本國內出現了糧食危機。

    隨著日本國內的牛越來越少,在二戰快要結束的時候,日本後勤部門已經無法為士兵供應真正的牛肉,只能用牛血混到罐頭裡面充當牛肉罐頭。由於牛血混成的牛肉罐頭十分的難吃,很多日本士兵都稱這種罐頭為“豬食”。

    在美軍完成跳島作戰後,留在島嶼上負隅頑抗的日軍連發黴的飯糰子也吃不上,只能靠著吃蜥蜴和老鼠為生,一些人甚至還吃同伴的屍體。在日本天皇宣佈投降之後,那些主動投降進入戰俘營的日本兵才開始吃上一頓飽飯。

    當投降的日本兵離開戰俘營後,等待他們的並不是家人的熱情招待,而是日本戰敗後的大饑荒。日本大饑荒持續了數年之久,這些在戰場上只能吃“豬食”的日本士兵,到了國內卻連“豬食”都吃不上。

    其實相比於二戰時期被日本侵略國家的人民,日本士兵受到的苦只是九牛一毛,這些在佔領區耀武揚威的侵略者,在戰爭後期也嚐到了飢餓的滋味,實在是大快人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會在意男人不是第一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