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螞蟻撼樹
-
2 # 蔓莓愛娛樂
一個人的自卑感是幼小時在家庭裡就開始形成的,所以幼年期的教育非常重要。做父母的可能對子女寄以超過其實際可能的期望值,沒有客觀地觀察並承認子女的天賦條件。沒有培養其實際能力,所以,讓他感到心裡不踏實。加上自身條件影響。往往導致其有了自卑的心理。有幾點可以幫助其改變的方法。 化不利為有利:自卑感既會使人羞怯退縮,也能使人奮發進取。某種意義上,自卑感是走向成功的踏板。發現它,承認它的存在,並設法彌補它,從而達到人生的目標。系列擺脫法:若是自己不能勝任的事,不要立即強制去做,而是先從較容易人手、獲得自信後,再做較為複雜的事,以便一步一步地實現目標。這叫做系列擺脫法。共鳴性理解:對懷有自卑感的人,應擺脫孤立無援、獨自苦惱的狀態,將自己的困惑向周圍人訴說,幫助分憂解愁,體諒、理解其苦惱心情,爭取周圍人及家屬的“共鳴性理解”,對消除自卑感具有良好作用。行為矯正法:要針對自己的弱點制訂一個逐步訓練的計劃,並堅持不懈地執行。如爭取在集會上發言,主動接觸陌生人;可以預先擬就話題,演練對話,提高語言技巧及社交手段。也可觀察一下週圍的人,發覺別人也不像自己所認為的那樣十全十美,對自己又並無歧視之意,也就不再“自慚形穢”了。集體心理治療:對於自卑感的克服,一般心理治療中的說理開導、分析評價、講授對策、鼓勵勸慰等,都是用得上的。心理治療時還把有同樣經歷的人組織成集體小組,相互慰藉,共同探討,鼓勵進取,消除自卑。對個人單獨難以克服的自卑者,參加這類有組織的自助小組,開展自救心理治療會有更多裨益。 祝你快樂!
-
3 # 慧慧小馬達
一個人的自卑養成的習慣,最主要是小時候身邊的環境和家庭因素。這和家庭的條件好與差個人覺得沒有多大關係,是引導方便。如果一個小寶寶從小在家裡是被嫌棄的,衣服穿最差的,吃的都是別人剩下的,爸媽的責罵打,好像你生下來就是多餘的,慢慢在小孩心裡自卑就會累積的越來越嚴重。
回覆列表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過,每個人都會有自卑感。不管你的身份如何優越,你的年紀多大,你都會有自卑感。但是每個人的自卑感程度不一樣,對人的一生影響比較大的自卑感,一般是從童年時期開始的。特別是五歲之前的經歷。他們所遭遇的不幸,若不能得到正確引導,便會錯誤的解釋生活的意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自卑感的形成原因:
第一種情況是,先天殘疾或者有重疾的人。先天性的器官缺陷會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很大的阻礙。大多數這類孩子,從出生的時刻就飽受了殘疾的痛苦,生活和旁人的眼光給了他們巨大的壓力。他們遭受一些人的嘲笑,調侃,所以自卑的情結很早就會在心裡鬱積。這種身體帶來的心理傷害讓他們不願意對外界敞開心扉,不願意相信外人會真心平等的對待他們,因此他們經常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難得認同生命的意義在於貢獻。
第二種情況是家庭教育不當。比如在家庭裡面,母親過多的把精力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被嬌寵的這個孩子便以為他的世界裡,所有的優越和特權都是與生俱來的,所有的人都必須像母親那樣對自己百依百順,一旦有人沒有達到他的要求,他便認為自己被社會拋棄,很可能報復所有跟他們對立的人。其實我們可以很容易想到,這樣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處處碰壁,畢竟社會上的人不會像家人那樣對他們,所以每一次的碰壁,都讓他們的自卑加強。
第三種情況,在家庭或者集體中被冷落或者忽視,也是自卑產生的根源。這些人會認為社會對他們的冷落會一直持續,沒有人關心他們的成長或者需求。他們不會相信自己的困難或者需求,可以透過與人合作而達成。他們也沒有興趣去關心他人。因為經常遭受忽視,這類孩子會性格比較孤僻,無法跟人溝通,也沒有讓他們覺得可以信賴的人。社會上很多罪犯就是從這類孩子中產生。
總結起來,生理缺陷、被嬌寵和被冷落這三種情況,都會導致人產生根深蒂固的自卑。如果在家庭教育中自卑的思想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他們的遭遇會讓他們錯誤的詮釋生活的意義,讓他們缺乏與人合作的興趣和能力。這種兒童時期形成的錯誤意識,在學校的教育中能夠得到糾正或者改善,那麼孩子將會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後的路要順暢的多。如果這類孩子在家庭中養成的毛病沒有在學校教育中得到改善,那麼他們會一錯再錯,最終走上暗淡無光的人生。因為童年時期的弊病會直接導致他們成年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