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關略萌
-
2 # 木木白朮
康熙晚年,掀起了九子奪嫡的風波,很多能力不錯兒子都來爭奪儲君之位,如大阿哥黨、太子黨、八爺黨、甚至是十四爺也插上了一腳。眾位阿哥覬覦儲君之位,自然是使出渾身解數來奪得康熙的青睞。
太子胤礽被廢之後,新太子人選空缺。康熙打算在諸皇子中新立太子,於是召叢集臣,讓他們推舉一位皇子,並表示一定聽從大家的建議。大臣們認為康熙這話不像是說著玩的,於是聯名保奏皇八子胤禩。結果出乎意料的是康熙非常不高興,說出“辛者庫賤婢之子,焉敢覬覦儲位”,此事不了了之。
試想一國之君,向來把皇權看得極重,而諸大臣竟聯名保奏皇八子胤禩,這無疑是告訴他,胤禩在朝中深得人心,其勢力大到能撼動他的皇權。結黨營私是康熙最為憎恨的,更何況是皇子結交大臣,造出這麼大的動靜來。
康熙尤其討厭朋黨。他原本就看不上出身卑微的老八,這一次看見胤禩居然在朝堂上形成了龐大的勢力,立即勃然大怒,對胤禩予以怒斥。八阿哥就此徹底退出了皇位競爭的佇列。
其實八阿哥最失策的地方就是過早的讓康熙皇帝看出他的野心。
作為一個皇帝,不論他是昏君明君,都逃不過一個“權”字。皇帝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心一意維護自己的權利的。如乾隆皇帝,儘管成為了太上皇,可卻始終死死的握住權力不放,包括他一直不肯搬出養心殿等。
康熙也是一樣。對於皇帝來說,所有的朝臣都只能忠於皇帝一人。皇子結交外臣是康熙帝最忌諱的事情。八阿哥卻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大肆結交外臣,擴張自己的勢力,說白了就是結黨營私。康熙這樣的聖主,自是不能容忍這樣的事情。所以才會早早的將八阿哥排除了儲君的考慮範圍。
另一方面,康熙要選擇的是國家的未來。清朝當時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管理這麼大的國家,仁德不是首選條件。何況康熙末年吏制腐敗、國家雖大但是國庫空虛,已經到不改革社會危機就要暴發的地步。康熙將自己塑造成一名仁慈的聖君,收籠人心鞏固統治。正是明白此點,康熙才選擇了雍正。雍正做的事情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嚴格的人,必會成為一名嚴君。對於當時的國家形勢是一味對症良藥。
-
3 # 常棣tandy
這個問題牽扯到康熙末年的儲位之爭:
我來說說康熙為什麼沒有將皇位傳給老八?
胤禩(祀),清聖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異母弟,生母良妃衛氏。 諸臣奏稱其賢。皆稱其為“八賢王”。
一、張明德相面案
在康熙廢黜皇太子後第七天,聖祖又發表了一番令人驚訝的言論,他說:“拘禁胤礽時,胤禔奏:‘胤礽所行卑汙,大失人心。相面人張明德曾相胤禩,後必大貴。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言至此,朕為之驚異。朕思胤禔為人凶頑愚昧,不知義理,倘果同胤禩聚集黨羽,殺害胤礽,其時但知逞其凶惡,豈暇計於朕躬有礙否耶?似此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之人,洵為亂臣賊子。天理國法,皆所不容也。”
由此又引發了當時轟動朝野的胤禔欲謀殺廢皇太子的事。具體內容是:胤禔與蒙古喇嘛巴漢格隆勾結,謀用咒人之術鎮厭廢皇太子胤礽。巴漢格隆供認此事屬實,在直郡王府也挖出了鎮厭物件10餘件。
空虛了的儲位,牽扯著每一個皇子。由誰來填補這個空缺,就成為最高統治階層最關心的問題,而聖祖的皇子們更加緊了奪位的鬥爭。當時,凡是已涉足政治舞臺的皇子,差不多都捲進了這個漩渦,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主要是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鬥法,其他皇子或明或暗地向他們靠攏。所說朋黨的鬥爭,就在諸皇子及其支持者中展開。
對聖祖來說,最敏感、最忌諱、也最擔心的問題,就是皇子們樹黨傾軋,覬覦皇位。但在廢皇太子後,皇子們一個接一個地在爭太子位的問題上出事。大阿哥胤禔因謀殺廢皇太子而被拘禁,而令八阿哥胤禩大難臨頭的則是“相面案”。
皇太子在塞外出事後,聖祖任命胤禩署內務府總管,但這位八阿哥辦差剛20天,聖祖便開始對他進行一系列的指責:“八阿哥到處安博虛名,凡朕所寬有及所施恩澤處,俱歸功於己,人皆稱之。朕何為者?是又出一皇太子矣。”“廢皇太子後,胤禔曾奏稱胤禩好。春秋之義,人臣無將,將則必誅。大寶豈人可妄行窺伺者耶?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其黨羽早相要結,謀害胤礽。今其事皆已敗露,著將胤禩鎖拿,交於議政處審理”胤禩此番在劫難逃。據說聽了皇父上述講話,皇九子胤禟和十四子胤禵向皇父保“八阿哥無此心”,結果惹惱了聖祖,胤禵言語行動有些衝動,最後捱了二十板子,與胤禟一起被逐了出去。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月初二日,聖祖說:“張明德於皇太子未廢之前,謀欲行刺,勢將漸及朕躬。”而胤禩“知而不奏,為臣子者當如是耶?”當天,胤禩被革去貝勒,為閒散宗室。
同月二十八日,聖祖復封胤禩為多羅貝勒。胤禩的問題到底是什麼?恢復爵位時,其父說了什麼?在恢復爵位之前,其父為什麼同意胤禩胤祉、胤禛、胤祺給自己檢視藥方?是不是對胤禩的看法也改變了?很可惜,關於這些,《清實錄》中沒有任何記載,給後人增添了一層迷霧。
經過一段時間,聖祖復立胤礽為皇太子的準備工作大體就緒。胤礽復出可能存在某些障礙,聖祖擔心被“性生奸惡之徒利用,其日後必成亂階,隨時究察,窮極始末”,經考慮,逐一加以處理。聖祖這樣做,一方面是肅清外廷於己不利的一些傳聞,端正自己在廢皇太子過程中扭曲了的形象;另一方面是為眾大臣卸包袱,理順胤礽與大臣們的關係,進一步淡化胤禩在廷臣中的威望,從而為胤仍復出掃清道路。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初十日,胤礽在盛大莊嚴的儀式中復位於東宮。與此同時,聖祖指示宗人府,將胤祉、胤禛、胤祺皆封為親王;胤祐與胤䄉封為郡王;胤禟、胤祹、胤禵皆封為貝子,“唯八阿哥乃獲大罪,身攖縲紲之人,留其貝勒足矣”。這次冊封,除了皇六子、皇十一子已死外,皇十四子以上,唯有皇十三子胤祥沒有被冊封。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聖祖指責胤礽“狂疾”未去,大失人心,再次下令將其拘禁,接著宣佈將胤礽廢黜。這樣,胤礽也如胤禔一樣,淹沒在儲位之爭的政治漩渦中。從此,他被禁制鹹安宮,再沒有出頭之日。
皇太子再次被廢,儲位又空虛了。聖祖為此感到憂心不安,不能不擔心有人窺探神器,覬覦皇位。事實正是這樣,儲位空虛,又引發出諸皇子的激烈競爭。儲位是皇子們和權貴們最為關心的事,已成年的皇子都不安定,不禁蠢蠢欲動。聖祖分外警惕,密切關注諸皇子的言行。
二、撲朔迷離的斃鷹事件
自“相面案”後,胤禩的政治地位降低了。原先,他是皇子中年紀最小的貝勒;現在,比他小的皇子都有封為郡王的,而他還是個貝勒。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月,聖祖在巡幸塞外途中,對他進行了激烈指責:胤禩在其母二週年祭拜之後,並未趨赴行在,“並不請旨,藐視朕躬。朕因憤怒,心悸幾危”。
“胤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聽相面人張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覓人謀殺二阿哥”;“朕前患病,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無奈,將不可冊立之胤礽放出”;“胤禩仍望遂其初念,與亂臣賊子結成黨羽,密行險奸,謂朕年已老邁,歲月無多,及至不諱”;“朕深知其不義情形,即將所遣太監馮進朝等於朕所御帷幄前,令眾環視,逐一夾訊,伊已將黨羽鄂倫岱、阿靈阿盡皆供出,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朕恐後日必有行同狗彘之阿哥,仰賴其恩,為之興兵構難,逼朕遜位而立胤禩者……不然,朕日後臨終時,必有將朕身置乾清宮,而爾等執刃爭奪之事也”。
聖祖一針見血地指出:“胤禩因不得立為皇太子,恨朕切骨,伊之黨羽亦皆如此,二阿哥悖逆,屢失人心;胤禩則屢結人心,此人之險,實百倍於二阿哥也。”
胤禩再次遭難,主要罪狀就是這些。究其起因,是胤裸沒有趨赴行在請安,“並不請旨,藐視朕躬”引起的。深層原因可能與“斃鷹事件”有關。
世宗篡改的聖祖實錄記載: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在前往熱河巡視途中,經由密雲縣、花峪溝等地,胤禩(八阿哥)原該隨侍在旁,但因當時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二週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親,未赴行在請安,只派了太監去康熙處說明緣由,表示將在湯泉處等候皇父一同回京。
後來胤禩挑選了兩隻上等的海東青派人送予康熙,卻不想等到了康熙手裡時卻變成了兩隻奄奄一息的死鷹。這令他極為憤怒,認為這是胤禩對自己的詛咒,當即召諸皇子至,責胤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胤禩遭此一舉,大受打擊,到處潛行,不願見人,並於翌年病倒。
但是事件本身真實是什麼樣?尚無法得知,雍正上臺後篡改了聖祖實錄,使得事件本身無從考證。
胤禩在朝廷中的威望,不能不引起皇父的警覺和不安。迷戀於威福自專和絕對權威,是老年時的聖祖在政治思想上的一大特徵。“朕因憤怒,心悸幾危”;說明他心臟不好,容易激動發怒,一時影響了正常的思維活動。皇子們不斷在儲位問題上明爭暗鬥,聖祖已被攪得幾成病態,有反常之舉也不足為怪。事實上,這一事件過後,胤禩並沒有被革去爵位,其父也沒有把他放到與胤禔、胤礽相同的位置。即使是被檢舉出來的所謂胤禩黨羽阿靈阿和鄂倫岱,也沒有被認真懲處。另一個所謂的黨羽馬齊,第二年就又被起用,委以重任。
凡是定為胤禩黨羽的朝廷大臣,似乎沒有一個被聖祖打倒。這一切表明,聖祖未必真相信胤禩陰險極甚,他只是把問題看得過於嚴重了。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胤禩得了傷寒病。正在熱河避暑的皇父指示胤禵同太醫商酌調治,不久還派馬齊、阿靈阿、鄂倫岱等人前往探視,多方請醫,竭力調治。除胤禵外,幾乎全為所謂的胤禩黨羽,應為有意安排。翌年正月,聖祖又傳諭其關懷問候,其中有一句“故不敢送去”,這使胤禩不自安,至門上跪求“不敢二字承受不起”。其父有些悵然,對諸皇子說:“胤禩往往多疑,每用心於無用之地。”胤禩已被其父治得心有餘悸,無所措手足了,儘管胤禩在朝中仍有威望,但再不作非分之想,默默無聞,皇父也就放心了。
空虛的儲位彷彿一座迷宮,不僅皇子們眼熱,也讓朝臣疑慮重重,猜測不已。聖祖晚年為太子儲位而苦惱,他仿效漢人習慣,早立太子。當他的兒子們尚未成年及剛成年,尚能相安無事,及至成年,介入政治與權力,其明爭暗鬥勢不可免。所說“朋黨”由此而生成。
顯然,聖祖在處理此事的過程中並不高明,多有失誤。即使他發現了問題,及時處理,甚至在第二次廢太子後不再立新太子,其朋黨之爭非但沒有止息,反而因太子虛位更刺激了幾個有實力的皇太子的爭鬥。
不過,他畢竟從此事取得了教訓,不再立太子,說明他晚年頭腦仍保持幾分清醒。還有,他處理果斷,對結黨嚴厲打擊,沒有釀成更大的禍亂,為其後胤胤禛即位掃清了障礙,使國家權力能和平交接,基本保持了統治集團內部的一致,維護了社會安定的局面。
(正文完)
-
4 # 小生愛八卦
清朝歷史上發生了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後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帝去世後繼承皇位,成為雍正帝。而網友不解的是康熙為何沒有將皇位傳給賢明的老八?而是傳給了四阿哥。下面小編為大家揭祕。
康熙皇帝一生建功無數,被譽為“千古一帝”,但是他晚年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卻犯下了不少錯誤,幾位有實力爭奪皇位的皇子爭相結黨,史稱“九子奪嫡”。八阿哥當時在朝廷,擁有廣大的人脈,就連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都支援並幫助他當皇帝,可以說,八阿哥當時在滿庭朝野收穫了極大的人心,可謂是對皇位勢在必得。八皇子胤祀作為康熙皇子中的佼佼者,一度為滿朝文武推舉,成為太子位的最有力競爭者。但是,胤祀卻因為種種原因,不僅與皇位失之交臂,還幾乎與康熙斷絕了父子關係,更是為他在雍正年間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眾所周知,一個皇子能否成為太子直接取決於他與皇帝的關係。皇八子胤祀與康熙之間的關係也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康熙非常看重八子胤祀,父子關係融洽。第二個階段,康熙對胤祀的奪嫡之心有所認識,對其多加打壓,但是父子二人的關係尚未破裂。第三個階段,舉薦新太子事件讓康熙對胤祀大為惱火,而斃鷹事件則讓康熙絕望,二人關係徹底破裂,胤祀也失去了成為儲君的可能性。在一個,古代比較崇暢子憑母貴,但是良妃只是辛者庫奴才,第一點就輸了,八阿哥雖然德才兼備,但是在朝中勢力太過於大,讓康熙反感,威脅皇位,只是庶子,德才在兼備也沒用。然後看康熙在世時非常喜歡四阿哥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也有一點父憑子貴的意思。
歷史上的四阿哥胤禛同樣是位辦事沉穩的皇子,而且由於對康熙的孝順也得到康熙的喜歡和重用。四阿哥胤禛是康熙的第4個兒子,胤禛的生母德妃烏雅氏,由於烏雅氏出身低微不能親自撫育胤禛,因此四阿哥胤禛滿月後就由佟貴妃撫養了。
四阿哥胤禛幼年時被康熙評價為“喜怒不定”,後來經胤禛請求而把這個考語撤銷。四阿哥胤禛早年隨康熙四處巡歷,這也說明康熙對胤禛的喜愛,在四阿哥胤禛20歲的時候被康熙封為貝勒。
在“九子之爭”期間,四阿哥胤禛表現得非常隱忍,大家都想不到他會有爭儲之心。在康熙第一次罷黜太子後的推選新太子過程中,四阿哥胤禛既支援胤礽復立,同時和八阿哥胤禩的關係也比較良好。
四阿哥胤禛善於治國,而且懂得韜光養晦,在軍方和年羹堯的交往密切,而在內閣有個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又對康熙非常誠孝。這些也許就是在爭儲之路上四阿哥胤禛能贏的原因。
大家對於四阿哥和八阿哥怎麼看的呢?從歷史來看,四阿哥成為皇帝是一個很正確的決定。大家有不同看法嗎?
-
5 # 盧贊榮
八阿哥胤禩在康熙眾多皇子中出身較為卑微,因為他的生母良妃衛氏是一個辛者庫。
可能被自己的表現所陶醉,加上身邊人對他的阿語奉承,讓他不知規避朋黨危害,竟主動瓏絡人心為康熙所忌。
很快他在康熙面前失寵了。舉兩個例子;第一,跟康熙在熱河狩獵之時,他進獻了一隻海東青(一種貓頭鷹)不知什麼原因導致它到康熙的面前已經奄奄一息,其實這個問題不是什麼大事,但康熙有意打壓他,竟派人對他嚴加申飭,並在返京途中不顧老八正在病中執意讓他顛簸隨行,完全不管老八死活,還是和他要好的老九、老十主動在他身邊照顧。第二,就是太子第一次被廢之時,康熙要文武百官在眾皇子中擇一位舉薦為新太子,由於老八名聲在外,是有名的賢王,所以大臣們幾乎一邊倒的舉薦他當太子。當結果擺在康熙面前時,讓這位一代雄主既惱且怕,並當眾宣佈八阿哥是辛者庫所生,地位卑賤沒有資格當太子,徹底的斷了老八做皇帝的夢。
在我看來康熙沒有傳位於八阿哥確實是明智的選擇,八阿哥在爭嫡過程中很多事情也確實做過頭了。
-
6 # 黃桑店小二
又是年,二阿哥有事時,聖祖仁皇帝命朕同允禩在京辦理事務,凡有啟奏,皆蒙御批,事竣之後,朕將所有御批奏摺交於允禩收貯,後向允禩問及,允禩雲,前在遙亭時,皇考怒我,恐有不測,比時寄信回家,將一應筆札燒燬。此御批奏摺,藏在佛櫃內,一併焚之矣。此允禩親向朕言者。此處資訊有兩點,一是雍正與廉親王(八爺)在皇太子謀逆之時共同在京城處理問題,遠在熱河的康熙把批覆的奏摺轉給雍正和廉親王允禩(八爺),所有帶有御批的奏摺都放在廉親王允禩處保管,過後雍正找廉親王允禩索要康熙御批奏摺,想學習一下康熙皇帝處理政務的一些批示,結果廉親王允禩說因為遙亭之事,皇上(康熙)遷怒於我,所以廉親王允禩派了自己得太監劉自成跑回家把所有信札燒燬,其中就有康熙的御批奏摺。二是遙亭之事,因為遙亭之事造成康熙皇帝遷怒於廉親王允禩,皇太子出事之後各親王貝勒人心思動,無非想做皇太子,而恰在此時允禩的朋黨爭相諂媚於廉親王,因為廉親王允禩有爭奪皇位之望,這種事讓康熙皇帝非常不爽,任何動搖皇權皇位的人和事都是不被允許的,這也就造成康熙對廉親王允禩非常不滿,懷疑廉親王允禩有謀逆之勢,所以才有了燒燬信札,毀滅罪證或者不可告人的朋黨資訊。
允禩自奸人張明德妄相伊有人君之貴,伊隨不守臣節召集惡黨,謀弒皇太子及大阿哥。奸人張明德,電視劇裡面也提到了,那個相面的道士,這裡非常明確說明允禩(八爺)讓張明德相過面,且說有人君之相,這是有多大逆不道啊,說什麼廉親王有皇帝面相,能登大寶。這條罪最厲害。其次允禩(八爺)無臣節,而且結黨營私,謀殺皇太子和大阿哥,所以你看這樣的一個人康熙怎麼會把皇位傳給他。
-
7 # 檸檬樹下10
康熙晚年的“九王奪嫡”之爭堪稱中國曆代皇位爭奪最激烈,八爺黨和四爺黨是太子胤礽被廢后的兩大主流集團。胤礽私通鄭春華觸犯了康熙的底線,加劇了其失勢的必然性。老八素來以賢德名世,對外號稱八賢王。八爺胤禩其人本身也極具聲望,可惜行事露出破綻,被康熙抓住辮子,四爺胤禛堅持“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策略,取得了康熙好感。胤禛得隆科多和年羹堯乃至十三爺胤祥的支援,在皇位爭奪中後來居上,逐漸成長為能和八爺黨抗衡的集團。康熙用胤禛在於他非常喜愛聰慧的弘曆,弘曆是胤禛的四子,康熙每每疼愛弘曆恰表明他的立儲傾向已經轉向胤禛,類朱元璋對待朱標、朱允炆模式,在康熙看來,胤禛與世無爭,淡泊明志,在他心煩意亂時尚且得胤禛邀請陪同去雍親王府邸觀花,胤禛甚得康熙好感,這樣的兒子頗有仁君風度,選擇四阿哥,也是為弘曆鋪路。老八手腕太過毒辣,康熙不太看好。如果胤禛早逝,那麼歷史上的康熙很可能將江山託付給八爺胤禩,但是當他更看好四阿哥時,也自然選擇老四放棄了老八。
-
8 # 咗岸4
胤祀在朝中以賢明著稱,被稱為八賢王。但是在古代的封建社會,出身是很重要的。老八在出身上就很吃虧。生母很不受寵。在這方面,老四、老九等皇子都比老八強。但老八屬於那種厚積薄發的人,成年以後,老八十分精明。他逐步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政治集團,老九、老十、老十四都是其成員。從影響力來說,老八的勢力遠遠超過了太子胤礽。太子胤礽被廢之後,老八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康熙皇帝要求官員們舉薦新太子人選。這個時候,老八集團發揮了自己巨大的影響力,朝中絕大多數官員都舉薦老八胤祀做太子。從當時的情形來看,老八似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無奈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出現了意外,因為老八還是不懂帝王心術。作為一個皇帝,絕對不希望自己的繼承人勢力太大,否則自己的位子就會不穩。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康熙皇帝在位的晚期,清朝的實際國情是這樣的:首先是官員們腐敗嚴重,其次是國庫嚴重虧空。這些問題雖說不影響清朝的統治,但是都很難辦。必須是那種手腕強硬的人才能應付,康熙做了那麼長時間的皇帝,知道老八沒有這個能力,所以才選擇了老四。但這些終究只是猜測分析,真正的原因估計只有康熙能知道了。
-
9 # 問答達人
我們知道《雍正王朝》這部劇中主要就是講的康熙的第四個孩子和他的第八個孩子的謀權爭位之路,其實在當年看這部劇的時候,很多人還是非常看好第八個皇子的,不僅僅因為他比較有才華,並且為人比較耿直,不像老四的一樣非常狡猾。在民間還是在一些宮中,八爺的名望都會高於老四,但是為什麼最後康熙卻把皇位傳給了老四?沒有給老八呢?其實在一些細節中,我們是可以看出來的,康熙這個人還是比較精明的。
但是不管怎麼說,康熙選人的眼光還是非常獨到的,他後來選擇的雍正,創立了雍正王朝,並且為當時的中國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我們可想而知,如果當時老八當了皇上,也許結果就不是這樣了。
-
10 # gangningcyp
這個問題問得好。我覺得有幾個原因吧:一是老八勢力太大了,不利於平衡。二是當時康熙奉行放水養魚,導致腐敗嚴重,已積重難返,需要雍正大刀闊斧幹一下。三是看好了雍正兒子乾隆,為第三代鋪路。
回覆列表
康熙號稱“千古一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可以排得上號的帝王之一。縱觀其在位61年時間,功勳卓著,然而其晚年卻上演了“九子奪嫡”的皇位爭奪戰,令人唏噓不已。
“八賢王”真的賢嗎?奪嫡才是其真實目的以老八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勢力可謂“九子奪嫡”中黨派實力最為強勁的一支,包括老八、老九、老十和老十四四位皇子。老八不僅在眾兄弟間人緣頗好,在朝中更是享有“八賢王”的美譽。可是,老八這個賢王真的賢嗎?
參與“九子奪嫡”的九位皇子中,老八胤禩的出身可以說是最低的一個。從二阿哥胤礽因為是赫舍裡皇后所出的唯一嫡子,年僅兩歲就被冊立為皇太子來看,康熙對於皇子的出身還是有所在意的。這是老八胤禩的一個先天劣勢,加上其在眾皇子中的排序也不高,最終“逼迫”老八走上“賢王”的道路。古代封建社會立儲,無非就是“立嫡”、“立長”和“立賢”,老八胤禩與前兩條無緣,也唯有爭取以“立賢”角度努力了。
確立了這樣的奪嫡方針,老八胤禩走上了賢王的道路。但是,沒有足夠的資源和勢力支撐,老八憑什麼取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援?無非就是一些利益交換和做足了表面功夫。可以說,老八胤禩利用自己皇子的身份和權勢,拉攏了一大批朝中大臣,為其奪嫡增加了籌碼。但是,這樣以自身利益出發的做法,往往會有許多超越底線的妥協,同時這也損害到了國家的利益。
這一點在康熙一廢太子,提出舉薦新太子後,滿朝文武大批量的舉薦老八胤禩時便被康熙洞察。勾結朝中大臣,結黨營私,覬覦皇位,老八胤禩在康熙面前暴露得清清楚楚,讓康熙忌憚不已。
“今馬齊、佟國維與胤禩為黨,倡言欲立胤禩為皇太子,殊屬可恨!朕於此不勝忿恚。況胤禩乃縲紲罪人,其母又系賤族,今爾諸臣乃扶同偏徇,保奏胤禩為皇太子,不知何意?豈以胤禩庸劣無有知識,倘得立彼,則在爾等掌握之中,可以多方簸弄乎?如此,則立皇太子之事,皆由爾諸臣,不由朕也。”
“斃鷹事件”讓康熙震怒,老八徹底失去機會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帝在前往熱河巡視途中,經由密雲縣、花峪溝等地。老八胤禩原該隨侍在旁,但因當時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三週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親,未赴行在請安,只派了太監去康熙處說明緣由,表示將在湯泉處等候父皇一同回京。這原也沒什麼,但偏偏他託太監送給康熙的老鷹開啟來時竟奄奄一息,令康熙極為憤怒,認為這是老八胤禩對自己的詛咒,於是召集諸皇子再次公開責備老八胤禩, 並說:
“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此次事件或許純屬意外巧合,也有可能有人從中作梗故意蓄謀。歸根結底,還是老八胤禩在舉薦新太子中暴露出來的奪嫡之心,使得其在康熙心目中的印象已經大幅度下降,被排除出了皇位繼承人的序列。
“好聖孫”是康熙考慮傳位的另一重要指標老四胤禛能夠在“九子奪嫡”的最後時期脫穎而出,成為皇位最有競爭力的皇子之一,其一心一意為朝廷辦事的態度是受到康熙聖心眷顧的一個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老四胤禛生了弘曆這麼一個深得康熙喜愛的好兒子。弘曆曾被康熙帶在身邊培養輔導,這在康熙眾多皇孫中也是極為罕見的,由此可見弘曆是多麼受康熙的眷顧和喜愛。
康熙一代聖君,看問題的目光自然不會短淺。從長遠角度考慮,老四胤禛的兒子弘曆是優秀的皇儲人選,康熙也有意培養。而老八胤禩子嗣稀少,只有弘旺一個兒子,且資質平庸,屬於那種泯然於眾的普通皇孫。因此,子嗣方面的巨大劣勢也是康熙不曾考慮老八胤禩繼位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個“好聖孫”也是帝王考量傳位的重要指標。無獨有偶,同樣的情形在明成祖朱棣選擇傳位朱高熾和朱高煦時也曾發生。因為朱瞻基這位“好聖孫”,朱棣最終義無反顧的將皇位傳給了朱高熾。
綜上所述,老八胤禩的八爺黨雖然勢力龐大,但老八胤禩始終沒有得到康熙聖心眷顧。反而處處受到康熙的警惕和提防,可以說是最早無緣皇位的皇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