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 城 縣
交城縣位於省城西南,呂梁山東側,太原盆地西緣,北枕呂梁,南帶汾河,東據太原,西臨方山、離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面積1508平方公里,現轄6鎮9鄉,人口35.58萬,縣政府駐城關鎮。
交城春秋屬晉 ,戰國屬趙 ,隋因縣治居汾孔二河相交處,故名交城(故治於今太原古交)。唐天授年間移置今縣址,歷代縣名未改。1958年併入汾陽縣,翌年恢復交城縣建制至今。
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平川僅有東南部一隅 ,面積約 150平方公里,海拔在800米以下,是太原盆地的一部分。西北部山區,山高林密,多為混合林。主要山峰北有關帝山、鐵史溝山岩、三座崖、狐爺山;西有長樹山、骨脊山、寺溝崖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其中關帝山2830米為最高。惠家莊東 5公里,東西葫蘆河之間的三座崖,地勢高峻險陡,明末交城山起義軍的根據地就設在這裡,1664年李自成東渡黃河,在這裡與交城軍會師,以此為基地,破汾州、陷河曲、戰靜樂,攻太原,俘晉王朱求佳。位於古洞道東 6公里處的狐爺山,因為晉文公外祖父晉大夫狐突並二子狐毛狐偃葬地而得名 。境內主要河流有文峪河及其支流窯兒河( 四道川)、中西河 、西葫蘆河 、東葫蘆河和西冶河等。該縣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年均溫度10度,一月均溫--6度,七月均溫24度,年降雨量500毫米,無霜期180天。
全縣現有耕地 24.27 萬畝,農作物以小麥、穀子、高梁、玉米、水稻、薯類、豆類、棉花為主。
該縣礦藏資源有煤、鐵、石棉等。工業主要有機械、皮革、紡織、化工、採煤、冶金、建材、電力、食品加工、造紙等行業。其中傳統的皮毛業蜚聲中外,梅花板手遠銷歐美等國。
交城縣交通尚稱方便,太原至軍渡幹線公路和開柵至方山、開柵至九里灣等省級公路貫穿全縣,另有縣級和鄉鎮級公路多條,連線各鄉鎮。西部山區交通不便,運輸仍靠馱運維持。
名勝古蹟有石壁山中的玄中寺 ,建於北魏延興二年 ,歷史上曇鸞、道綽和善導三位有名法師曾於此宜揚淨土宗佛學,為唐代全國三大戒壇之一。這裡翠峰古剎相映,溪流潺潺,幽美的風景吸引著大量中外遊客。卦山位於縣城西南三公里處,是該縣主要風景區,山中天寧寺建於唐貞觀六年,周圍群山環抱,古樹掩映,寺內大殿中院唐柏二株,二人環抱,高約七丈,廟宇建築宏偉,雕刻玲瓏、工藝精巧、奇花異草、引人入勝。
交 城 縣
交城縣位於省城西南,呂梁山東側,太原盆地西緣,北枕呂梁,南帶汾河,東據太原,西臨方山、離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面積1508平方公里,現轄6鎮9鄉,人口35.58萬,縣政府駐城關鎮。
交城春秋屬晉 ,戰國屬趙 ,隋因縣治居汾孔二河相交處,故名交城(故治於今太原古交)。唐天授年間移置今縣址,歷代縣名未改。1958年併入汾陽縣,翌年恢復交城縣建制至今。
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平川僅有東南部一隅 ,面積約 150平方公里,海拔在800米以下,是太原盆地的一部分。西北部山區,山高林密,多為混合林。主要山峰北有關帝山、鐵史溝山岩、三座崖、狐爺山;西有長樹山、骨脊山、寺溝崖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其中關帝山2830米為最高。惠家莊東 5公里,東西葫蘆河之間的三座崖,地勢高峻險陡,明末交城山起義軍的根據地就設在這裡,1664年李自成東渡黃河,在這裡與交城軍會師,以此為基地,破汾州、陷河曲、戰靜樂,攻太原,俘晉王朱求佳。位於古洞道東 6公里處的狐爺山,因為晉文公外祖父晉大夫狐突並二子狐毛狐偃葬地而得名 。境內主要河流有文峪河及其支流窯兒河( 四道川)、中西河 、西葫蘆河 、東葫蘆河和西冶河等。該縣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年均溫度10度,一月均溫--6度,七月均溫24度,年降雨量500毫米,無霜期180天。
全縣現有耕地 24.27 萬畝,農作物以小麥、穀子、高梁、玉米、水稻、薯類、豆類、棉花為主。
該縣礦藏資源有煤、鐵、石棉等。工業主要有機械、皮革、紡織、化工、採煤、冶金、建材、電力、食品加工、造紙等行業。其中傳統的皮毛業蜚聲中外,梅花板手遠銷歐美等國。
交城縣交通尚稱方便,太原至軍渡幹線公路和開柵至方山、開柵至九里灣等省級公路貫穿全縣,另有縣級和鄉鎮級公路多條,連線各鄉鎮。西部山區交通不便,運輸仍靠馱運維持。
名勝古蹟有石壁山中的玄中寺 ,建於北魏延興二年 ,歷史上曇鸞、道綽和善導三位有名法師曾於此宜揚淨土宗佛學,為唐代全國三大戒壇之一。這裡翠峰古剎相映,溪流潺潺,幽美的風景吸引著大量中外遊客。卦山位於縣城西南三公里處,是該縣主要風景區,山中天寧寺建於唐貞觀六年,周圍群山環抱,古樹掩映,寺內大殿中院唐柏二株,二人環抱,高約七丈,廟宇建築宏偉,雕刻玲瓏、工藝精巧、奇花異草、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