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裝做文化人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計篇》是《孫子兵法》的首篇,主要論述了研究和謀劃戰爭的重要性,提出了研究和指導戰爭的基本依據和方法。如果從戰略思維理論的角度來解讀本篇所蘊含的戰略思維,主要包括戰略思維客體觀、戰略思維主體觀、戰略思維方法觀、戰略思維決策觀等方面:

    一、“國之大事”、“存亡之道”的戰略思維客體觀

    為什麼孫子把“國之大事”和“存亡之道”當作君主與將帥戰略思維的主要客體物件呢?這主要基於孫子對前人思想的繼承,認識到戰爭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如《左傳·成公十三年》指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早在商周時代,人們就已經把戰爭和祭祀作為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大事,關於戰爭功能的認識已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孫子吸收了其中的有益成分,結合自己對當時戰爭的實際考察,在其兵法的開篇中就提出了自己深刻的見解:“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認為,戰爭關係到人民的死生,國家的存亡,因此為君為將者,必須把軍隊勝敗的原因、國家存亡的規律加以認真考察研究。孫子主張君主與將帥的戰略思維視野,始終應當聚焦於安邦定國、保全軍隊等戰爭大事上。孫子的這一科學的戰略思維客體觀,為我們當今的戰略思維指明瞭物件——研究戰爭規律與戰爭指導規律。

    二、“主”與“將”結合的戰略思維主體觀

    孫子認為,具體地比較敵我雙方“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等 “七計”,就可以知道誰勝誰敗的戰爭規律,在這裡,孫子將從事戰爭的主體分為“主”、“將”、“士卒”和“兵眾”四個層次,相當於現代戰爭主體中的最高決策者、決策層、管理層和執行層。按照現代戰略思維理論的觀點來看,每一個層次的戰爭主體,都需要具備較強的戰略思維能力,關鍵則是最高決策者和決策層的領導者要善於進行戰略思維。

    三、經“五事”、校“七計”、用“詭道”的戰略思維方法觀

    戰略思維是主體對客體的觀念把握,二者之間需要一道橋樑。這個橋樑,就是戰略思維方法。孫子在其兵法十三篇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戰略思維方法,概括起來,就是經“五事”、校“七計”、用“詭道”的戰略思維方法觀。

    四、重“廟算”、“多算勝”的戰略思維決策觀

    本篇末尾中,孫子講了一段耐人尋味的話:“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孫子所說的“廟算”,指的是君主與將領們在廟堂之上進行戰略決策的問題。孫子認為,未戰之前,對敵我雙方“道、天、地、將、法”等方面的情況進行戰略評估打分,分數多的(得算多)就會勝,分數少的(得算少)就會不勝。可見,孫子是非常重視“廟算”(戰略決策)的,並將“五事”的評估數字比較作為戰略決策的根本依據。

    綜觀全篇,孫子一開始就特別強調“兵者,國之大事”,要求君主和將帥要慎重研究戰爭問題,逐一論述了透過經“五事”、校“七計”、用“詭道”的戰略思維方法,索其“情”(研究戰爭規律),透過“廟算”和“多算”科學預見戰爭勝負規律並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等問題。孫子的這一系列論述,明確了戰略思維的主體與客體,明確了戰略思維的方法,明確了戰略決策思維的重要性和實現正確決策的途徑,可謂是戰略思維理論的總綱,其餘十二篇,均可視為此篇之延伸,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戰略思維理論的基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性氣血執行不暢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