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上線時間接近,可能很少會有人將文藝電影《陽臺上》與熱播劇《都挺好》聯絡到一起,這兩部作品無論題材還是風格相差甚遠,故事內容也沒有交集。但仔細看過兩部作品的觀眾會發現,他們有兩個共通之處。
主人公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與《都挺好》直白的原生家庭探討不同,《陽臺上》在原生家庭問題上處理得更隱晦,卻也直擊人心。故事以主人公張英雄的“復仇”為核心,為了報復“害死”他父親的陸志強,他長期尾隨對方的女兒,復仇幾乎佔據了他所有的生活。
而他的“仇”從何處而來?站在上帝視角的觀眾可以直觀的發現,女主角父親害死男主角父親這一觀念根本不能成立。
他父親的死更多的是因為貧窮、焦慮與意難平。
但這莫名其妙的仇恨卻因為一個因素在張英雄的內心深種,那就是原生家庭。他的父母並不是自私的人,甚至不是“吸血鬼式”父母,但有時候原生家庭問題不僅僅是偏愛與控制,還有經濟與思想的貧瘠。
張父希望過上好日子,把希望全寄託在拆遷上,試圖獲得更多的賠償款。對於兒子的成長,這個為生活奔波的父親並沒有給出引導,也沒有樹立好的榜樣。這導致了張英雄的迷茫與困惑,長大後我應該幹什麼?我要做什麼?他沒有一個成熟的觀念。
而張父死後,張母的仇恨轉移也是張英雄“復仇”的導火索,她不斷的將丈夫的悲劇與生活的窘迫歸結於僅僅是負責拆遷工作協商的陸志強身上。原生家庭的侷限思維讓張英雄無法獲得開闊的人生觀,也讓他的思想扭曲,這是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傷痛。
《都挺好》中的蘇明玉是一個社會中的強者,她與“弱者”張英雄的經濟、思想格局都完全不同,但原生家庭重男輕女的影響,以及從小親情的缺失在她心中埋下種子。一旦涉及到親情問題,她會瞬間崩潰,無法逃脫“母親的控制”是她的隱傷。
主人公最終都選擇與自己和解
原生家庭思想的貧瘠導致了弱者的迷茫,原生家庭親情的缺失導致了強者的隱傷,而兩個人最終都用了同一種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與自己和解”。張英雄最終沒有選擇復仇,蘇明玉也沒有堅持讓父母認錯。讓他們走出傷害的,還是放下。
《陽臺上》張英雄在尾隨陸珊珊的過程中逐漸被這個單純的女孩融化,也發現他所要“復仇”的物件其實也是生活的弱者,並沒有誰過著十全十美的生活。蘇明玉真正放開心結是發現自己已經逐漸變成了母親趙美蘭的樣子,回憶過去並沒能讓她幸福。
張英雄在長期的尾隨過程中,逐漸放下了仇恨,也慢慢體驗到成熟與長大,縈繞他十多年的迷茫也慢慢淡化,這時的他才真正擁有幸福的生機。蘇明玉在石天冬的安慰下意識到“放下”的重要性,她不再回憶父母曾經的偏心與自私,開始感受親情的魅力。
在這兩部作品“與自己和解”都不是最顯眼的主題,卻最能觸動觀眾的心。就像小七一位受原生家庭影響多年的朋友所說,生活沒有影視劇那麼美滿,想要擺脫曾經有傷痛最快捷的方式還是“算了”,與其讓原生家庭的傷害伴隨自己一生,不如“和解”。
如果不是上線時間接近,可能很少會有人將文藝電影《陽臺上》與熱播劇《都挺好》聯絡到一起,這兩部作品無論題材還是風格相差甚遠,故事內容也沒有交集。但仔細看過兩部作品的觀眾會發現,他們有兩個共通之處。
主人公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與《都挺好》直白的原生家庭探討不同,《陽臺上》在原生家庭問題上處理得更隱晦,卻也直擊人心。故事以主人公張英雄的“復仇”為核心,為了報復“害死”他父親的陸志強,他長期尾隨對方的女兒,復仇幾乎佔據了他所有的生活。
而他的“仇”從何處而來?站在上帝視角的觀眾可以直觀的發現,女主角父親害死男主角父親這一觀念根本不能成立。
他父親的死更多的是因為貧窮、焦慮與意難平。
但這莫名其妙的仇恨卻因為一個因素在張英雄的內心深種,那就是原生家庭。他的父母並不是自私的人,甚至不是“吸血鬼式”父母,但有時候原生家庭問題不僅僅是偏愛與控制,還有經濟與思想的貧瘠。
張父希望過上好日子,把希望全寄託在拆遷上,試圖獲得更多的賠償款。對於兒子的成長,這個為生活奔波的父親並沒有給出引導,也沒有樹立好的榜樣。這導致了張英雄的迷茫與困惑,長大後我應該幹什麼?我要做什麼?他沒有一個成熟的觀念。
而張父死後,張母的仇恨轉移也是張英雄“復仇”的導火索,她不斷的將丈夫的悲劇與生活的窘迫歸結於僅僅是負責拆遷工作協商的陸志強身上。原生家庭的侷限思維讓張英雄無法獲得開闊的人生觀,也讓他的思想扭曲,這是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傷痛。
《都挺好》中的蘇明玉是一個社會中的強者,她與“弱者”張英雄的經濟、思想格局都完全不同,但原生家庭重男輕女的影響,以及從小親情的缺失在她心中埋下種子。一旦涉及到親情問題,她會瞬間崩潰,無法逃脫“母親的控制”是她的隱傷。
主人公最終都選擇與自己和解
原生家庭思想的貧瘠導致了弱者的迷茫,原生家庭親情的缺失導致了強者的隱傷,而兩個人最終都用了同一種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與自己和解”。張英雄最終沒有選擇復仇,蘇明玉也沒有堅持讓父母認錯。讓他們走出傷害的,還是放下。
《陽臺上》張英雄在尾隨陸珊珊的過程中逐漸被這個單純的女孩融化,也發現他所要“復仇”的物件其實也是生活的弱者,並沒有誰過著十全十美的生活。蘇明玉真正放開心結是發現自己已經逐漸變成了母親趙美蘭的樣子,回憶過去並沒能讓她幸福。
張英雄在長期的尾隨過程中,逐漸放下了仇恨,也慢慢體驗到成熟與長大,縈繞他十多年的迷茫也慢慢淡化,這時的他才真正擁有幸福的生機。蘇明玉在石天冬的安慰下意識到“放下”的重要性,她不再回憶父母曾經的偏心與自私,開始感受親情的魅力。
在這兩部作品“與自己和解”都不是最顯眼的主題,卻最能觸動觀眾的心。就像小七一位受原生家庭影響多年的朋友所說,生活沒有影視劇那麼美滿,想要擺脫曾經有傷痛最快捷的方式還是“算了”,與其讓原生家庭的傷害伴隨自己一生,不如“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