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渴欲飲,飲入即吐——為“水逆證”——多因水飲停積於胃所致。 ◇ 病症分析: 太陽表邪不解,循經傳腑,導致膀胱氣化不利,而成太陽經腑同病。太陽表邪未解,故頭痛微熱;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鬱遏陽氣,氣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於口,故渴欲飲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飲入之水不得輸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稱“水逆證”;水溼內盛,泛溢肌膚,則為水腫;水溼之邪,下注大腸,則為洩瀉;水溼稽留腸胃,升降失常,清濁相干,則為霍亂吐瀉;水飲停於下焦,水氣內動,則臍下動悸;水飲上犯,阻遏清陽,則吐涎沫而頭眩;水飲凌肺,肺氣不利,則短氣而咳。 □ 方劑類別: 祛溼劑→利水滲溼 □ 方劑名稱: 五苓散 □ 藥物組成: 豬苓十八銖(9g),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15g)白朮十八銖(9g)茯苓十八銖(9g)桂枝半兩(6g),去皮 □ 用法: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現代用法:散劑,每服6~10g,湯劑,水煎服,多飲熱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 功效: 利水滲溼,溫陽化氣。 □ 主治: 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洩瀉。舌苔白,脈浮或脈數
口渴欲飲,飲入即吐——為“水逆證”——多因水飲停積於胃所致。 ◇ 病症分析: 太陽表邪不解,循經傳腑,導致膀胱氣化不利,而成太陽經腑同病。太陽表邪未解,故頭痛微熱;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鬱遏陽氣,氣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於口,故渴欲飲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飲入之水不得輸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稱“水逆證”;水溼內盛,泛溢肌膚,則為水腫;水溼之邪,下注大腸,則為洩瀉;水溼稽留腸胃,升降失常,清濁相干,則為霍亂吐瀉;水飲停於下焦,水氣內動,則臍下動悸;水飲上犯,阻遏清陽,則吐涎沫而頭眩;水飲凌肺,肺氣不利,則短氣而咳。 □ 方劑類別: 祛溼劑→利水滲溼 □ 方劑名稱: 五苓散 □ 藥物組成: 豬苓十八銖(9g),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15g)白朮十八銖(9g)茯苓十八銖(9g)桂枝半兩(6g),去皮 □ 用法: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現代用法:散劑,每服6~10g,湯劑,水煎服,多飲熱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 功效: 利水滲溼,溫陽化氣。 □ 主治: 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洩瀉。舌苔白,脈浮或脈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