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以載道

    當然是我們偉大的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禮記》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孔子的思想在當時還是很理想化的,對我們國家的影響也是很深遠的。

  • 2 # 泰和道安

    首先,“天下為公”,語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禮記•禮運》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意思是說,聖王要遵循天道,代天牧民,時刻要以天下蒼生的福祉作為唯一遵循,選任賢能的官吏,布誠信於天下,使人與人、邦國與邦國之間和睦相處。

    其次,“天下為公”,講的是為政之道,是知識分子講給帝王將相這些為政之人聽的。屁股決定腦袋,位置決定資源,帝王的職責,就是代天牧民,因此自稱“天子”。作為帝王將相,要順天(順應天道)應人(順應民心),要在其位謀其政,要為天下蒼生造福,而不是隻為滿足自己的一己私慾,否則便是“無道昏君”。周王朝給商紂王扣的大帽子,便是“荒淫無道”,“荒”是本職工作沒做好,“淫”是私慾烈熾揮霍無度,“無道”是不符合天道的要求,應該下臺。有了這個大帽子,周武王興兵伐紂便看起來名正言順多了。因此,天下萬民就是“水”,“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於是商朝的老百姓便在周國的帶領下,把商紂王推翻了。秦朝滅亡、漢朝興盛也是如此。

    再次,“天下為公”是中華有情懷的知識分子共同的理念。帝王也是人,有血有肉,有七情也有六慾,如果不加規勸,很容易跑偏。因此,帝王身邊,要有諫官,自古以來,都是“文死諫,武死戰”,所有每個帝王身邊都有所謂的直臣(有意見直接提)、錚臣(腰桿硬)、忠臣(忠誠度高)、死節之臣(不怕死),這些大臣的存在,映襯著帝王的品格。英明之主,常常是包容的,但容忍也是有度的,所以諫官的職業風險非常之高,經常會死節。沒有了長孫皇后,諫諍之臣魏徵不知道要提前死多少年了,號稱“千古名君”的唐太宗也常常被氣得喪失理性,可見諫諍之臣多麼“可恨”。但是,成為諫諍之臣,維護“天下為公”的天道,是一個諫官至高無上的榮譽、追求和使命,所以比干剖心,流芳千古;費仲阿諛,遺臭萬年。在禮法的之下,知識分子是很在意自己的榮譽的。

    “天下為公”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崇高追求,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在今天仍然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為人民服務”,實際上就是“天下為公”,二者一脈同源,都來自於天道民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0歲的婦女有子宮肌瘤,懷孕以後子宮肌瘤會增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