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恐龍童童
-
2 # 閒來話文史
你怎麼理解“時有微涼不是風”的?
●“時有微涼不是風”是宋代詩人楊萬里《夏夜追涼》的最後一句。《夏夜追涼》寫的是詩人在酷暑的某個夜晚,因為無法入睡去屋外乘涼的所見所感。
夏夜追涼/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這首詩用詞很直白,很容易理解。詩人說:夜裡太熱了和中午一樣,開啟屋門在月光之下站一會兒吧,在茂密的竹林和樹林深處可以聽到傳來的蟲鳴聲,偶爾還會感覺到一陣的清涼,但這不是風。
●詩人在全詩的結尾特別強調室外確實偶爾會有清涼,但這不是風,那究竟是什麼讓詩人感覺涼意的呢?詩人似是留下了一個懸念給讀者,但也說明作者是個十分有趣的人。他本可以在詩中點明感覺到的清涼從何而來,但偏偏用“不是風”來結束詩篇。
●詩人或許會想,我若不加上“不是風”,你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一定會想到是不是從什麼地方飄來一陣風才會感覺到涼爽。其實確實如此。如果沒有這三個字,也許每個讀到這首詩的人都會覺得是不是樹林中吹過來的風,才讓詩人在夜深人靜時感覺到涼意呢。
●在這裡其實作者想說,這種清涼“不是風”,但我前面已經說了月光之下有茂盛的竹林與樹林,這種清涼就是緣於它們,緣於大自然的賜予。作者偏不直言,而是把這種想象的空間留給了讀者。
-
3 # 無名草2020
隨即和上一首試試看一一
夜立月下清輝酒,
如沐法雨身心爽。
“竹深樹密蟲鳴處”,
更是幽靜生清涼。
來自“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作者故意直到最後,才將微露其本意的線索交給讀者--既然明言“不是風”,善於神會的讀者自當想到靜與涼之間的因果關係;隨即又當想到,前面出現的月光、竹林、樹蔭、蟲鳴,都只是為揭示靜中生涼之理所作的鋪墊。這樣,自然要比直截了當地道出本意更有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