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到《我與地壇》還是上高中的時候,那時的我被文章中深沉的母子之情打動了。一個雙腿殘疾的兒子,一個默默付出,默默承受的母親,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深情,讓我感動了好久。當年我曾在這篇文章扉頁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為了愛,甘願受苦。
1
一個原本普通的母親,因為有了一個雙腿殘疾的兒子而備受煎熬。遭受打擊的兒子,原本只以為這煎熬是屬於他的,後來他才明白這煎熬在他的母親那裡是成倍地增加。
雙腿殘疾後,史鐵生一下子被擊垮了,他憤怒、狂躁,怨天尤人。後來一個人失魂落魄地在地壇這個荒廢的園子裡發洩、沉思。
除了輪椅去不了的地方,地壇裡的每一棵樹下他都去過,他的車輪印幾乎壓遍了這裡的每一寸的草地。無論是什麼季節,什麼天氣,什麼時間,他都在這個園子裡待過。有時候待一會兒就回家,有時候就待到滿地都亮起了月光。
可見當時史鐵生的狀態如何地糟糕,其實每一個遭逢巨大打擊的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也曾有過這樣的深思。
這樣的打擊無疑是十分殘酷的,他用了幾年的時間才想明白。我想,一個身殘志堅的人的覺悟,對於我們這些四肢健全卻渾渾噩噩的人應該有很好的借鑑作用的,不信你看。
一個人,出生了,這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
史鐵生就是想明白了這一點才重新堅強起來的。可是為何現在好多人卻總是急於求成呢?動不動就輕言放棄?你對得起上帝給你的這次機會嗎?你對得起你生你養你的父母嗎?你對得起每一個愛你的人嗎?
母親,這個字眼在《我與地壇》中無疑是十分沉重的,它之所以沉重主要還是因為她這個雙腿殘疾的兒子給她帶來的磨難。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愛。無論怎麼樣,她都深愛她這個兒子,雙腿的殘疾只是讓她更加疼愛她的兒子罷了。看著兒子的痛苦,“我”不知道該怎麼做,只能默默地承受,默默地看著。
她從來沒有對兒子說:“你為我想想。”她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告訴自己:“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出了什麼事,這苦難也只好由我來承擔。”
在史鐵生走過的路後面,總有一個焦慮的身影,默默地跟著,默默地看著,只要兒子好好的,她就放心了。
可惜這個母親最終還是沒有看到兒子走出來的樣子,她臨終時候的樣子,我們不得而知,只知道她最放心不下的還是她那個殘疾的兒子。
終於,史鐵
第一次讀到《我與地壇》還是上高中的時候,那時的我被文章中深沉的母子之情打動了。一個雙腿殘疾的兒子,一個默默付出,默默承受的母親,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深情,讓我感動了好久。當年我曾在這篇文章扉頁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為了愛,甘願受苦。
1
一個原本普通的母親,因為有了一個雙腿殘疾的兒子而備受煎熬。遭受打擊的兒子,原本只以為這煎熬是屬於他的,後來他才明白這煎熬在他的母親那裡是成倍地增加。
雙腿殘疾後,史鐵生一下子被擊垮了,他憤怒、狂躁,怨天尤人。後來一個人失魂落魄地在地壇這個荒廢的園子裡發洩、沉思。
除了輪椅去不了的地方,地壇裡的每一棵樹下他都去過,他的車輪印幾乎壓遍了這裡的每一寸的草地。無論是什麼季節,什麼天氣,什麼時間,他都在這個園子裡待過。有時候待一會兒就回家,有時候就待到滿地都亮起了月光。
可見當時史鐵生的狀態如何地糟糕,其實每一個遭逢巨大打擊的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也曾有過這樣的深思。
這樣的打擊無疑是十分殘酷的,他用了幾年的時間才想明白。我想,一個身殘志堅的人的覺悟,對於我們這些四肢健全卻渾渾噩噩的人應該有很好的借鑑作用的,不信你看。
一個人,出生了,這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
史鐵生就是想明白了這一點才重新堅強起來的。可是為何現在好多人卻總是急於求成呢?動不動就輕言放棄?你對得起上帝給你的這次機會嗎?你對得起你生你養你的父母嗎?你對得起每一個愛你的人嗎?
母親,這個字眼在《我與地壇》中無疑是十分沉重的,它之所以沉重主要還是因為她這個雙腿殘疾的兒子給她帶來的磨難。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愛。無論怎麼樣,她都深愛她這個兒子,雙腿的殘疾只是讓她更加疼愛她的兒子罷了。看著兒子的痛苦,“我”不知道該怎麼做,只能默默地承受,默默地看著。
她從來沒有對兒子說:“你為我想想。”她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告訴自己:“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出了什麼事,這苦難也只好由我來承擔。”
在史鐵生走過的路後面,總有一個焦慮的身影,默默地跟著,默默地看著,只要兒子好好的,她就放心了。
可惜這個母親最終還是沒有看到兒子走出來的樣子,她臨終時候的樣子,我們不得而知,只知道她最放心不下的還是她那個殘疾的兒子。
終於,史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