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遺址之前是西洋風格建築。
圓明園遺址公園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部偏東,西北去西直門二十華里。其東南角為清華大學西門。圓明園遺址公園為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圓明園遺址公園建成於1988年,僅存山形水系、園林格局和建築基址,假山疊石、雕刻殘跡仍然可見。在“西洋樓”舊址建有園史展覽館,供人瞻仰憑弔。
圓明園始建於康熙46年(1707年),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佔地350公頃(5200餘畝),其中水面面積約140公頃(2100畝),有園林風景百餘處,建築面積逾16萬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餘年間建立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
名稱由來:
“圓明園”,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書三字匾牌,就懸掛在圓明園殿的門楣上方。對這個園名雍正皇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說,“圓”是指個人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這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準。
另外,“圓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時期一直使用的佛號,雍正皇帝崇信佛教,號“圓明居士”,並對佛法有很深的研究。[2] 著有《御選語錄》19卷和《御製揀魔辨異錄》。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禪門宗匠自居,並以“天下主”的身份對佛教施以影響,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禪淨合一”,是佛教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園林賜給胤禛(後為雍正皇帝)時,親題園名為“圓明園”正是取意於雍正的法號“圓明”。
圓明園遺址公園:
歷史沿革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聖祖玄燁)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並親題園額“圓明園”。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圓明園南面增建宮殿衙署,佔地面積由原來的六百餘畝擴大到三千餘畝。此後,圓明園不僅是清朝皇帝休憩遊覽的地方,也是他們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曆)即位後,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的景觀,增添了建築組群,並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於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並且,在郎世寧、王志誠、蔣友仁的攜手努力下,在長春園北面建造了中西合璧的西洋樓景區。圓明園也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將西方園林藝術融入中國古典皇家園林的先例。
圓明園遺址之前是西洋風格建築。
圓明園遺址公園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部偏東,西北去西直門二十華里。其東南角為清華大學西門。圓明園遺址公園為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圓明園遺址公園建成於1988年,僅存山形水系、園林格局和建築基址,假山疊石、雕刻殘跡仍然可見。在“西洋樓”舊址建有園史展覽館,供人瞻仰憑弔。
圓明園始建於康熙46年(1707年),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佔地350公頃(5200餘畝),其中水面面積約140公頃(2100畝),有園林風景百餘處,建築面積逾16萬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餘年間建立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
名稱由來:
“圓明園”,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書三字匾牌,就懸掛在圓明園殿的門楣上方。對這個園名雍正皇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說,“圓”是指個人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這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準。
另外,“圓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時期一直使用的佛號,雍正皇帝崇信佛教,號“圓明居士”,並對佛法有很深的研究。[2] 著有《御選語錄》19卷和《御製揀魔辨異錄》。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禪門宗匠自居,並以“天下主”的身份對佛教施以影響,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禪淨合一”,是佛教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園林賜給胤禛(後為雍正皇帝)時,親題園名為“圓明園”正是取意於雍正的法號“圓明”。
圓明園遺址公園:
歷史沿革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聖祖玄燁)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並親題園額“圓明園”。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圓明園南面增建宮殿衙署,佔地面積由原來的六百餘畝擴大到三千餘畝。此後,圓明園不僅是清朝皇帝休憩遊覽的地方,也是他們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曆)即位後,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的景觀,增添了建築組群,並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於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並且,在郎世寧、王志誠、蔣友仁的攜手努力下,在長春園北面建造了中西合璧的西洋樓景區。圓明園也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將西方園林藝術融入中國古典皇家園林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