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默雷
-
2 # 大鼻歷史
有另外一種說法是,徐庶身在曹營心既不在曹也不在漢。因為徐庶雖然一開始輔佐劉備,但很快發現劉備的底子其實很差,難於對抗曹魏和東吳,恰好母親被曹魏抓走,曹操明確表示只要不幫劉備就不會傷害其母親,正是一個辭開的好機會,於是就北上曹營了,這是一種說法,但不能確定是。
-
3 # 嶽劍
這個只是《三國演義》作者為了貶低曹魏,美化徐庶而已。
根據魏略記載: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韜、庶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御史中丞是古代御史臺的高官,是接受百官的奏章呈遞給皇帝,並且有考評百官的權利,它的職位僅次於御史大夫。
這麼看來徐庶是得到曹操重用的,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他肯定給曹操出謀劃策,因為曹魏不養閒人,如果徐庶真的“身在曹營心在漢”,曹操也不會給他那麼高的權利。
所以說身在曹營心在漢,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
4 # 未卜先知了webscheer
講起徐庶,如果要探究真實的徐庶的處境,就要根據《三國志》的記載來探討。而不能根據為追求故意情節的藝術效果而鋪陳的《三國演義》的小說筆法來探討。徐庶的話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他是心在曹還是在漢?只有他自己知道,外人也別太把他的一言半語當真。
《三國志·諸葛亮傳》裡記載:曹操討伐劉表,劉備知道後帶部下散眾向南撤,諸葛亮與徐庶一同跟從。曹操追上後大破劉備的弱族,連徐庶的母親都被抓獲。
徐庶獲知後急忙去找劉備說:我本來想與將軍你共圖王霸之業的,但如今我已丟失老母,亂了方寸亂了,我對你的大事也沒有什麼益處,請讓我從此與你作別。
當時的漢朝獨尊儒術,講究儒家的孝廉,絕大多數人都是透過舉孝廉的渠道獲得出仕吃公糧機會。曹操早有傳出許劭評他為“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但他卻在20歲的時候也被透過舉孝廉為郎,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
當時毫無德行的人被舉為孝廉的不在少數。早就傳出“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諷刺的話。
徐庶是真心在曹還是在劉?誰也不清楚。但徐庶這時以向母親盡孝來與劉備作別,劉備也不好說什麼。只能雙方好聚好散。
小說《三國演義》裡,徐庶被曹操以抓住其母親相逼,見到母親後,母親認為他棄明投暗,立即自縊而死。徐庶至死不為曹操獻過計策。但這是小說筆法。
據《三國志》記載,徐庶投奔曹操後,做官一直做到曹丕上臺稱帝,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證明他在曹營為官有較長時間。而且,不可能是尸位素食,曹操父子不可能白白養一個無心做工作幾十年還讓他不斷升他官加他薪水。我認為,徐庶不可能在自己崗位上不恪盡職守。
回覆列表
徐庶,字元直,本名徐福,潁川人。徐庶在史書中並沒有專門的傳記,關於他投奔曹操,史書中有兩種記載。
一是《三國志》,劉備客居荊州時,徐庶和諸葛亮都輔佐劉備。曹操南下征討荊州,劉琮要投降,劉備只好奔樊城而走。本來徐庶是跟從劉備的,但是曹操兵馬在追擊時,捕捉了徐庶之母。徐庶指著自己的心口對劉備說:“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乃投曹操。如果是此種說法,徐庶大有可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另一種記載出自《魏略》,漢末天下大亂,徐庶與好友石韜南下客居荊州,與諸葛亮相善。曹操南下征討荊州,劉琮要投降,諸葛亮跟隨劉備而去,徐庶與石韜北上投奔了曹操。到曹丕稱帝時,石韜歷任郡守、典農校尉;徐庶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後來諸葛亮兵出祁山,聽說了二人的待遇,感嘆說:“魏國難到有太多的人才嗎?何以二人不被重用?”按此種記載,徐庶投曹操則是自己的選擇,未必心在漢。另外,諸葛亮的感嘆有一半道理。石韜是中層官員,不算是重用,而徐庶的官職在當時不算低了。而且在三國中,魏國的人才的確最多,徐庶也確實不是特顯眼。
《魏略》是魏國魚豢私撰,成書稍早於陳壽的《三國志》。魚豢是魏臣,其記載在主觀上會偏向曹魏,而陳壽是蜀國舊臣,其記載自然會偏向蜀漢,所以徐庶是否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真不好說。但是從唐宋以來的歷代詩文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說法一直佔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