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戴老闆

    1,百步穿楊,意說弓箭,也只弓弩。弄的民族不同,實際效果接近。

    2,黑火藥發明已久,逐漸的被以利用,到明代已經出現火銃,還有紅衣大炮。

    3,因為歐洲人已經有火槍手了,中國明代還是與外界接觸交流的。

    4,明代已經是好人統治了,不是大元朝馬背上的民族,所以不善於用弩。

  • 2 # 火器工坊

    並不是消失了,而是退居二線,地位被取代了而已。

    之前有說元朝人毀了中國的弩箭,其實是言過了,蒙古人只是抹殺了宋代神臂弩和克敵弩的製作方法(也是被打怕了),但是對於其他的弩箭,採取了繼續發揚的態度。並且流傳到了西方的伊爾汗國並在和阿拉伯人的戰鬥中使用過。大明建立後,弩箭仍然被用於軍中,只是僅作為輔助武器,不再像大宋時期一樣成為弓弩陣的主力。

    之所以弩箭會退後讓位,有兩點原因:一是弩箭的造價很高,第二是火器的發展迅速。因為早期的火銃製作成本很低,而且稍加訓練即可投入戰鬥,這對於農民起義軍來說簡直就是神器,因此朱元璋在起義時特別注重火銃的裝備,在建國之後,大明繼續發揚火器的威力,對火銃的射程和射速以及傷害力度都提高了一個級別,雖然威力仍不及弩箭,但是就成本和使用方法而言,已經完全可以取代弩箭在軍陣中的作用了。可以說自從火銃大行其道之後,弩箭就成為了軍隊中的奢侈品,只有特別注重效率的將軍才會給自己計程車兵裝備弩箭,比如盧象升。

    在明中期以前,弩箭雖然退居二線,但是在軍隊中仍有一定比重,但是在嘉靖年間中西方開始了軍事交流之後,火繩槍和佛郎機的傳入使得弩箭不再成為明軍的制式裝備,但是弩箭的發展也沒有就此停止。根據《天工開物》記載,明人憑藉宋代《武經總要》的記述還原出了明代的神臂弩和克敵弩,雖然威力不及宋代的,但仍不失為是一種大殺器,所以說,弩箭從未在明朝消失。

  • 3 # 冷兵器研究所

    弩的消失是一個逐漸的過程。

    明代前期,傳承自宋元的神臂弩和克敵弩之類單兵輕型弩還能夠作為軍事裝備的重要一環存在,明軍中也還會使用雙飛弩之類的輕量級床子弩守城,可多數中、重量級重弩卻明顯已經沒落了。到了明中期以後,由於火器製造技術的發展,以及一些先進火器的傳入,弩已經很少被用於軍事用途和出現在戰場上了。待到戚繼光抗倭之時,戚家軍依舊保留的弩類裝備、已然只剩下“伏弩”(又稱“窩弩”、“耕戈”)了。

    伏弩是專門用來設伏的一種弩具,其實就是一種觸發式裝置。這種弩問世很早,雖則也用於戰場設伏、抑或預防敵軍偷營劫寨等軍事用途,但更常見的地方卻是墳墓。

    至於為什麼火器能取代弩,關鍵是其擁有很強的威力和殺傷後效以及便於生產。

    洪武年銅火銃長度一般在32—45釐米之間,口徑在2—3釐米之間。2000年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的托克托縣,出土了大量的洪武五年、洪武十二年銅火銃,以及鐵質彈丸。這些彈丸直徑也在2—3釐米之間,重33—110克之間,說明明初火銃已經開始考慮火器氣密性的問題,所以使用“合口鐵彈丸”了。而且,洪武年間明軍已經開始使用顆粒化火藥。由此可見,明初的火器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了。

    至於永樂手銃與洪武手銃相比長度減短在36釐米左右,口徑縮小在1.5釐米左右。除外又新出現了奇字、英字、功字等中型銅手銃,長度在44~55釐米之間,比洪武手銃相差不遠,但口徑卻增大到5~7釐米之間,可見其威力在洪武手銃之上。另外,永樂手銃火門上還新添了火藥槽和火門蓋。火門蓋可以自由開合,這樣就防止了風雨天氣對火藥的吹散和打溼,保證作戰時儘量免受環境影響。重要的是,從銘文上可以看到這些銅手銃都有生產和編制序號,而序號都排到了三萬、四萬、甚至六萬。可見永樂朝火器生產和裝備的龐大數量。

    按照當時,明軍的戰術要求“敵在百步之內神機槍射之,五十步內弓箭射之”。對比

    南宋名將吳璘(公元1102年~公元1167年)創立的“疊陣法”:“約敵相搏至百步內,則神臂先發;七十步,強弓併發。”

    很明顯,在永樂年間,火器已經取代了弩在原先軍隊中的地位。

  • 4 # 黑水河爵士_波隆

    明朝只是擁有火器之後弩箭退居二線。清朝才是真正讓這些對騎兵傷害過量裝備消失的罪魁禍首。一本四庫全書毀了多少傳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木耳菜有毒嗎?食用時應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