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捐官的相關制度,導致捐官的情況比較多,特別是咸豐朝之後,捐官特別猖獗。其中有捐出身、捐銜名等等區別,也有直接捐官的。候補官經常是由於捐官造成的。
清代候補官雖然只是候補官員,但是根據制度,清代候補官員也必須要分部當差的,雖然基本上不領工資,但是還是要當差,不像一般人想的那樣,候補就在家裡待著就行的。
由於清代候補官一樣要當差,所以無論是朝廷本身還是各衙門自己,都必須有候補官的花名冊,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我們拿一份檔案來舉例一下。
如圖片裡的,是清中後期的運河文職候補官員花名冊,可以看到寫的很仔細。
每個人寫明姓名,年紀,籍貫,因何候補,候補履歷,現在在哪裡當差。所以候補官員並不是沒有花名冊,不僅有,而且這些檔案還是很不錯的。
這類花名冊,一般有兩處儲存,一處是官方朝廷,吏部檔案裡,一般現存第一歷史檔案館。一處是各地衙門,比如說某省巡撫衙門之類的,一般現歸各地檔案館儲存。
題主如果想要查詢的話,建議是先做充分的調查,確定你家祖先的情況,比如說作為候補知府是被分到什麼地方的,大概是什麼時間,做候補知府之前做過什麼職官之類的。或者可以先從祖籍所在地的縣誌查起,縣誌一般儲存在當地檔案館或圖書館內。
清代有捐官的相關制度,導致捐官的情況比較多,特別是咸豐朝之後,捐官特別猖獗。其中有捐出身、捐銜名等等區別,也有直接捐官的。候補官經常是由於捐官造成的。
清代候補官雖然只是候補官員,但是根據制度,清代候補官員也必須要分部當差的,雖然基本上不領工資,但是還是要當差,不像一般人想的那樣,候補就在家裡待著就行的。
由於清代候補官一樣要當差,所以無論是朝廷本身還是各衙門自己,都必須有候補官的花名冊,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我們拿一份檔案來舉例一下。
如圖片裡的,是清中後期的運河文職候補官員花名冊,可以看到寫的很仔細。
每個人寫明姓名,年紀,籍貫,因何候補,候補履歷,現在在哪裡當差。所以候補官員並不是沒有花名冊,不僅有,而且這些檔案還是很不錯的。
這類花名冊,一般有兩處儲存,一處是官方朝廷,吏部檔案裡,一般現存第一歷史檔案館。一處是各地衙門,比如說某省巡撫衙門之類的,一般現歸各地檔案館儲存。
題主如果想要查詢的話,建議是先做充分的調查,確定你家祖先的情況,比如說作為候補知府是被分到什麼地方的,大概是什麼時間,做候補知府之前做過什麼職官之類的。或者可以先從祖籍所在地的縣誌查起,縣誌一般儲存在當地檔案館或圖書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