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糧天子都有哪些
“逐糧天子”就是糧食不夠吃了,皇帝都開始逃荒了。第一個被稱作“逐糧天子”人是隋文帝,隨著關中人口的增長,關中平原不足以承載日趨增長的人口壓力,如果關中鬧災荒比較嚴重,隋,唐兩個朝代的皇帝就不得不“逃荒”到洛陽,也就是就食洛陽,這也是洛陽會被當成陪都的原因。
開皇元年,隋文帝建立隋朝,在大興縣建城,定為都城。大興城在開皇年間人口不過25萬,但是到了關中鬧饑荒的時候,也不得不就食洛陽。到了唐朝的時候,大興城改名為長安,長安這個國際性大都市,壓力就更大了。長安轄區內的人口達到過200萬,在武則天時期,長安市就達到了200萬人。所以唐朝皇帝基本上都做過“逐糧天子”。
其實開鑿大運河,也是無奈之舉。關中土地最初確實肥沃,司馬遷評價:“關中沃野,無凶年,卒並諸侯”。在秦漢時期,關中平原農業得到很大發展:“秦開鄭渠,溉田四萬頃。漢開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餘頃,關中沃衍,斯見於此”。
但是自漢以降,關中就一直處於動盪之中。到了隋唐時期,關中已經是災害不斷了,和司馬遷口中的“無凶年”截然相反。這裡面有天氣原因,但主要是人為的破壞,由於植被的減少,關中不是旱災就是水災,之後就是蝗災。李世民曾經對蝗災恨之入骨,無論是不是作秀吧,李世民親自生吞了一隻蝗蟲。
據統計,西漢227年中關中旱災出現了32次,水災10次。唐朝290年中,旱災122次,水災86次,這水災旱災加到一塊,差不多一年多來一次,誰受得了。旱災,水災的頻繁就會引起蝗災的發生,更加劇災荒嚴重性。由於植被的破壞,土地沙,鹼化也很嚴重,水土流失也非常嚴重,大旱時甚至會出現“灞水將竭,井皆無水”的情況。
其實隋唐大運河在隋文帝時期已經開鑿了,只不過隋文帝較為緩和,而且多是以前遺留下來的河道。隋文帝在開皇四年開廣通渠,從大興至潼關,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運糧。開皇七年,開山陽瀆。即使這樣,開皇十四年:“關中大旱,上幸洛陽。因令百姓就食”。隋文帝也就成了歷史上第一個“逐糧天子”。
隋煬帝就相對激進多了,先後開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永濟渠,目的也很明確,用他自己的話就是“水路通,貢賦等”。在唐朝時期,從江南運來的糧食非常可觀。據韓愈《送陸歙州詩序》中提到:“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其十九”。沒有很好的漕運,這是很難做到的。但是問題是水路建好了,關中不好進啊。所以,就在洛陽附近建大型糧倉,例如洛口倉,就是在大業二年建造的,用來儲存從江南運來的糧食。於是,一到關中災荒,隋唐的皇帝都要去洛陽就食。
在去洛陽的途中,即便是皇帝的隨從也多有餓死,有時候甚至會因為斷糧,而引起禁軍譁變。唐高宗就是因為去洛陽就食,勞累過度,到了洛陽一病不起,最後連長安都沒回得去。
逐糧天子都有哪些
“逐糧天子”就是糧食不夠吃了,皇帝都開始逃荒了。第一個被稱作“逐糧天子”人是隋文帝,隨著關中人口的增長,關中平原不足以承載日趨增長的人口壓力,如果關中鬧災荒比較嚴重,隋,唐兩個朝代的皇帝就不得不“逃荒”到洛陽,也就是就食洛陽,這也是洛陽會被當成陪都的原因。
開皇元年,隋文帝建立隋朝,在大興縣建城,定為都城。大興城在開皇年間人口不過25萬,但是到了關中鬧饑荒的時候,也不得不就食洛陽。到了唐朝的時候,大興城改名為長安,長安這個國際性大都市,壓力就更大了。長安轄區內的人口達到過200萬,在武則天時期,長安市就達到了200萬人。所以唐朝皇帝基本上都做過“逐糧天子”。
關中的糧食危機其實開鑿大運河,也是無奈之舉。關中土地最初確實肥沃,司馬遷評價:“關中沃野,無凶年,卒並諸侯”。在秦漢時期,關中平原農業得到很大發展:“秦開鄭渠,溉田四萬頃。漢開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餘頃,關中沃衍,斯見於此”。
但是自漢以降,關中就一直處於動盪之中。到了隋唐時期,關中已經是災害不斷了,和司馬遷口中的“無凶年”截然相反。這裡面有天氣原因,但主要是人為的破壞,由於植被的減少,關中不是旱災就是水災,之後就是蝗災。李世民曾經對蝗災恨之入骨,無論是不是作秀吧,李世民親自生吞了一隻蝗蟲。
據統計,西漢227年中關中旱災出現了32次,水災10次。唐朝290年中,旱災122次,水災86次,這水災旱災加到一塊,差不多一年多來一次,誰受得了。旱災,水災的頻繁就會引起蝗災的發生,更加劇災荒嚴重性。由於植被的破壞,土地沙,鹼化也很嚴重,水土流失也非常嚴重,大旱時甚至會出現“灞水將竭,井皆無水”的情況。
其實隋唐大運河在隋文帝時期已經開鑿了,只不過隋文帝較為緩和,而且多是以前遺留下來的河道。隋文帝在開皇四年開廣通渠,從大興至潼關,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運糧。開皇七年,開山陽瀆。即使這樣,開皇十四年:“關中大旱,上幸洛陽。因令百姓就食”。隋文帝也就成了歷史上第一個“逐糧天子”。
隋煬帝就相對激進多了,先後開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永濟渠,目的也很明確,用他自己的話就是“水路通,貢賦等”。在唐朝時期,從江南運來的糧食非常可觀。據韓愈《送陸歙州詩序》中提到:“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其十九”。沒有很好的漕運,這是很難做到的。但是問題是水路建好了,關中不好進啊。所以,就在洛陽附近建大型糧倉,例如洛口倉,就是在大業二年建造的,用來儲存從江南運來的糧食。於是,一到關中災荒,隋唐的皇帝都要去洛陽就食。
在去洛陽的途中,即便是皇帝的隨從也多有餓死,有時候甚至會因為斷糧,而引起禁軍譁變。唐高宗就是因為去洛陽就食,勞累過度,到了洛陽一病不起,最後連長安都沒回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