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翰墨書道
-
2 # 麓風軒一、書寫技法分解(見示意圖)
1、起筆與豎畫相同;
2、轉鋒向左下鋪毫(短平撇則略平);
3、向左下徐徐撇出,短撇收筆較快;
4、行至末端,順勢向左下用力出鋒收筆。
二、典型例字短撇參見《唐 · 柳公權 · 玄秘塔碑》“生”字,長撇參見《唐 · 顏真卿 · 多寶塔碑》“在”字,蘭葉撇參見《唐 · 柳公權 · 玄秘塔碑》“度”字;
三、注意事項1、短撇,短而重,有力,向左下直行,斜如斜線;
2、長撇,長而輕,筆鋒徐徐送到末端,行筆用力均勻,有彎度。
-
3 # 國承明
“撇”,作為漢字的一條比較漂亮的筆畫,它之所以比較難寫,主要是因為它的型別較多(包括長撇、短撇、平撇、彎撇等)。要把這幾種撇都寫規範,最好的方法就是“懸腕”執筆!
-
4 # 千年蘭亭
撇有長短之分,形狀各異,但總的來說,要把握以下幾點:
1、筆力均勻且要送到
長撇一定要充分理解“送”字,即指不動而腕動,以腕力送到收筆處,並不可有勢盡力竭之感,應留有迴旋餘地。
如寫“大”字之長撇,則腕不動而以肘臂之力相送,運筆速度不能太遲緩,應當在抑揚頓挫中體現“意欲暢而婉”的特點。
寫長撇時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動指不動腕,以手指將筆毫挑出,利用筆的彈性完成撇畫,這樣必然導致筆畫虛尖浮滑,筆力無法殺入紙中。
寫短撇也要用腕力送到,切不可用指。
2、注意輕重節奏的變化
寫長撇,頭要稍重,頸略細,下腰部略肥而悠揚,勢略婉曲,末鋒飛起,尖銳飽滿。末鋒略向上飛起,有顧左之勢。
寫短撇,也應由重而輕,左出微仰。
3、撇法要富於變化
撇有長短、方圓、藏露、向背等不同筆形,再加上角度不同,形狀更加變化多端,學習中應注意掌握不同寫法的特點。
以長曲撇為例,其寫法是:
①輕鋒向右上逆入,略提後再朝右下作點。
②調鋒後提運,向左下行筆,頸部略細,下腰部略肥。
撇寫不好,有大約三個原因。
一是讀帖不夠,沒有進行仔細認真看清找準撇的形態位置方向,以及起筆行筆收筆過程的變化特點,還有就是是用如何的用筆技法表現出來的。我們在讀帖是一定要做到細而精準,同時做到像照相機那樣清晰的印到腦子裡,要先做到胸有成竹。
二是沒有進行描紅練習或對撇臨摹練習的時間不夠,如果我們對範字中的撇進行反覆的臨摹練習能夠熟練的表達其形質,就不會出現題主所謂的問題。如果我們讀帖能力不足,透過反覆不記次數的描紅的練習,並在描紅臨習過程注意體悟觀察撇畫的形態以及筆法的用筆過程,並熟記下來即可。
三是用筆技法和執筆角度有問題。用筆技法不熟或不會調鋒也可能會使點畫線條出現不夠暢達甚至遲滯無神的情況。再者就是執筆角度,如果不按要求執筆,或有不良習慣,也會出現問題。寫顏真卿的字,一般一中鋒為主,幾乎筆筆中鋒,因此執筆角度要努力保持筆鋒垂直於紙面。同時要做到逆鋒澀進,就是要用推的筆意去書寫。具體來說就是筆桿略偏向右,筆肚在左,與豎畫線條始終保持垂直,向左帶推意運筆,同時注意線條過程的粗細輕重曲直變化的細節。由於筆鋒帶推意,且邊行筆邊提筆,力要送到收筆處,也更容易或順手,因為這樣,由於筆桿的右斜,在行筆過程,筆肚在左,隨著筆的左行,腕部與紙面的距離不可避免會逐漸變遠,也容易使得撇由粗漸細。
題主能夠認識到不滿意就是進步的開始。不滿意就找問題的原因,找到癥結點,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寫不好某一個字或點畫多半是讀臨摹時間不夠,俗話說熟能生巧,按照臨摹的要求進行反覆的集中精力的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就一定能夠學好的。從題主所附作品看,對顏真卿字形有較好的把握,但在用筆技法上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是對技法的理解和運用不熟不準,使得線條節奏不明快清晰,甚至交待不清,一片模糊,特別是部分點的寫法,如“與”字的最後一點,“秘”字右部三點。用筆以不夠乾淨利落還略顯遲疑。整體看撇的形不準且少變化,有些簡單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