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日金141
-
2 # 朱八戒CC
“王霸天下”出自《禮記:表記》:“厚於仁者薄於義,親而不尊;厚於義者薄於仁,尊而不親。道有至,義有考。至道以王,義道以霸,考道以為無失”。
意思是:仁多義少,能得到人的親近卻不被人尊重;義多仁少,能得到人的尊重卻不被人親近。道有三種,有仁義的至道,有行義不行仁的義道,還有隻行仁義的一部份稱之為考道。以仁德行至道是王道,以武力行義道是霸道。考道只是避免過失。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武力征服,兩者都能平天下,治天下,只是在於君主的選擇而已。
王霸天下,帝王大業,一統天下,建立王朝。孟子認為,仁政無敵,以德佈施天下,得民心得天下,才是王道。用仁義做幌子以武力征服的霸道,是不能長治久安。孟子極力提倡王道的德治仁政,反對霸道的刑罰統治。
孟子還提出“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古代聖賢歷史觀,希望未來的君主能以堯、舜、禹、周公這樣的先王為道德楷模,推行仁政。孟子的仁政思想,對後世明君賢士勇於肩負統一天下的責任,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荀子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斌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荀子認為,王道與霸道並非天然對立,而是可以結合起來。荀子既提倡仁義,又強調具有強大的實力,仁義加實力才能無敵於天下。王霸兼用,禮法結合,才是更好的統一天下。
荀子的王霸觀念,並不是與孟子對立,而是把儒家思想發展到了一個頂峰的階段。後來的兩千多年封建王朝,就是以“義與信,和與仁”為基礎,實施以法治國,王霸天下。
《禮記》中講的“王霸天下”,用孔子曰解釋,就什麼都明白了。
《論語憲問十四》,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管仲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候,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徑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大意,子貢問,管仲不是仁者吧?桓公殺公子糾,自己不自殺,反去輔佐桓公。孔子回,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候,一統天下。民到現在還受管仲的恩賜呢。沒有管仲,我們這些人恐怕還是披髮紋身的野蠻人。怎麼能象野夫村婦那樣不明事理,自己掉到陰溝裡死了還不知是怎麼死的呢。
霸天下,一統天下,才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常社會秩序,才有《論語》曰的,“禮之用,和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