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成為橫渠書院學子必讀文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 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憂樂觀,成為關中學子的座右銘。

    1050年,范仲淹正在杭州知府任上,遠在陝西的張載金榜題名,進士及第。此時的張載,名滿學林,尤其是易學顯名;仕途上,他當過縣一級官員。1069年,張載的弟弟張戩在朝中擔任監察御史,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遭到貶官。當時任崇文院校書的張載擔心受到株連,就辭職回到橫渠鎮,依靠家中數百畝薄田生活。他的大多數時間均在讀書或者講學,“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半夜坐起,取燭以讀……”苦苦地思考著、實踐著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提倡“經世致用”、“篤行踐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張載把老師的憂樂觀提高到新的高度,教導關學弟子應有歷史的使命感,並提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大目標,這就是後人所說的“橫渠四句”。

    張載深厚的學養,寬闊的胸襟,高尚的人品,引得西北士子紛紛投奔其橫渠門下,尤其是被稱為“藍田四呂”的呂大防、呂大鈞、呂大臨、呂大忠以及種師雄等人的投奔,使關學名聲大振,與宋代二程的洛學、周敦頤的濓學、王安石的新學、朱熹的閩學齊名,共同構成了宋代儒學的主流,延至元明清諸代。張載一生寫下了大量著作,《東銘》《西銘》《易說》《正蒙》《禮樂說》《論語說》《孟子說》等等。他創立的氣一元論哲學體系,開闢了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的新境界,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說:“(氣論)是十一世紀關於感應原理非常明確有力的敘述”,長期保持著“它的活力。”丁韙良在《翰林集》中稱其足可與現代哲學之父笛卡爾的“以太”、“旋渦”說相匹敵。這些評價是否準確,姑且不論,但從另一方面顯示了張載在世界哲學史上的影響。因此,我們說張載說關學,不能不說到范仲淹。正是范仲淹的指導,才成就了張載的名山事業。

  • 2 # 塗之人995

    年輕時,張載志在抗擊外侮。小范老子言:“汝習文,於人間世更有益處。”於是他離開軍營,回到橫渠。於是,張載苦學不倦,遂有關學,遂有橫渠四句。

    “先天下之憂而憂”在前,橫渠四句在後。倘若真能穿越,諸君面詢橫渠夫子,他敢與文正公比肩乎?

  • 3 # 且將北斗酌美酒

    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儒家經世致用的表達,

    但范仲淹表達的是當下的切實關懷,

    更多的是政治家的情懷!

    而張載是理學家,

    視野和格局更開闊,

    是形而上的終極關懷。

    細析之:

    君子且聽我來言。張載可是大師級人物,是謂大師言道必至簡(大道至簡?),所以把儒家的初心與使命用四句話搞定,後來王陽明心學也來四句:“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蓋由此來者?

    1、為天地立心

    人是天地之心,天地無心。作為天地人三才,天何言哉,四時不忒;地何言哉,無物不載。都是一個大道的分子,使命就由人來承擔,天因人顯其高,地因人顯其厚,上天入地,惟人能之,就在於人有個心,靈明不昧,豈可負天地之恩?是以人為贊育天地而愈加顯得有價值。貌似為天地,實則鼓揚: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也。

    2、為生民立命

    君子為人傑,當然是代天施雨澤,引導人們識禮義亷恥,安於正命;安於正命即盡天理,盡天理則可與天地同參,復保太和,可見君子使命之重,其道修遠矣。

    3、為往聖繼絕學

    這個屬於學術史的內在要求。漢獨尊儒術後,玄學佛學佔據了很長時間,以儒家思想言,政統道統都亂了,是以要撥亂反正,重以往聖理論為根本才是上上之策。

    4、為萬世開太平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接下來就是: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這四句乃是張載因時而發自我擔當的籲天之言也!與范仲淹的愛國忠君相通亦相異。(寫於去杭州的動車上)

  • 4 # 卜居陋巷頭

    先明什麼是“憂”,什麼是“樂”。

    先明什麼是“先”,什麼是“後”。

    一般解曰:

    在天下人之前,來“憂慮”天下人所憂慮的。

    在天下人之後,來“享樂”天下人所享樂的。

    憂,就是“憂患”嗎?樂,就是享樂嗎?

    先,就是“在前”嗎?後,就是“在後”嗎?

    ——似乎很有理,合理,合情,合道。

    實際上,提倡“天下執政者”在民眾之後,”而“享樂”天下一切,但要記得:他們手中掌握著天下生殺大權,企望他們“後享”天下,老百姓就會“無憂”了嗎?

    他們的貪婪,何止於一句“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會“終止”呢?

    大漢,為什麼會分出“東漢”與“西漢”?

    大宋,為什麼會出現“北宋”與“南宋”?

    大清,為什麼會被“兩萬西洋兵”入侵?

    這一切無不是讓“為政者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給搞亡破的!

    范仲淹此語,果真是那個意思嗎?

    非!非!非!

    而是——

    執政者在百姓之“前”,就會給天下造成“憂”,而百姓就會“憂”。

    執政者在百姓之“後”,就會給天下造成“樂”,而大眾才會“樂”。

    老子曰“不敢為天下先”者,才是范仲淹此語的源頭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良好的睡眠習慣對於嬰幼兒來說為何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