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木生活
-
2 # 拖鞋一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提起吃月餅,肯定是八月十五少不掉的,為什麼呢。古人把對團圓的期望,比做八月十五圓圓的月亮。雖然我們不能見面擁抱,但是可以抬頭看到一輪相同的明月。彷彿就是在一起一樣。把思念也化作個月餅。摸得到,吃的著,雖不能團圓見面,但有明月一起觀。月餅送思念。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提起吃月餅,肯定是八月十五少不掉的,為什麼呢。古人把對團圓的期望,比做八月十五圓圓的月亮。雖然我們不能見面擁抱,但是可以抬頭看到一輪相同的明月。彷彿就是在一起一樣。把思念也化作個月餅。摸得到,吃的著,雖不能團圓見面,但有明月一起觀。月餅送思念。
中秋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是人們匯聚親情、友情、鄉情的理想港灣。而對於愛吃的華人來說,任何節日裡,“吃”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中秋節尤甚。
中秋節可以沒有別的活動,但是不能不吃月餅,否則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個中秋節沒有過。月餅已經成為中國中秋節的必要元素,成為中秋節的主要象徵物。人們都吃過月餅,卻不見得清楚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月餅是怎麼來,它又有著怎樣的歷史和典故?
一說是,唐朝時,唐高祖李淵(也有說是唐太宗李世民)為征討北方突厥,平定其屢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部出征,轉戰邊塞,結果屢建奇功,並於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歸京。為了慶祝勝利,京都長安城內外鳴炮奏樂,軍民狂歡通宵。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獻圓餅祝捷。高祖大喜,接過裝璜華麗的餅盒,取出彩色圓餅,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說道,“應將胡餅邀蟾蜍”,隨後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另一個著名的傳說,則與朱元璋有關。元朝統治者橫徵暴斂,民不聊生。朱元璋準備聯合各路豪傑起義抗元,但官兵搜查的嚴密,訊息傳遞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幾年後,大將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傳說更多是先人為了滿足自己或孩子們的好奇心而編出來,寄託著先人的某些情感和訴求,大多是不可信的。
至於月餅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眾說紛紜,唯一有據可考的是出現在明代的文獻中。明代沈榜所寫的《宛署雜記·民風》“八月饋月餅”條目下說:“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這裡的月餅跟現代的月餅已經很相近了。
而經歷代發展,如今的月餅紛呈異彩。按產地分有:京式、廣式、蘇式、臺式、滇式、港式、潮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鹹味、鹹甜味、麻辣味;從餡心講,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餅等;按餅皮分,則有漿皮、混糖皮、酥皮三大類……總有一款適合吃貨。 在明代的文獻中也記載了那時的中秋習俗,在劉侗、於奕正所著的記述明朝北京風俗的《帝京景物略》如是描述那時候的中秋習俗: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紙肆市月光紙,績滿月像,跌坐蓮華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
從這不難看出月餅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用途就是:祭祀,用以表達人們感恩自然,崇拜自然。只是經過的歷史的改變,月餅做供品的功能隨之也淡化,但月餅的“團圓”的寓意仍然傳承不息。
現在,很多人感嘆,跟其他節日一樣變淡了。節日的變淡消逝的不僅僅是氛圍。傳統節日不止是一個時間點,它承載這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和情感認同。就像月餅不只是食物,更是團圓的一種象徵。
至於我們為什麼要吃月餅,月餅只是一種承載體,一種儀式感,它更多的作用是提醒我們該回家看看,該跟家人團聚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