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集約化栽培是中國蘑菇主要栽培模式,但需佔用一定土地資源,且搭建大棚需較大資金投入。中棚地栽與大棚床栽兩種模式相比較,中棚地栽的生物學效率可增加1倍,生產成本可節省30%,畝淨效益達到5000元以上。
一、栽前準備
⑴栽培季節安排。蘇南地區8月中下旬整地搭棚,9月上中旬播種,10月出菇,翌年5月栽培結束,如氣溫適宜可提前至8月下旬播種,提前出菇。蘇北地區可適當提前播種。⑵栽培場所選擇。選擇水源充足,地下水位不太高,土層厚度不少於40釐米、團粒結構好的壤土地種植。⑶中棚搭建。菇棚佈局取南北向,中棚可因地制宜搭建成多種規格:4米寬棚,用長4.2-4.3米的毛竹片搭成3米高的橫形棚架,竹片間距70-100釐米,視竹片大小而定,棚架用三道竹片橫向連線固定,棚架兩側各用兩根竹木樁加以固牢;6米寬棚,用兩根3.5米的竹片接成6.3米的竹片,按6米寬搭成棚架,中間用兩排竹木樁支撐;人字棚,用兩根2米的竹片木樁搭成人字形,並在兩邊用竹片連線。棚架搭好後,上覆黑色塑膠薄膜,薄膜上覆蓋相應長度的草簾,棚兩端的膜可以啟閉,兩側薄膜與地面交接處用土壓埋。每一條棚以15米長度為宜。棚與棚間距50-70釐米,中間挖排水溝,溝寬30釐米、深40釐米。1畝地可搭4米寬棚14條或6米寬棚10條,有效栽培面積3200平方尺,可用率達55%。
二、蘑菇培養料發酵
每畝中棚地栽蘑菇培養料適宜配方:稻草4250公斤、菜餅150公斤、尿素30公斤、碳銨15公斤、複合肥150公斤、石膏粉100公斤、石灰100公斤,碳氮比30:1;稻草4000公斤、幹豬糞1500公斤、菜餅100公斤、尿素3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石膏粉100公斤、石灰100公斤。培養料簡易二次發酵法:先將原料在8月初預溼建堆前發酵,按5、4、3間隔天數翻堆3次,然後轉入後發酵。用竹木棍搭離地30釐米高的簡易床架,床寬1.1米,長度以料量而定,將料翻堆移入床上,在料中埋入直徑為10-15釐米的竹棒,棒間距10-15釐米,孔間交叉排列,料堆至1.2米高,料堆好後將竹棒抽出。在料堆外搭簡易拱形支架,頂部距料30-35釐米,四周距料堆15釐米,用白色薄膜將拱形支架封閉,地面底部留通氣孔,拱棚頂上薄膜相互交聯,可以啟閉,利用太陽能和生物能集聚,使料堆溫度升至65℃,保持5-6小時,然後降至50-55℃,保持5天左右,培養料發酵結束。發酵料以pH值7.5、含水量58-60%為宜。
三、地栽管理技術
地面消毒:進料前在地面上噴灑安全殺蟲滅菌藥劑,然後在地床面撒一層石灰粉。地床鋪料:進料速度要快,鋪料要均勻,床料中間厚15-20釐米,呈龜背形,最後將碎料鋪在上面。播菌種:當料溫降至28℃時即可播種,採用穀粒種撒播方法,每畝用菌種300-350瓶,用木板將料面輕輕拍平。發菌管理:播種後3天內密閉菇棚,以保溼抗高溫為主,促使菌絲萌發吃料;3天后開啟薄膜,改用草簾擋風,開啟時間由短漸長,逐漸加大通風量,促使菌絲向料內生長。覆土管理:播種後7天左右,當菌絲髮至料層1/3時即可覆土。覆土方法是直接從走道上取土,在走道上撒上預溼好的大糠和1%石灰粉並用鐵鈀翻勻打碎,用鐵鍬均勻覆土2.5釐米左右;也可分二次覆土,一次覆1-1.5釐米,當第一次覆土層見到部分菌絲時進行第二次覆土,厚度仍為1-1.5釐米,然後打出菇水使其出菇。秋菇管理:將兩端薄膜開啟,加強通風,促使菌絲扭結,通常10-15天噴1次水,出菇期7天噴1次水,後期氣溫低約25天噴1次水。越冬管理:秋菇結束後將棚兩端開啟通風,直至覆土層發白,使其安全越冬。春菇管理:次年春季氣溫回升後進入春菇管理,春季中棚氣溫回升要比常規菇房早10-15天,因此,春菇調水也應相應提前,調水用量也要少於常規菇房,其他管理基本與秋菇相似。
大棚集約化栽培是中國蘑菇主要栽培模式,但需佔用一定土地資源,且搭建大棚需較大資金投入。中棚地栽與大棚床栽兩種模式相比較,中棚地栽的生物學效率可增加1倍,生產成本可節省30%,畝淨效益達到5000元以上。
一、栽前準備
⑴栽培季節安排。蘇南地區8月中下旬整地搭棚,9月上中旬播種,10月出菇,翌年5月栽培結束,如氣溫適宜可提前至8月下旬播種,提前出菇。蘇北地區可適當提前播種。⑵栽培場所選擇。選擇水源充足,地下水位不太高,土層厚度不少於40釐米、團粒結構好的壤土地種植。⑶中棚搭建。菇棚佈局取南北向,中棚可因地制宜搭建成多種規格:4米寬棚,用長4.2-4.3米的毛竹片搭成3米高的橫形棚架,竹片間距70-100釐米,視竹片大小而定,棚架用三道竹片橫向連線固定,棚架兩側各用兩根竹木樁加以固牢;6米寬棚,用兩根3.5米的竹片接成6.3米的竹片,按6米寬搭成棚架,中間用兩排竹木樁支撐;人字棚,用兩根2米的竹片木樁搭成人字形,並在兩邊用竹片連線。棚架搭好後,上覆黑色塑膠薄膜,薄膜上覆蓋相應長度的草簾,棚兩端的膜可以啟閉,兩側薄膜與地面交接處用土壓埋。每一條棚以15米長度為宜。棚與棚間距50-70釐米,中間挖排水溝,溝寬30釐米、深40釐米。1畝地可搭4米寬棚14條或6米寬棚10條,有效栽培面積3200平方尺,可用率達55%。
二、蘑菇培養料發酵
每畝中棚地栽蘑菇培養料適宜配方:稻草4250公斤、菜餅150公斤、尿素30公斤、碳銨15公斤、複合肥150公斤、石膏粉100公斤、石灰100公斤,碳氮比30:1;稻草4000公斤、幹豬糞1500公斤、菜餅100公斤、尿素3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石膏粉100公斤、石灰100公斤。培養料簡易二次發酵法:先將原料在8月初預溼建堆前發酵,按5、4、3間隔天數翻堆3次,然後轉入後發酵。用竹木棍搭離地30釐米高的簡易床架,床寬1.1米,長度以料量而定,將料翻堆移入床上,在料中埋入直徑為10-15釐米的竹棒,棒間距10-15釐米,孔間交叉排列,料堆至1.2米高,料堆好後將竹棒抽出。在料堆外搭簡易拱形支架,頂部距料30-35釐米,四周距料堆15釐米,用白色薄膜將拱形支架封閉,地面底部留通氣孔,拱棚頂上薄膜相互交聯,可以啟閉,利用太陽能和生物能集聚,使料堆溫度升至65℃,保持5-6小時,然後降至50-55℃,保持5天左右,培養料發酵結束。發酵料以pH值7.5、含水量58-60%為宜。
三、地栽管理技術
地面消毒:進料前在地面上噴灑安全殺蟲滅菌藥劑,然後在地床面撒一層石灰粉。地床鋪料:進料速度要快,鋪料要均勻,床料中間厚15-20釐米,呈龜背形,最後將碎料鋪在上面。播菌種:當料溫降至28℃時即可播種,採用穀粒種撒播方法,每畝用菌種300-350瓶,用木板將料面輕輕拍平。發菌管理:播種後3天內密閉菇棚,以保溼抗高溫為主,促使菌絲萌發吃料;3天后開啟薄膜,改用草簾擋風,開啟時間由短漸長,逐漸加大通風量,促使菌絲向料內生長。覆土管理:播種後7天左右,當菌絲髮至料層1/3時即可覆土。覆土方法是直接從走道上取土,在走道上撒上預溼好的大糠和1%石灰粉並用鐵鈀翻勻打碎,用鐵鍬均勻覆土2.5釐米左右;也可分二次覆土,一次覆1-1.5釐米,當第一次覆土層見到部分菌絲時進行第二次覆土,厚度仍為1-1.5釐米,然後打出菇水使其出菇。秋菇管理:將兩端薄膜開啟,加強通風,促使菌絲扭結,通常10-15天噴1次水,出菇期7天噴1次水,後期氣溫低約25天噴1次水。越冬管理:秋菇結束後將棚兩端開啟通風,直至覆土層發白,使其安全越冬。春菇管理:次年春季氣溫回升後進入春菇管理,春季中棚氣溫回升要比常規菇房早10-15天,因此,春菇調水也應相應提前,調水用量也要少於常規菇房,其他管理基本與秋菇相似。